每次观摩教师黄爱华的公开课,无论是在武汉,还是在深圳,学生的发言都甚是精彩。我一度揣小人之心,暗猜是否提前彩排过。后来黄老师来我们新区上展示课,借用的恰是好友担任班主任的班级。谜底,终于可以揭开了。
那天刚下课,我就急忙去询问好友,好友回答:“真没想到啊,接触学生时,与第二天教学内容相关的话,黄老师没说一句,而是将整节课的时间用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最后还让学生称呼他为‘华哥’。”
思量好友的回答,我豁然开朗:黄老师的高明在于尚未开始教学,却已与学生打成一片,原本的陌生通过聊天变得熟稔。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2002年9月接手的四(2)班。在成为这个班的班主任之后,我才知道此前他们已经成功气走了7个班主任。
开学第一天,我听从教导处的安排:考试。不料试卷尚未发完,学生们自行乐开了。
一个笑我:“老师,你怎么穿睡衣来上课?好不礼貌哦!”
另一个打趣道:“老师,你有女朋友吗?”“可别以为你是周杰伦、林志玲,没有老师能吸引得了我们。”
无视我的存在?我一定要用自己的教学征服他们。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我快崩溃了,所有我自以为是的匠心独运全部被他们打乱。
直到我把家庭作业真的扔进了垃圾桶;直到我每天中午陪女生打完羽毛球,再赶到乒乓球室把男生一个个打趴下;直到我每个周末约他们去学习魔术,逛游乐场,看马戏表演;直到他们为我开Party……我的数学教学技术才派上用场。
然而,这已经是大半年以后的事情了。
但也正是这个班级,给了我教育启蒙:再好的教学设计,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做支撑,课堂最多只是虚假繁荣。
回忆自己的过往,有多少次为了推进预设的教学流程而漠视学生的情绪反应,有多少次疏忽应答个别学生的求助,把课堂仅作为教师个人和部分学生的舞台。
我开始醒悟:除了考试的分数在强密度练习之下有所提高之外,我并没有帮助学生收获对数学的好奇、对知识的向往,更谈不上感悟到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个人人生建构了。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与其拿来优秀教师的教案匆忙授课,不如踏踏实实去了解学生的困惑和所需。
教师不仅要在身体上蹲下来,也要在精神上蹲下来,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这样以同伴的身份走进学生的世界,教师自然成了学生可信赖的“头领”。
每一个“差生”“差班”的背后,都有过希望的挣扎,前进的迷茫。其实,只是因为他们在挣扎时,教师并未给予等待;只是因为他们在迷茫时,教师也未有切实的关怀。
换句话说,就是在教学尚未开始之时,教师与学生没有建立起可亲可依的关系。所以,当教师把自己变成学生的伙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教师与他同在,才有可能引领学生去追寻那明亮的诗和远方。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市阳山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