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澄江色似碧醍醐...”你可知道这著名诗词背后的凄凉故事?

 象飞 2016-11-05

澄江色似碧醍醐

万顷烟波际绿芜

只少楼台相掩映

天然图画胜西湖

每当想起赞美澄江的古诗词,我们都会骄傲的提到这首诗。


可是你知道这句著名的诗句是谁写的吗?

你可知道这著名诗词背后的故事?

我们再看《三国演义》那脍炙人口主题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著名的诗句都是出自那位曾经学富五车、豪情满怀


曾经傲视天下但最终他却因朝堂之争被贬至边陲云南,至死都没能得到皇帝的赦免的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升庵

杨升庵何许人?


杨升庵,名慎,字用修,四川新都人,生于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卒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享年71岁。为太子少师杨延和之子。

他从小聪明,10多岁能诗文,24岁登明正德辛末(公元1511年)殿试状元。公元1522年明世宗朱厚熄称嘉靖皇帝后,恃势加封亡夫为兴献皇帝,遭杨延和与杨升庵父子的反对,嘉靖帝就将升庵等人下狱迁杖,削职充军到云南边地永昌(今保山),并永不许还朝。

杨升庵 铜像

在云南三十多年间,升庵游遍名山大川,从事地方史的研究,搜集调查是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民间文学,编成专书,还赋诗写文赞美云南风光,他一生著述不下200余种,成为明代文学家、诗人、学者。

杨升庵为何写下这首诗?

杨升庵曾漂泊来到澄江会友,与当地当地佥宪(官名)董西泉不遇(不得志),就同阿迷州(今开远)人布政使(官名)王钝庵游览抚仙湖。


乘船由星云湖沿海门河上达抚仙湖,写下《游江川之澄江,同王钝庵再柬董西泉三首》:

通海江川湖水清,与居连日镜中行,

孤山一点横烟小,何羡霞幖挂赤城。


澄江色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

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


海螯江蟹四时供,水蓼山花月月红。

自是人生不行乐,莼鲈何必羡江东。

描绘了明嘉靖时两湖的迷人风光,以及诗人流落异乡的内心苦处。


抚仙湖西南方向,漂浮于万顷碧波中如扁舟的孤山岛,孤山岛的景色在元、明时有“冠南中”之称。


岛上的亭台楼阁“骚人墨客”往来,数不胜数。


潘增良 摄影

扬升庵也在此留下七言绝一首:

秋动湖头账断鸿,来无握手去匆匆,

酿成新法皆无党,卸却浮名是彼拥。

一水萦盈人自远,万山迢递月相同,

黄冠白衲堪逃世,珍重交情片纸中。

诗以《孤山次韵答刘念台》为题,抒发了诗人生活上的苦闷及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这四首诗曾收入康熙和道光时《澄江志府》第十五卷“艺文”中,并流传至今。

杨升庵虽(zhéshù)边疆,过着流浪困顿的生活,但从他的诗词及著作中,可知他以乐观情绪,不辞艰苦跋涉,不仅留下大量诗文描绘了云南风貌。后人搜集编辑的《太史升庵全集》和《升庵外集》各达百卷之多。

彩云之南

清溪流玉

一湖抚仙


潘增良 摄影

一个让众多文人墨客激情赞美的地方,有着气蒸两百多平方公里境域的大气与豪爽,有着高天不语的静美和细雨无声的妖柔。


是抚仙湖让人与诗结缘,是抚仙湖让人的追求在平平仄仄的韵律中变得丰满和充实。

注解

明代三大才子:杨慎、解缙、徐渭。

佥宪(qiān xiàn):

官名,佥都御史的美称,古时称御史为宪台,明代,都察院设有左右佥都御史,所以称为‘佥宪’。

布政使:

官名,主要职务承宣政令,管理属官,掌控财赋

谪戍(zhéshù)因罪而被遣送至边远地方﹐担任守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