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261-张国荣回忆全纪录-the One and Only-特集

 小溪收藏屋 2016-11-06

A、国荣是Talented的贵族-黎小田

很有主见的小伙子
  华星时期是张国荣的音乐事业上的少年期,而黎小田则是他的一位重要的启蒙老师。
  两人相识自1977年丽的电视举行的亚洲歌唱比赛,虽然事隔26年,但是黎小田对首次跟张国荣见面的印象仍然深刻。事由张国荣为据理力争,“不识相”的一句“It doesn’t make sense”开始。
  “他是第二届的参赛者,我则是比赛的音乐总监。试音时我就见到他,这个俊小子,以一首长7分多钟的英文歌American Pie来参赛。
  虽然他唱得很好,但是一个歌唱比赛是没可能让他把整首歌唱完,必须要改短一点,他当时给我的回应就是“It doesn’t make sense”,因为他觉得歌词有起承转接,改短了便没有意思。”
  最后张国荣还是唱了3分钟的版本,也得了第二名。
  “当时他的唱腔比较幼嫩,但外型已非常smart。可能因为他曾在英国留学,我跟他一谈就发觉他很有主见。其实他的表现很不错,相比日本、泰国等地的参赛者,他算是颇突出,当时第一名的一位是自作一曲《朦胧夜雨里》来参赛,所以他只能得个第二。”
由“鸡仔”变“猫王”
  “他得了歌唱比赛亚军之后,我们建议他先出演电视节目。我第一首写给他唱的歌是从没在唱片上推出过的,那是一首由冯宝宝主演的剧集《追族》的主题曲。当时他有一个叫做KK的经理人,安排过他在宝丽金出唱片,那都是些英文歌,而且那时他的唱腔比较“鸡仔”,推出后反映不太好。”
  唱过一首主题曲,出过一张英文碟,都未成气候,这就是张国荣早期的音乐历程。小田眼看着他屡败屡战,为了维持生计,在酒廊献唱,但这反而为他后来的舞台演出,打上了牢不可破的根基。
  “这对他来说是很好的磨练机会,酒廊有即场的乐队伴奏,他也有机会直接面对台下的观众,学习如何搞气氛,当有喝倒彩声、有掌声时,当如何应付。”
  这个艰苦的时期大约在几年后开始有新转机。当黎小田离开丽的电视时,张国荣转投华星唱片。不久,他为张国荣监制了第一张唱片《风继续吹》。当时算是大制作,黑胶唱片已经有双封套,收录的大部分都是电影、电视剧的主题曲。及后,因为陈淑芬已在华星,她在日本跟出版商大洋签了改编合约。在80年代盛行日本改编歌曲的同时,张国荣的歌唱事业初现辉煌。
  “我觉得他在《I like Dreaming》时期,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唱法,你稍为留心听就会发觉他有一点似罗文、亦有一点似谭咏麟。到了华星时期,我才将他的key尽量压低,他的鼻腔声是很靓的,有点似猫王,只要他尽量压低来唱就会很sexy。”
  二人在80年代合作创造了不少好歌,每一首皆脍炙人口。黎小田想起当年他们做唱片时制作之认真,不禁慨叹现今的乐坛,已经没真正的好歌,也没张国荣这样的好歌手了。
  “张国荣仍是新人时,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华、很有音乐感的歌手。他的节拍感很强,音域很广,可以唱到15度,每首歌给他听两次他就可以唱出来。由于他本身是唱英文歌的,他可以很容易便捉到一首歌的起承转合,更加懂得运用抑扬顿挫来表达感情,这都是他的优点。”
  “我跟张国荣一起录唱片时,一发现有一个地方出了问题,就会播出来听,他又会把整首歌重新再唱,其实他本可以只重复唱那一句,但他都坚持整首歌再唱一次,以保持顺畅。因为补唱再接的地方,是会从呼吸声听得出来的。当时做了20首歌,才选12首出唱片,所以我还存有张国荣的6、7首未出唱片的歌,都是有点瑕疵,但是绝不会推出了。”
  始终如一的情分
  黎小田在1985年监制张国荣首个演唱会,他们当时已经计划周全,希望可以给观众尽量去享受音乐、去感受张国荣。
  “每晚5时我们就要去彩排,和乐队一起去做一个sound check,试一试声音有什么不同,走到不同的位置听一下feedback,唱完后每晚都会去宵夜,包括导演、乐队、灯光、歌手,就互相指出大家做得不好的地方,之后第二晚就会有进步。”
  时间推移,张国荣渐渐成熟,为了更有利发展空间,1987年他离开华星,签约新艺宝,个人投入的机会越来越多,自我风格更见鲜明。
  当日他在黎小田的指导下,完成首个演唱会,最后他亲自当上演唱会的艺术总监。但一向重视“饮水思源”的张国荣,始终不忘昔日恩师的栽培,到2000年最后旅程的热情演唱会,仍不忘致电给黎小田,听听他的意见。
  “可能我比较保守,当时我对他坦言不喜欢这个演唱会,我们对演唱会的看法和角度不一样。我觉得他本身就已经到了一个超然的阶段,无需要再大玩造型。他只要简简单单,一套礼服,唱尽好歌,就已经足够。他是贵气的、俊美的、优雅的,这种气质不是人人可以拥有的,必须要有学识见过世面才能够育养而成。”
  一如黎小田所说,台下的张国荣始终高贵斯文,但在台上的张国荣明白到时移势逆,当代观众讲求的是声色并茂的官能刺激,他不能停留不变,必须创新。虽然最后两人的看法不一样,但张国荣始终是黎小田心目中一个Talented的贵族级歌手。

B、关锦鹏:美丽对他是种障碍
  电影导演及监制,曾与张国荣合作电影《胭脂扣》
  当年在无线电视工作,关锦鹏因工作关系认识了正为无线拍摄《侬本多情》的张国荣,那时候,彼此只是泛泛之交,直至拍《胭脂扣》时才真正熟络起来,自此成为好朋友。


  “十二少”得来不易
  《胭脂扣》一片,在选角问题上曾历尽波折。十二少的考虑名单上,先后出现过不同的名字。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张国荣是演绎十二少的最佳人选。但碍于张国荣是新艺城电影公司的专属演员,而《胭脂扣》却由嘉禾电影公司出品,所以选角问题一直处于胶着状态。后来,梅艳芳终于想到一个解决方法,那就是由她为新艺城拍一部戏,换取张国荣为嘉禾拍《胭脂扣》,这个完美组合才得以面世,而十二少在电影中的戏份也比原著小说的增加了不少。


  美丽有罪
  关锦鹏一直觉得,一个人太美对演戏来说可能是种包袱。张国荣虽然很成功,可是由于外形太俊美,很多人都把注意力聚焦到他的外表上。“靓人通常很self-conscious,很自我。而很多导演和演员都明白self-conscious的人很容易以自己为中心,演绎角色时,会以一己观点出发,所以self-conscious对演员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他认为张国荣是一个颇自恋的人,因此很容易让某些人有这种观念,从而觉得他演戏虽然很不错,却总像欠了点什么。
  回想起拍《胭脂扣》一片时,关锦鹏认为张国荣对自己的美貌是很自觉的。“他会觉得自己很靓,拍完一个十二少回首镜头,他会走过来说:“靓吧?””对十二少那种风华绝代的角色来说,这种self-conscious当然成立。可是一些角色,如《流星语》片中那个衣衫褴褛、照顾小孩子的中年汉,即使他非常用心去演,有些观众仍难以投入角色。这种情况对张国荣来说,有点不公平,所以他认为:“Beauty对张国荣来说是种很大的障碍”。

  最出色的三部戏
  关锦鹏眼中最出色的三部张国荣电影,分别是《胭脂扣》、《阿飞正传》和《春光乍泄》。
  关觉得在《胭脂扣》中,张国荣发挥得最好的是十二少离家后那几场戏,尤以他躺在床上,由如花为他穿上西装那场戏演得最出色。
  张国荣凭《阿飞正传》获得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关锦鹏认为这绝对是实至名归,也只有他能驾努到这个角色:“绝对是ONE AND ONLY ONE。”片中他饰演旭仔一角,对事事要求完美,对人有压力,有情绪,会有frustration。他的演绎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的性格中,其实也有齐角色里的所有元素。
  至于《春光乍泄》,关锦鹏的评价是:“张国荣在片中的表现非常好,因为他能卸下包袱,对角色毫无保留,不介意别人怎样看他,演出充满激情,将自己所有感情投放在这个角色上。”当年,他曾听过台湾那边有种荒谬的说法,就是大家觉得张国荣演绎得好是应该的,因为他只是演回自己,对此他并不认同。香港方面,也有人认为,梁朝伟不是gay,却能演绎同性恋角色,理应获奖。“在银幕上,是与不是并不重要。”关锦鹏觉得这种想法荒谬至极,完全没有逻辑。

  从生活出发的演技
  关锦鹏认为张国荣擅于在生活和经验中捕捉灵感,另演绎风格更有生活感。很多人都觉得张国荣在很多经典电影中都带有自己的影子,因为只是做回自己,当然没有难度,对此关锦鹏绝不同意:“谁说演自己容易?我认识的大部分演员,其实最怕演回自己。一个演员能否将真实经验和感受公诅于世,愿意放得下是一个问题,能否有足够能力演绎自己的感觉,又是另一问题。”

  从自觉到自信
  由认识张国荣这么多年来,关锦鹏看着他变得成熟,多了包容。以前的他,会缺乏安全感,很自觉,时常会关心别人对他的反应,慢慢地人们觉得他只会紧张自己的表现。那是由于他缺乏自信,对演戏未够把握,所以很紧张别人对他的评价。到了后来,“他拥有足够自信,可以百毒不侵。”

  Reunion
  几年前,关锦鹏曾经有个拍片计划,打算与张国荣和梅艳芳来个Reunion,原因是他觉得大家都已经成熟了,是时候一起回顾以往的《胭脂扣》时檫出火花,而片中阿梅和哥哥的角色都很有经历,却无悔自己从前经历过的事,所以非常适合他俩去演。可惜这个计划已不能再实现,铁三角阵容如今已成绝唱。

  导演眼中的导演
  关锦鹏眼中的张国荣是个很聪明的人,他擅于从合作过的导演身上学习他们的长处,然后融会贯通。有次台湾导演杨德昌来港时与他们吃饭,席间张国荣分享了他即将执导的新片《偷心》的拍摄概念。这是一部强调感觉的电影,他觉得张的原创性甚高,非常欣赏他所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张国荣这么有个人品位和风格,同时拥有极高的审美水准,必然懂得选择一组高素质的制作队伍,以实践他心中的概念,所以由他导演的作品必然是水准之作。

  一个敏感贴心的朋友
  关锦鹏眼中的张国荣是一个敏感和贴心的朋友。关还记得当他提出拍《蓝宇》一片时,张国荣是第一个打电话来劝他三思的人,因为张担心此片题材敏感而且在北京取景会令他被列入黑名单。他就是这样替朋友着想。单凭这些,已觉得他拥有很好的品格。“我觉得张国荣是一个敏感到关心你多于你关心他的人,但当我们去关心他的时候,他又突然变得像一个小孩子,需要你去protect他。”
  平时彼此不用时常见面,偶尔一个电话嘘寒问暖便足够。大家就是这样自然地维系着十多年的友谊。他很高兴能够认识到这样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好朋友。不敏感的人不会明白这种交往方式。

   关锦鹏仍然清楚记得电话筒里传来那句爽朗的呼唤:“阿关呀!”

 

C、黄百鸣: 我在等哥哥一个题材

  黄百鸣在八、九十年代,与张国荣在电影方面合作无间,甚至他退隐后,都是他开口邀他复出,如果没有黄百鸣,可能就少了90年代的哥哥。黄百鸣一直想跟哥哥再合作开戏,他做老板,而哥哥做导演,他时常催促要哥哥给他题材,等了又等,可惜最后等不了。 

  1984年跟哥哥第一套合作的电影是《圣诞快乐》,当时还有麦嘉、陈百强、徐小凤、李丽珍等,这亦是哥哥第一部新艺城的电影,拍完这部戏后,就觉得合作非常愉快,于是就签了张国荣,他成为新艺城电影合约演员,之后就没有间断过,满了约又续,满了又续,一直去到90年,满了就没有再续,他退出去了加拿大。而去了加拿大之后,都是我找他回来复出的。那时候我要拍《家有喜事》,于是高志森过去叫他再复出影坛,之后东方电影跟他签了三年合约,满了再续三年,直至96年满约就没有再续,但后来我还有找他拍了《九星报喜》,那一年是98年,后来就真的合作少了,不过我们一直有联络,常饮咖啡,通电话。

  回想当年,黄百鸣表示早期在新艺城与他不是有太多合作机会,不过已经觉得他相当有潜质,而且愈做愈好,那时又急需大量年轻新演员,他在当中已经是非常出色。“早期反而跟他合作不太多,不过到了后期就经常合作,去到东方的年代可说是合作无间,他跟我拍了很多贺岁片《大富之家》、《花田喜事》、《家有喜事》、《金玉满堂》、《大三元》、《九星报喜》等,还有《夜半歌声》、《白发魔女传》等,跟他合作愉快之余,票房还很好,所以我常打趣跟他说,他是我的票房福星,差不多每一部都有千万票房,有些甚至还破了记录。”

  当中黄百鸣最满意《家有喜事》,事隔多年,他还是觉得好好笑,原来当中有一段关于哥哥的小插曲。“那时找他回来拍《家有喜事》,本来剧本上写三兄弟,我想找林子祥演大哥、张国荣做花弗的三弟,而我做camp camp地的二哥,高志森跟他联络后,他都答应了,谁不知遇上林子祥美国的家大火,他不能赶回来,结果我找了周星驰,他要做大哥,我唯有做camp camp地的二哥,本来定好是这样。而张国荣一回来就找我吃饭,他一坐低就说已经看了剧本,我不可以跟他争,他要做camp camp地的那个,而他这个选择,令整个组合都有所变动,周星驰做三弟,而我就做大哥,他还要跟毛舜君有对手戏,事隔多年重看,我还是觉得这个变动是好的,每一个角色都发挥得好精彩。他对剧本给了不少意见,以前拍《八星报喜》周润发的角色跟他颇相似,不过发哥那一个是比较夸张,而张国荣就做得很细腻,很“抵死”! 

  很多人都大赞哥哥做事很专业,黄百鸣站在老板角度,他就觉得他准时、交足功课,而且“抵得念”,时下是很难找到可以做到如此的演员,最难得的地方,是他可以带新人。 

  “他是一个很准时的人,记得拍《花田喜事》,每朝都是6点钟通告,我们会集合去影城,有一朝我6点10分落到大堂,发现不见人影,于是以为他们全都未到,后来有个制片跟我说他们已经出发,我是最迟的一个,可能由于张国荣很准时,令身边的人都不敢迟到。我觉得他除了专业,还不会摆架子,叫他做宣传,他都是一个人来,没带很多助手,做什么事都可以有商有量,在拍摄现场如是,他会给很多宝贵的意见,但他是非常尊重导演的,如果你要坚持,他是不会跟你争拗的,仍然会做足他演员的本份,所以他不在,对电影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还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拍戏时叫他衬一些新人,他从不say no,有时我们想捧一些新人很难,有时公司想用,可能导演、演员会抗拒,很多有份量的演员都要求跟有份量的演员做对手,而不肯带新人,他就从不计较。很多年前,他推荐了一个新人给我,就是古天乐,他带他来见我,说好,叫我签他,已经是很早期的事,那时古天乐还是白净靓仔,我跟他也签了两年,虽然做不出什么成绩,不过现在看古天乐有如此成绩,就足证当年哥哥是有眼光的。”

  第二套他与哥哥有点故事的戏,要数《夜半歌声》,那时他已发觉他有足够潜质,成为一个导演。 

  当时我好想拍《夜半歌声》,他亦答应出演,我们一齐去找一套30年代的《夜半歌声》重看,感觉很好,由于要在北京取景,而他成为监制就可以看往整个制作,我们又用了新人黄磊,他是很好运的,遇上了张国荣,他的戏份比张国荣还要多,但他不介意,还给他很多意见,这就是他为人的量度。张国荣任监制期间,他对制作是很认真的,如果你细看你会发现每一个画面都是很美的。选角方面,他提议除了他跟吴倩莲外,都用新人,我们亦采用了他的意见。 
  “接着,他拍了徐克的戏,就开始想学做导演,我亦跟他倾过,叫他给我一个故事就可以,我一直等他给我一个方案,我不想叫他拍一些我想他拍的东西,可是最后还是等不到。我一直都想他做导演,跟他合作一次,只要他给题材就行了。他是绝对有潜质做导演的,跟他合作了十多年,很清楚他的要求,知道他的为人,他做事很认真,尊重演员,对观众、老板负责,我对他是很放心的。”

  在平时的交往上,二人常去喝咖啡,谈点工作上的事,他是看着哥哥入行、成长到成功的。“他入行初期真的是个“靓仔”,后来无论在演戏及做人处世上都变得很稳重,他很多时都可给我意见,有时我看不到的东西,他也会看到,他说的时候我未必即时会相信,但我后来就知道他说的是真话,有时我很信任某某,他会提醒我这个人不可以尽信,后来我发觉是对的,他比我更有先见之明呢。”

  他还补充,哥哥做戏是很多元化的,喜剧、古装、警匪,都可以演得很出色。有些人会觉得他戏虽然做得好。但是没得过太多奖,只是拿过一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黄百鸣说:“别忘记伟大的查利卓别林都是没得过奖的,但在观众眼中,他永远是个出色的演员。”

D、徐小明:张国荣----年少冷看逆境
  现任“有线电视”电视节目部执行董事。1973年加入“丽的电视”担任演员,后期任武术指导及导演 
  张国荣在歌唱比赛后,入了丽的电视台成为合约艺员,当时已经退居幕后的徐小明就目睹他的整个起步,他表示别要只看他的颠峰时刻,他年少时也曾经被冷待过,那种滋味,就只有他一个人受,不过他没有气馁,依然坚持,最后证明他们是没有看错的。 
  徐小明是这样看年轻的张国荣。 
  “我觉得他一出来就经过逆境受过磨练,不是一出来就大红,他受过观众冷待,试过事业的低潮,但是他成功的地方是,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材,从他的演技,到他对自己的要求。最初他还是有一种入了行就以为自己“得”的气焰,但他很快就醒悟,不是拍一部片,唱一首歌就行的,是要花很多功力,很大心机,所以你看看初期他唱的电视主题曲跟后来他的唱片,以前他在台上的轻佻,到后来在台上的稳重,他的眼神,可以震压全场,完全是两回事,我相信他没有经过失败,是得不了这样的培育。”
  由于徐小明当时已从事幕后的工作,故二人在幕前合作的机会不多,但二人与一众丽的演员就曾到过东南亚一带登台,他曾经目睹他被排斥。 
  “我跟张国荣是谂熟的,虽然合作的机会不多,不过他成为丽的艺员时,我已经负责幕后的部分。我们曾经一齐同台演出,去过新加坡及大马登台,当时张国荣不是那么顺境,演唱时他就尝过被观众排斥。因为他那时候比较前卫,不容易被接受。我记得他在唱歌喜欢戴一支手套,唱得兴起就会抛下,但换来是嘘声四起及手套被反掷回台上,但他仍然坚持,一些艺人遇到这样的挫折是会气馁的,然而他没有。”
  回想起邵氏年代,徐小明也曾想拍一部青春电影,找他当主角,可惜最后拍不成。 
  “在邵氏时,我曾经找过他拍戏,我当时想开一部青春片,也是我的第一次拍年青人的反叛题材,本来想找刘德华,但他跟无线还有很长的合约,另外就想到要找张国荣及陈百强,张国荣当时都很开心,因为他知道可以跟我合作,但后来那部电影因为其他的问题而没开得成。”
  他是这样看张国荣的成长。“在丽的几年的日子里,我觉得他是愈见成熟,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亦揉合了观众的需要,他在丽的初期大多拍青春片,如《骤雨中的阳光》、《甜甜廿四味》、《对对糊》等,后来亦拍了《浣花洗剑录》、《三少爷的剑》、《大内群英》等武侠片,他由不是主角到慢慢成为了主角,由青春偶像渐渐进入主流。他这个时候亦进入了古装武侠世界,丽的的武侠剧当时是称冠的,就连无线也不及,他那种风流倜傥的形象渐渐被观众接受,直至后来他在电影的发展。”
  徐小明还补充说到当时有一个提携张国荣的人,可能不为人知,没有他就没有张国荣。“我想讲一个在张国荣演艺生涯入面很重要的人,他在灵堂上送了他一蓝白色的玫瑰,写上“I will make you a Star”,他就是黄锡照先生,是他的恩师,他在丽的年代提携过很多后辈,包括有我、麦当雄及张国荣,黄锡照当时问我,就指着张国荣,问我他行不行,我说一定行。他当时给了张国荣很大的支持,“I will make you a Star”就是当时他拍着张国荣的头说的,所以张国荣都一直很尊敬黄锡照。”
  张国荣离世前三个月,二人还见过面,他当时想不到,会是最后一次跟他谈天。 
  “他过身前三、四个月,我曾在餐厅撞见他,跟他倾了一会,所以收到他过身的消息感到很震惊。我站在一个导演、监制来说,他的离去的确是全行一个很大的损失,你看他的美,是没有其他人可以代替的。”


E、陈永镐 : 因为这样 他才可以是张国荣
  演唱会制作人,被誉为金牌监制,制作的张国荣演唱会包括85年首个个唱,89年告别乐坛演唱会及2000-01年之热情演唱会 
  陈永镐(Peter Chan) 
  任职华星时已认识哥哥,可说是看着哥哥成长的。两人互相欣赏,大家都有理想,他亦不负所托,替哥哥监制了多个成功的演唱会。在Peter眼中哥哥是绝对属于舞台、热爱舞台演出、一个专业及全面化的表演者,且勇于尝试。 
  Peter Chan为哥哥监制的三个演唱会分别是1985年第一次个人演唱会、1989年的《告别乐坛演唱会》及最后亦是哥哥最满意的一个演唱会《热情演唱会》,可算是哥哥音乐路途上最重要的三个演唱会。由第一次到最后一次足足相隔15年,15年来哥哥的舞台演出有很大的转变,不断突破,且看Peter娓娓道来。 
  初生之犊信心强 
  哥哥在第一次个唱前说过自己在红馆演出是属于初生之犊,但在强劲的幕后人员支持下,令自信十足的他信心更强。究竟Peter怎去协助哥哥完成他的第一次呢? 
  他说作为一个监制他需要了解对方性格,然后在表演方式作出一些取舍。评论到哥哥的表现他说:“我觉得他第一次演出,在唱方面已经无问题,那时他已有足够的歌,本身亦够份量。虽然第一次难免紧张,但他对自己演出有信心,由于准备充足,能够把掌握得最好的表现出来,做到挥洒自如,属成功的第一次。”Peter续说“哥哥的表演有别于同期歌手,他是属于舞台上的表演者,懂得眉目之间把歌传情。”“当时演唱会的形式开始受到日本影响,着重包装,需要丰富的视觉效果及道具等的配合,歌手要换衫等,哥哥的演唱会也是走这个路线。”
  心意坚定一别江湖 
  Peter监制的第二个哥哥演唱会,已是他的告别演唱会。这个演唱会予人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最后一场之封咪仪式。被问到这个仪式是如何设计出来,Peter表示整个构思由咪从升降台缓缓上升、干冰的效果、感性的音乐,以至最后如何去用眼神表达离开的心态-------拿得起放得下,心意坚定从此一别江湖,都是经过悉心安排的,当然哥哥提出了不少意见。 
  哥哥演出到最后期可有依依不舍 
  Peter说他在台上要面对观众时,难免有离愁别绪,但他觉得哥哥绝对公私分明,不会被情绪影响,无论如何也会先把工作做好。演出接近尾声时不但丝毫没有疲态,且更有冲劲,斗志更厉害。 
  Peter说比较这两个演唱会的演出,第一个因第一次的关系,要做到包罗万有,哥哥的表现可以说面面俱圆而不失个人风格。 
  到告别时,各方面已成熟,而且无需要顾虑太多或执着于平衡各方面,因而可更表达自我,尤其告别在即,演唱会更带出丝丝离愁别绪。 
  热情的最爱 
  《热情演唱会》是Peter监制的演唱会当中最满意的数个之一,问到他最喜欢哪部分,他说喜欢Opening那part,感觉很华丽很新,哥哥高高在上有种“神”的感觉。还有《妳在何地》,喜欢它的简单直接,而《红》和《枕头》那part,气氛配合得很好。当然还有《大热》,他说《大热》本来想过配合更多的舞台效果,但哥哥不喜欢太多花巧。最后便是《陪你倒数》,他说哥哥俨如一个救世主。 
  这个演唱会亦是哥哥做得最开心的一个,他全无压力,与所有工作人员非常合拍。演唱会很着重drama的感觉,在舞台资源的配合下,最终做到超出哥哥预期的效果。在筹备过程中,他们开过几次会,都是很轻松的,Rundown是Peter度的,解释一两通哥哥便很快接纳。那个由高空吊下来的开场,哥哥起初有点抗拒,因为他畏高,但试了一次后觉得效果很漂亮,于是便照做。 
  无招胜有招 
  Peter觉得哥哥好专业,走位很准确,所以灯光位置也可准确地配合。说到舞台花巧。他认为有时太多会变成骚扰,必须适当地配合一首歌的情绪。比如哥哥唱《我》和《妳在何地》时,敞大的舞台只得一支灯照射着他,但有些歌手会觉得这样会无安全感,这是关乎歌手的信心和自身的艺术修养。哥哥可以头也不动地唱完一首歌,他已升华到一个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 
  哥哥曾说这次演唱会已经是最满意的了,以后再也不可能超越,不如不唱。 
  问到Peter的看法,他说做演唱会应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不能一次过表达太多,这样会太难。如果哥哥还在,两三年后他的歌可能有不同感觉或换了另一个形象,演唱会便可有另一个主题。艺术是需要不同形式,不应受到限制的,这才叫艺术。 
  Peter说能与哥哥多次合作除了是缘分外,主要是大家可沟通到,且互相欣赏,哥哥亦对他有信心。Peter说哥哥是喜欢“名牌的,他亦称他做“金牌监制”。他指出只要哥哥认同你有这个才能,他便会信服你。哥哥十分尊重制作人,大家亦很有默契,很容易便找到一个中心点和共识,他会提出意见,但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 
  君子之交淡如水 
  至于Peter和哥哥的交往,他形容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因大家生活圈子不同且各有个忙,不会时常见面。他称哥哥是他一个值得怀念的拍挡,生活的知己,对他十分尊重。记得《热情演唱会》筹备阶段,由于哥哥已戒烟,练歌时他不准别人吸烟,Peter上他家,哥哥特别给他烟灰缸,对他说:“别人不准吸,你就可以!”见微知著,可见哥哥对Peter的尊重。 
  Peter说我们不应以一般人对生命的看法去看哥哥,他是另一种生命,他是从另一角度看这世界的,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不是张国荣。张国荣是有一个品格,他投入艺术,要求的也不是世俗一般所渴求的,因为这样他才可是张国荣。哥哥已做了他想做的事了,可以说不枉此生。他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和榜样给我们,让我们永远怀念他。

F、唐弈聪: 入行遇到最好的"礼物" http://post.baidu.com/f?kz=1128397 

  香港著名作曲家音乐人,洋名Gary Tong,太级乐队键琴手,常常担任许多歌手的唱片监制和为他们作曲.自1987年的Summer Romance大碟开始与哥哥合作,为哥哥作曲无数,亦担任哥哥《拉阔演唱会》及Passion Tour的音乐总监.曾为哥哥作的歌曲包括《怪你过份美丽》《枕头》和《妄想》。
  “他是个对人好真的人,看到他,就看到一个“真”字和一个“爱”字。无论在友情、爱情等方面,这份“真”和“爱”都很明显地在他身上呈现出来。他是我所遇到的人中,最令我完全佩服的一个。认识他是我的荣幸!”
  首度合作   
  “我们首次合作是1987年的Summer Romance大碟,我替他监制了三首歌。最初也有点战战兢兢,但和他相处后,觉得他很平易近人。其后,我更替他作了三首歌,都是为他“度身订造”的,包括《怪你过分美丽》、《枕头》和《妄想》。我最喜欢《怪你过分美丽》,这首歌十分适合他,他也演绎得很好,我觉得歌词像是在形容他自己。”
  复出后更有深度   
  多年来,哥哥演绎过不同风格的歌。至于他认为哪一类歌最适合哥哥唱? 
  Gary说:“哥哥的歌路很广,快歌、慢歌皆宜。他演绎一些有深度、描写内心感受的歌尤其出色,例如《红蝴蝶》、《为你钟情》等,多不胜数。说到他的音乐风格的改变,Gary认为他的歌路随个人成长及心路历程有所改变,复出后唱的歌比以前更有深度,例如《红》。在唱功上,哥哥更是没有缺点可言。他是个不断进步的人,复出前已是这样,复出后更使人耳目一新,之后每张唱片风格各有不同,每次都带来惊喜 。”
  一起作曲的日子   
  熟悉哥哥的歌迷都会知道,早在八十年代他已开始尝试作曲作词。Gary说他的作曲水准甚高。而哥哥不少作品都是由他编曲的,如《红蝴蝶》、《大热》等。未受过正统乐理训练的哥哥,是如何作曲的?听说哥哥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洗手间作曲,因为会有更多灵感,究竟是不是真的? 
  “是真的。我有时候也会在洗手间作曲,因为洗手间是一个完全私人的空间呢!哥哥会先把作好的曲记在脑中,他的记忆力很好,一来到便可把整首歌哼出来给我听,让我配上和弦。每作一首歌之前,他都会把歌曲的中心思想构思好。 
  《我》这首歌的第一句歌词“I am what I am”便是他想出来的。唯一的一首不是事先作好的便是《红蝴蝶》。他就在这里由零开始和我一起边唱边弹边作这首歌的。他把这首歌演绎得非常动听的呢!”
  Gary说,哥哥的众多作品中他最喜欢的是《红》、《沉默是金》和《我》,因为这三首歌均能表达他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看法,听起来很有感触和共鸣。 
  高手在你背后的压力   
  与哥哥这个要求完美的人合作,Gary可会感到有压力?他肯定的说:“不会”,还笑说:“或许他自己会觉得有压力””他续说与哥哥合作的确是件乐事。“他是个很专业的前辈,来到录音室前已把歌练熟,只需唱两三次便完成录音工作,所以与他合作感觉很舒服。”在编曲上,哥哥也尊重乐队每一位成员,让大家觉得身份就跟他一样,所以会更加落力。在台上他很懂得带起观众的情绪。 
  “演唱会方面,除了唱之外,他还兼顾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岗位的工作,就连一支射灯如何投射他也关注到,他有能力去做好每一项工作。我们在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与此同时,他亦很尊重你的专业知识和顾及你的尊严。”
  与哥哥的友情   
  “在Passion Tour中与他相处一年多,我很敬佩他的为人,他会视每位同事如亲人。当时有位鼓手扭伤了手,除了表示关心,他还主动约医生为他医治。他不会令你觉得他是一位与你有距离的明星。即使Passion Tour完了之后,他仍会相约大家一起玩,好开心。”
  Gary对哥哥有这样的形容:“他是个毕生难忘的好朋友,我与他对事物的看法很相近。他是个对人好真的人,看到他,就看到了一个“真”字和一个“爱”字,无论在友情、爱情等方面,这个“真”字和“爱”字都很明显地呈现出来。他是我所遇到的人当中,能让我完全佩服的一个人,认识他是我的荣幸!现在回忆起与他共度的画面,也觉得很甜美。可以说,他是我入行多年所收到最好的一份“礼物”。最初,真的接受不了他的离去,至今,仍然觉得他只是躯壳走了,人没有走。希望他开心快乐,也希望他知道,有这么多人仍然觉得他存在,未有离开过,所以他都不会觉得寂寞,这就是我对他的祝福。”

 

G、尔东升 谈颠峰造极的张国荣 http://post.baidu.com/f?kz=1128227 
在黑夜的街头上,尔东升正赶拍他的新片煞科戏。当他的摄影队正准备下一组镜头时,他匆匆走过来,手上还拿着大半件三文治。 
  
  那一刻,我很感动,其实他没有必要这样麻烦自己,我并不是记者,而且他明知道我只是一名哥迷。我相信导演那份诚意,背后正告诉我们张国荣是一个怎样的人...... 
  
  同样的Ending戏,同样在黑夜的街头拍摄,叫人想起1996年的《色情男女》,原来转眼已经八年。跟导演提起张国荣在《色情男女》执导的一小段戏,他还是记忆犹新。“那时大家不过是贪玩,这又可成为商业绰头。我便跟他说不如你来拍啦,让你过过瘾。他很有兴致很爽快地答应了,而且他用很短的时间便拍完了。过程就是这样,不是什么特别的安排。” 
  
  对张国荣来说,两次客串式执导令他对导演工作有更切身的感受。 虽不是特别的安排,却已另人留下很多印象深刻的回忆。 
  
  从“看见”到认识 
  
  同样不刻意安排的,是尔东升第一次“看见”Leslie。1977年,尔东升还是个新晋演员,在电影公司安排下,去欣赏亚洲歌唱比赛。 
  
  Leslie是参赛者之一。尔东升说:“这是他给我留下的第一个印象:他很英俊。”当尔东升第二次对张国荣留下印象时,是眼看他接拍的第一部电影竟然是一套色情片——《红楼春上春》,觉得很疑惑,不明白他为什么一开首便接下这样的戏。 
  
  这也正好解释为何张国荣回忆和尔东升交往的经过时会说:“你知不知道其实尔东升以前是不喜欢我的。我想他认为当时的张国荣substance,无content,但一个人总会有进步,我想我亦经历了这个阶段,比以前少了一些棱角,年纪大了,可能人也不像从前肤浅”(张国荣浮游心灵阴暗处——566期电影双周) 
  
  丽的时期,尔东升跟张国荣并没有认识,后来才真正相熟起来。但说到建立友情,了解他的为人,则是从《色情男女》开始。 “我跟他合作过三部电影,在拍摄现场,他很懂得搞气氛,帮助其他的工作人员,令大家都能在轻松的气氛下工作。他更时常安抚大家的情绪,叫人不要发脾气、不要紧张、不要焦虑。拍摄《枪王》时,他便常常安慰导演罗志良,直到《异度空间》都是一样。” 
  
  演技四两拨千斤 
  
  尔东升在早期没有打算跟张国荣合作,是因为他以前是歌手身份,而且他主要是拍新艺城的电影。“他从加拿大回来后,我看到他整个人都改变了,很轻松,很多事都看通了。当时他已将歌手的包袱放下,不再担心形象问题。” 
  
  张国荣完全放开自己来演《色情男女》,和莫文蔚、舒淇的激情演出,绝不只是"点到即止",令美感性感发挥到最好."当他一口答应愿意作这么大胆的演出时,我也有点怀疑,不知他是不是真的接受得来.他跟莫文蔚那一段亲热戏,主要是靠他的引领.他的大胆令人意想不到." 
  
  "我看过他以往的电影,他的表现一直都很好.香港演员很难每一部的水平都一样,有些是为赚钱的,有些是为艺术的.无论是水平高的电影,还是比较粗糙的,他都有接拍.我个人认为一般电影反而容易做,像《色情男女》这样题材严肃是很难演的,合作后发现他的发挥空间很大。后来《枪王》以至《异度空间》的角色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他轻轻松松的便能表演得很好。” 
  
  时间积存成智慧 
  尔东生觉得张国荣正处于一个演员的颠峰状态。“他到了这个年龄,正好到了最成熟的阶段,他可以轻松驾努很多年少的演员做不到的角色。例如一些探讨人性的角色,他定能演好。”就像《三少爷的剑》中的燕十三,便曾有非张国荣演不可的讲法。“他是个聪明的人。他一看剧本便知道燕十三才是灵魂人物,真正引领着整套戏。只有像张国荣这样有经验的演员才能演到这种历练沧桑角色。” 
  
  张国荣的聪明更在于他面对外间各样评论时的处之泰然。“对我们创作人,或是Leslie做表演的,都只求做好自己的作品。创作有自己的生命,好的评论自有它的价值,但那已经变成另一回事,根本不用理会。就我和他倾谈时所知,后期他不会再介意别人的说话了。” 
  
  去年很多人为张国荣最后不能再得到男主角奖感到可惜,其实他早已不介怀那些电影奖了。“奖项只不过是行家给予行家的一个鼓励,又不是赛跑,跟做不做到戏无关。做一个Show,发一件奖品,大家很快便会忘记。Leslie只在乎他工作的过程和结果是否令他满意。对于奖项,他笑笑便算了。后期的他追求的是艺术成就,继续要唱更好的歌,拍更好的戏。意义是自己付与自己的,那一旧铁对他来说已不太重要。

H、张叔平:张国荣的“放”与“尽”
  香港首屈一指电影美术指导,获奖无数,与张国荣是好友兼工作伙伴,并曾为他的家居作室内设计,电影及音乐方面合作的作品包括唱片形象设计;《风继续吹》美术设计;三部王家卫电影《阿飞正传》、《东邪西毒》、及《春光乍泄》;演唱会服装设计:《跨越97演唱会》 

 

张叔平说他已经忘了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张国荣了,风继续吹?烈火青春? 

总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其实记不记得又有什么相关呢? 

如果这个人真正是你的老友。 

两人同样热爱电影,同样喜爱创新,欣赏美丽的事物。 


“放” 张叔平说张国荣每次到达拍摄现场时,已经一付充满信心的模样,一看便知道他一定行。 

 


“其实他在80年代初拍电影时,已经很明白如何演戏。他不像偶像派般胡乱来、哈哈笑便算。他是一个聪明的演员,大家可明显地看出他的进步。他是很用功,很用力去演出的。”


“《春光乍泄》时,他很“放”.可能对手更惊。他会引导对手如何做,第一场床上戏,他便安慰对手“不要怕,看,我都已经除晒啦。”他是一个很帮助对方的人。”


张国荣在戏中占戏虽少,但已充分表现人物的个性。也许因就他太出色的演技,有些人甚至误以为现实的张国荣就像戏中人一样任性放荡。但张国荣自己则曾表示,需要花很多时间和心机去理解这个角色。 


如果两个角色对调,一切是否不再相同? 


“又不是那回事了,感觉不会那么顺畅,未必好。大家一般的感觉是梁朝伟够稳重,会是等待情人的那一种,leslie则是一个跳来跳去的人。>而跟他的个人形象最相近角色,始终是《阿飞正传》。回想起旭仔的角色,张叔平直截了当地说:“如果不由他来做便没有人可以做。”


张叔平说leslie很适合这个角色,当时的样貌、眼神、皮肤,任何一方都切合这个角色。亦正亦邪,很适合由他去演。 


虽然张国荣演绎这种正邪之间的角色特别得心应手,同一件做得多了,他便想尝试其他不同的东西。张叔平一再强调他的聪明,明白角色多变对演员的好处。 


在张国荣的所谓“放”,不等同于自我放浪,而是他心无旁骛一心在他要做的事情极力发挥。 

 

“尽” 如果说张国荣在工作上的心态是“放”的话,那么他要求达到的结果和反应必定是“尽”。 


完全不用怀疑,单看他在银幕上、舞台上的各样演出,都能完全体现他“去到尽”的心态,这么激烈的要求,似乎跟他平日的生活上、家居上、衣饰上,都要求简单宁静的感觉恰恰形成强烈对比。张叔平则这样认为:“其实他的静和优雅也是“去到尽”的。比如他的家,一张大桌上只有一支银色的钟仔,一个玻璃烟灰缸,一个白色小瓷器,够了,不多不少,颜色配得刚刚好,真是很美。通常人总会多摆一樽花在一张大桌上,但他没有。所以这其实是经过他设计。他的minimal去到尽,但又有点奢华,elaborate的。原来那不是玻璃而是很美的水晶,瓷器公仔竟是个古董,银色钟仔则是Tiffany的。你一看便知道,这个人是很执着要选择一切世上最好的东西,再用他的taste去把它们陈设出来。”


“你进入他的家,你便马上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他有art sense,每件家具每件摆设都配合很好,看起来全都是没有错的。很厉害,很少人可以做到这样。好good taste。他很干净整洁,家具一尘不染,衣服不会放得太迫,依据颜色类型好好分类。很干净很靓,很厉害。”


听张叔平谈张国荣的设计天分,你会很诧异,因为一向很cool,说话淡淡然的张叔平,竟然一连串地用上许多个形容词、许多个“很厉害>,这个反应绝对能令未做过访客的人都能强烈地明白到张国荣那惊人的设计天分。 


“这些天分可以帮到他演艺工作。导演MV时他会有很多input,他会看到那些衣着好看、那些场地好看,这个主角穿怎样的衣服怎样走路会好看,很有visual sense。他亦是一个很敏感的人。所以他看到事物会比别人多和深。他很聪明,某些人的说话方式、动作等等,他很容易便吸收到,到演戏时便能用出来。”


“不尽” 


近年的张国荣,不断被人贯以事业已达颠峰极致,其实这是一种狭窄的称誉,因为一个人太清楚怎样才是最好,他往后便什么也做不到了。 


“他不会觉得自己已去到颠峰的。 


跟他工作,如果你够细心,你会留意到他总是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总是不sure这样做是不是最好的,那样做是不是最好的,这就是creative的脆弱阶段。然后,他要的东西才在过程中build up。他的好处是他会很直接地表现他的不sure,喜欢听各方面的意见,最后决定权则在自己。 


他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他还在不断追求着什么,怎会觉得自己是颠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