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居企业钟情“厂购会”,是被逼出来的新模式?

 泛家居圈 2020-10-15



中国所有的生意都不好做,这似乎是所有人目前共同的感受。制造业的疲软让企业目前战战兢兢,在卖两套房就能让一家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当下,家居企业的创新之路该怎么走?如何才能找到突破的方向?或许,“厂购会”这一模式的火爆能带来一些启示。但是否真的是值得大力推广,就有待商榷了。


老模式下的新风浪

“厂购会”并非一个新鲜的字眼,它是早在四、五年前就已经出现的销售模式,但在今年掀起新的风浪。特别是金九银十期间的大型促销活动,越来越多的品牌商将目光倾注于“厂购会”这一模式,甚至打造出了前店后厂的工厂店。

“如果在店里没有看到您喜欢的产品,还可以到我们的工厂去看看,下周会有个团购会。”王先生在选购家具时,店内的销售人员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参与工厂团购会获得的将不仅是优惠,同时能看到所购家具的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工厂里能看到的产品系列更多。”相比卖场,厂购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有的公司甚至全程免费吃住接送,买家具就像去旅游一样。想象一下,面对一家地处郊区的工厂里的几千平超大展厅近千种产品,并且价格低廉,会是一种怎样的购物体验?事实上消费者也很吃这一套,大多数的厂购会现场通常都很火爆,消费者也有备而来,或携亲人,或带朋友,有夫妻同行的,也有全家出动的。看上去和一个旅行团没什么区别,唯一区别是旅行团有时被强制购物,而参加厂购会的通常是带着需求来的。


虽然没有确切的行业数据来说明“厂购会”这一新模式究竟带来了多少的销量,但从市场反应也能窥探出其不俗的成绩。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同一品牌短时间内多次开展这一活动,恰恰说明厂商从中尝到了甜头。

无法逃避的一些问题

厂购会如此火爆,那么它是否会转移消费者呢?其实每一种模式都有着自己的生存空间,所以“厂购”要替代卖场、专卖店等传统销售渠道也是不太可能的。其火爆也掩盖不了自身基因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当其冲的应该是位置偏远,不论是代理商还是消费者,都需耗费大量时间前往。舍近求远,在工厂开卖其优势是几乎不要什么租金,另外其噱头意义和实打实的价格优势是吸引消费者的最大原因。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位置偏远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并不是最佳选择。


此外,不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做不了厂购会。开厂购会,其前提是企业敢把工厂开放给人家看。如果工厂里气味刺鼻,相信消费者也很难放心购买。所以企业首先要拥有一个设备先进、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工厂,这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当然也有一些品牌选择不开放工厂但仍然举办厂购会,但这样做的效果就很难保证了。

对于消费者来说,工厂店就意味着低价甚至底价,认为这是厂商主动让利的行为,但事实上,这也是企业不得已之举。其目的与去库存、抢市场不无关系。对企业来说,工厂店在某种意义上算是一把“双刃剑”。工厂店、独立店抑或是网上开店,无非都是为了丰富品牌的销售渠道,在资源整合的同时,达到增销量、促增长的根本目的。

产销分离,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态势

社会的发展,必定是分工越来越明细的业态,明确分工,各司其事,才能于自己领域上集中精力,调动各自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加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在家居行业,自产自销的企业也不少,但是,撇除了有名无实的小企业,真正做大的企业仍未出现。频繁开展厂购会,可以省去了不少租金与经销商的中间环节,利润翻倍增长。

但不论是生产抑或是销售,都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和耐心,同时,生产和销售需要的是两套不同的管理体系。

一个人,一个企业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企业涉足的区域越广,精力、财力、物力都被分散,生产与销售两头难顾,企业往往就会忽视其中一头,竞争力逐渐下降,企业也难以快速发展。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厂购会”模式的创新,成效虽然是实实在在的。但过犹不及,像是当年的“放卫星”。过度频繁的开展这一活动不仅会伤及企业,消费者也会逐渐疲劳。所以如何有效的利用好这把“双刃剑”。就要看各大品牌能否权衡好其中的利益关系了!

作者:范居士

责编:刘韵

意见征集

有什么想法,可以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写留言”来说说!

泛家居圈

中国家居建材业第一新媒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