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湿热病篇》第四条的启发

 足三里遇上合谷 2016-11-07
明医公开课第257期
中医打造个人品牌的助推器

作者:李荣光
整理:邱少华 曾忠钰 李春仑
编辑:李邦源

导读:可惜此方多被人忽略。

学习《湿热病篇》第四条的启发

原文:“湿热症,三、四日既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

笔者根据湿热挟风之理推广其方之用,用以治疗风湿热,急性湿疹,过敏性紫癜均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必须指出,应用本方,应以《湿热病篇》所指出的湿热之邪挟风,侵袭经脉遂中的病因病机为依据,薛生白在自注中说:“此条乃湿邪挟风者,风为木之气,风动则木张,乘入阳明之络则口噤,走窜太阴之经则拘,故药不独胜湿,重用息风,一则风药能胜湿,一则风药能疏肝,选用地龙,诸藤者,欲宣通脉络耳。”

现将笔者学习本条所受到的启发,求正于同道。

一、对急性风湿热的治疗:

蔡某某,女,45岁。
 
时值季夏,暑湿交加,患者初觉恶寒,发热,无汗,不以为意,自寻草药煎服不效,继则四肢关节疼痛拘急,身强,下肢转侧困难,上肢伸屈,不能上举已两日,于1975年7月2日就诊,证见微寒,发热微汗,余证同上,并有项强,张口困难,口苦,口干,饮冷不甚,溲黄,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化验检查:血沉80mm/小时。

综合脉证,此为风湿化热合邪侵袭经络,脉隧之中,急与祛风清热之品,宣通经脉以祛外邪,佐以淡渗。
 
处方:
秦艽10g,滑石20g,黄连6g
地龙10g,桑枝20g,防己10g
鲜杨柳须根20g
三剂
 
二诊:1975年7月6日,四肢灵活,转侧自如,脉缓,舌正常,苔薄白。化验血沉降至25mm/小时。守上方去黄连、地龙,服三剂而痊愈。
 
按:本例病人,就是借用《湿热病篇》第四条所列药物,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取得了疗效。

二、对急性湿疹的治疗:

风毒之邪侵犯人体,郁于肌腠之间,与湿热相搏,内不得泄,外不得透达,故皮肤瘙痒,水液流溢。

曾某,男,55岁。1980年5月22日初诊

于一周前在脚中趾砸伤后继发丘疹,抓破后流黄水,疹子蔓延全足背。经某卫生院医治无效,来门诊求治,望之左小腿后侧5×5cm之密集状丘疹,伴黄水,右小腿腓骨头下15×4cm破烂疹子,双手前臂至腕部疹子密集流滋液,双侧耳后发际处及面部约20×7cm疹子糜烂,流滋液,全身灼热疼痛,奇痒难当,小便黄,舌红,苔白粗,偏厚,脉数。

综合脉证为风毒之邪郁于肌肤腠理与湿热相搏,化热入里。法当清热,祛风除湿,佐以淡渗。

处方:
一方:
秦艽10g,灵仙10g,丝瓜藤10g
海风藤10g,滑石20g,地龙10g
黄连10g,苍术10g,石膏30g
苦参20g,苍耳10g
2剂
 
二方:
滑石40g,煅石膏40g,枯矾40g
轻粉2g,冰片6g,生大黄20g
煅龙骨30g
细末外用

二诊:1980年5月25日。服上药痛痒、滋水俱减半,小便微黄,舌红,苔白薄润,脉小数。综合分析:病势大减,仍守上方,减黄连为5g,去苍术,加银花20g
2剂
 
外用洗药:
生大黄30g,黄菊花20g,苦参30g
地肤子30g,苍术30g,枯矾30g
生地30g,浮萍50g,青蛙草30g
谷精草30g,黄柏30g
煎水洗。紫草蛋黄油调生肌散搽。

三诊:1980年5月28日服上药2剂后,仅耳边有少量滋水流出,舌正常,苔白稍厚,皮肤干燥。
 
处方:
一方:
秦艽10g,灵仙10g,丝瓜藤10g
滑石15g,黄连5g,地龙10g
土茯苓10g,苍术10g,黄柏10g
首乌20g
2剂

二方:
滑石,煅石膏,石脂,枯矾,银珠,朱砂,冰片,共研细末,蛋黄油调搽。
 
此例风湿郁于经络化热,湿热壅滞,外溢于表,内传入里,急宜清热于中祛风于外,淡渗于下。二诊时诸证减半,仍守前方去燥湿之苍术,清热之石膏,加银花以解毒,前后服药共六剂,一月后走访病已痊愈。

按:本病例的内服药,也是取法于薛生白的,只是增加了外用药。

三、对过敏性紫斑伴剥脱型皮炎的治疗:

风湿合邪侵犯经络,脉络受损则血不宁而外越为斑。血之与气,内荣脏腑,外循经络,相随而运行全身。温病发斑,大多热郁阳明,逼迫营血,从肌肤外达而发斑,薛生白说:“阳明之表肌肉也。”湿热下流,故斑以下肢为多见。
 
陈某某,女,38岁。
1979年7月27日初诊。
 
全身关节疼痛二十余天,伴寒战,高烧,继而双下肢出现红斑,在某卫生院诊断为“败血症”,经肌注青链霉素,静滴四环素、红霉素等,兼服中药,住院十七天,病情加重,自动出院,急抬来我院门诊求治。

病员自诉头昏重痛,微寒,高热,口干苦,大便秘结,双下肢大腿至小腿密布红斑,大者如鸡卵,小者如拇指,以前侧为著,压之疼痛,双下肢骨与关节灼热疼痛,拘急,烦躁,通宵不寐,脉弦数,舌红,苔黄粗,乏津。

脉证综合:风湿化热,郁于经络,热迫经络,热迫血外溢为斑,阳明之热初炽,但卫分之证仍在,法当表里同治。

处方:
秦艽10g,灵仙15g,丝瓜藤10g
海风藤20g,滑石20g,黄连6g
地龙10g,赤小豆15g,芦根20g
石膏50g,石斛20g,紫草10g
薄荷10g(另包后下)
 
二诊:1979年7月29日步行来诊,自述服药一剂而热退,当晚即能安然入睡。心烦除,口和,便调,下肢灼热痛减,唯感头昏重痛。查其斑色转淡,苔转润,脉象小数。遵上法略微加减。

处方:
秦艽10g,威灵仙15g,丝瓜藤10g
海风藤20g,滑石20g,黄连4g
地龙10g,赤小豆15g紫草10g
鲜荷叶1张
 
三诊:1979年8月6日服上方2剂,斑色退尽,双下肢脱屑肌肤欠润,双下肢疼痛愈。头痛止,惟感双下肢潮热,午后为甚,夜间盗汗。诊得脉象细数,查其舌嫩红,苔白少。
 
据上所析:风湿之邪已尽,肝肾阴虚显露,故见骨蒸潮热,盗汗等证。法当滋阴清热,方拟“秦艽鳖甲散”。服2剂而诸证皆愈,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此例属于卫气合病,在卫则有微寒,到气则有高热,口干,便燥,津伤,心烦等证,但无痞满积滞之象,故用石膏,芦根直清阳明之热,里热清则心烦除,心神守则眠自安,津液复则便自调,诸藤祛风除湿以达表,紫草、荷叶凉血升发以治斑。三诊以养阴清热善其后,药仅五剂而诸证告愈。

小结:读古人书,不能死于句下。薛氏《湿热病篇》第四条所列之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不完全符合临床实际。但本条所列之药物,对于湿热挟风,侵入经脉,以及风湿合邪,湿郁化热等诸证候,用之得宜,确有疗效。如湿热化燥,肝肾阴伤,致内风鼓动而发痉的,此等药物,又不宜使用,须明辨之。因学识粗浅,错误之处,请予指正。

摘自《医屐残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