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yzsr273 2016-11-07

 

农工党郑州市委员会

(2010年9月)

 

为了更好地为我市“十二五”期间农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根据市政协主席办公会安排,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就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这一主题深入相关部门和县(市)区进行了调研,并赴北京、山东、福建等地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具有都市特征的现代农业,它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按照都市发展的需求,以现代科技、信息和工程技术做支撑,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依托并服务于都市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融合,实现城市乡村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同时,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还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改善城市生存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我市农业的现实基础及面临的形势

(一)郑州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发以来,郑州农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在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调整、发展、壮大。走过了以增加粮食产量为重点的“以粮为纲”阶段,以满足居民菜篮子为重点的“城郊农业”阶段和以规模化、产业化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初级阶段,目前正加快向全面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质量、增强农业对城市发展支撑力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主要表现为: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09年郑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84.1亿元,一产增加值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3.1亿元。粮食总产达到166.1万吨,连续五年创历史新高。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产量保持稳定增长。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5%。基本形成了粮食稳定增长、农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整体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的新型格局。

2、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目前郑州市已形成了以速冻食品、面粉加工、方便面、啤酒等农产品加工的主导产业。2009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89家,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各类专业合作社672个,辐射带动农户16万多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业从传统的千家万户小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的大生产转变,加快了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3、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升。随着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农业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09年全市农业科技人员达到1206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一大批优良品种得到推广应用,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8%,畜禽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地膜覆盖技术、大棚种植和养殖技术、工厂化规模养殖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及加工领域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

4农业装备水平显著增强。2009年郑州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53.7万千瓦,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0%。农田灌排条件明显改善,配套机电井达4.8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87.7万亩。

5、农业的多功能性逐步显现。目前郑州市的观光休闲农业蓬勃兴起,全市各类观光休闲农业景点和项目已发展到近400个,年接待游客达到20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4亿多元。特别是近年来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将旅游、文化和商贸等结合起来举办农业节庆活动和会展,如樱桃节、葡萄节、农博会、农交会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

虽然近年来我市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制约因素:

一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农业功能较为单一,不能适应郑州大都市发展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三是耕地和水资源短缺,农业发展空间受限。郑州市人均耕地不足0.7亩,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10,耕地和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四是农业劳动者素质不高,科技水平、创新能力相对较低。据统计,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农村劳动力的0.52%,高中及中专文化占11.7%,初中文化占49.3%,小学文化以下占38.5%,劳动者素质不高成为制约和阻碍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五是现有土地政策存在制约因素。目前的土地使用和流转政策中,存在着侵蚀农业用地、土地流转限制较多,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三)我市农业面临着结构转型的战略机遇期

当前,郑州城市农业发展正面临着结构转型的战略机遇

一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给郑州城市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最近,省委、省政府站在国家加快推进区域战略总体布局和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宝贵机遇的高度,提出谋划大中原经济区,郑州市作为“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级的火车头,将迎来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二是郑州市现代城市发展已步入快车道。随着中部地区的强势崛起,郑州市综合交通枢纽中心的优势凸显,已成为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最佳承接地,目前已经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中的18家、中国500强近百家企业入驻,进一步加快了郑州城市的发展。这也对郑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三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为郑州农业拓展提供了新平台。国务院批复了《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纲要》,把河南规划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加以重点扶持建设。郑州作为粮食核心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在科技创新、信息集散、人才、物流贸易等农业高端领域的优势,将为我省粮食核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我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多样的区域类型,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郑州市的气候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4.3℃,平均降水量640.9毫米。适宜的气候和多样化的生态环境,造就了郑州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农业区域类型,有利于郑州发展多种类型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2、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适宜打造农产品物流中枢。郑州市地处三个“过渡带”。一是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地理过渡带,各类物资交流的中转站地位突出,这是郑州成为衔接南北、贯穿东西的物质集散地的先决条件。二是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梯级发展的过渡带,各类技术及信息在此消化、转移,在产业转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是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为动植物调运提供了良好的中转驯养条件。同时,郑州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上铁路、公路、航空兼具的综合性重要交通枢纽,其完善、便捷、发达的交通优势,也为郑州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中部地区现代农业物流中枢奠定了基础。

3、丰富的人文历史地理景观,发展休闲农业潜力巨大。郑州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全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6000年的大河村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神奇的传说,复杂的地貌,构成了郑州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同时,郑州厚重古朴的中原农耕文明和多样农业生产类型,为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三、我市全面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几点建议

(一)功能定位上要因地制宜、合理发展

调研发现,不同城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不同。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突出生态、展示功能;山东缁博把生产、经济功能放在重要位置;福州、厦门重点发展蔬菜、花卉和观光休闲农业等。根据郑州市目前的农业发展现状,建议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上以生产、经济功能为主,兼顾生态、社会、文化和辐射展示功能。同时要因地制宜,在不同的都市农业圈层内、不同的发展区域内发展的重点各有侧重。如在城区和城市周边,要以发挥生态、社会功能为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物流农业和研发农业等;在各县(市)相对较远的地方,要以提升经济功能,保障市场供应为主,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等;在西部山区,要以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为主,强化林业资源保护和建设,适度发展观光旅游农业,构建郑州市西部生态屏障。

(二)主要任务上要注重提高五种能力

一是强化经济功能,提升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以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为重点,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卫生、安全的农副产品,确保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

二是开发生态功能,提升生态城市支撑能力。围绕改善城乡环境,充分发挥都市农业洁、净、美、绿的特色,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是拓展社会功能,提升农业生活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会展农业和农产品物流业等,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致富。

四是发展示范和辐射功能,提升农业创新能力。依靠省会城市特有的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 全面提升农业的科技化、工厂化、智能化水平,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现代农业的示范窗口和引领作用。

五是拓展产业空间,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依托郑州的区位、交通、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发展品牌农业、会展农业和农产品物流业,促进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开拓农业发展新空间。

(三)产业选择上应突出培育十大产业

一是培育观光休闲农业。支持特色观光农艺园、农家乐、农业节会、乡村风情游等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特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促进特色农产品向特色旅游产品的转化。

二是培育精细蔬菜产业。优化蔬菜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实现基地规模化、栽培设施化、生产规范化、产品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产业化,走出一条具有郑州特色的蔬菜产业发展之路。

三是培育名优花卉产业。大力发展鲜切花、中高档盆花、花卉种苗业和花卉物流业,把郑州建设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花卉物流集散中心之一、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高档花卉和种苗生产基地。

四是培育优质粮油业。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和高产优质节本增效集成技术推广应用,集中打造30个粮油生产核心乡镇,确保我市粮食总产稳定在140万吨左右,油料总产稳定在16万吨左右。

五是培育现代畜牧业。以健康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科技密集型、加工增值型和生态环保型的现代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

六是培育健康水产业。打造黄河鲤鱼品牌,加快沿黄现代渔业带建设。强化渔业观景、休闲、度假、垂钓功能,实现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布局逐步优化,产品品质和竞争能力不断增强,渔民收入稳步增加。

七是培育籽种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吸引省内外大型种子企业落户郑州,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种子企业;鼓励科研院校和大型种子企业在我市设立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农作物提纯复壮及扩繁基地。

八是培育生态产业。依托林业生态城和生态水系建设,大力发展林木种苗花卉、名优经济林,建设完善的城市生态水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把郑州打造成为“地更绿、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首善之区。

九是培育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集聚和产业集聚;壮大速冻食品、面粉加工、方便食品等优势行业,加快发展果蔬加工业、油脂业、传统名特产品等高成长性行业;培育一批规模优势突出、产品结构合理、经济效益显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

十是培育农业物流贸易。发挥郑州得天独厚的交通枢纽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现代物流业。支持农产品产区和集散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加快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引导市内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农超对接”。

(四)资金投入上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

一是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整合各项农业项目资金,优先支持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产业培育,信息化管理及农业保险等带有普惠性质的公共领域的投入。

二是要多渠道招商引资。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良好的投资环境,采取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和减免税收等多种形式,撬动社会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三是要加大项目的争取力度。积极争取一批国家、省部级大项目落户郑州,通过项目实施拉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五)土地使用政策上要有新突破

先进地区的经验表明,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要有一个适合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土地使用政策。如浙江省国土资源厅2009年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设施农用地管理服务的通知》(浙土资发〔200926号)号文件,提出“凡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畜禽水产舍、温室大棚等用地,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管理用房、农资仓库、农机(具)库房、晒(堆)场等临时性配套设施用地,均可作为设施农用地办理用地手续,不纳入农用地转用范围,不占建设用地指标”。同时还提出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临时性配套设施用地实行规模控制,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5年以上并签订流转合同、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场等农业生产经营者,允许在其流转土地范围内按流转面积5‰左右比例使用。为此,建议郑州市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土地政策的研究,出台有利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土地政策,破解土地制约瓶颈,更好的促进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六)在推进机制上要有新举措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建议成立由市委分管书记为组长、市政府分管市长为副组长,市发改委、建委、科技局、财政局、国土局、规划局、农委、水务局、林业局、旅游局、畜牧局等部门为成员的发展都市农业领导小组,采取“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办法,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建立起有效的奖罚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