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信国际 | VR产业调研之三:Roobo全球智能硬件发行

 方之圆 2016-11-09


安信传媒 文浩团队


【时间】11月25日下午16:00-18:00

【嘉宾】联合创始人尹方鸣 先生,曾任职于奇虎担任360手机助手总经理,从产品做到4亿的MAU用户规模,负责过手机助手、360随身wifi、360手游联运、手机卫士软件管家等奇虎移动产品,也曾是搜狗输入法产品总负责人,将产品做到2亿用户规模。

【主持人】安信传媒互联网分析师 王晨


【公司介绍】


Roobo创立于2014年11月份,所属于北京智能管家科技有限公司。Roobo的名字来自于英文机器人Robot的演化。对字母T的舍弃意味着机器人不再只为高科技(Technology)领域服务,而多的一个O则代表着公司希望针对每一个需求进行不断优化(Optimize)。


机器人和智能设备也承载着公司Roobo作为一家智能硬件开发与发行企业对发掘(创新项目加速平台)前沿科技项目、让消费者得到创新科技产品体验的发展愿景;为优质的硬件项目打造从注资->产品研发->供应链->生产制造->品牌营销->全球发行的完整产业链服务。公司目前总部设立于北京,布局深圳、成都和首尔,并在将分部布局全球。


目前已有两个项目(Pudding家庭管家、RunBone骨传导智能耳机)准备面向消费者量产;旗下多个项目在11月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受到追捧,其中SimLens是全球领先的VR一体机,已获得与CF(国内最大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穿越火线,获得VR版的开发合作),但目前仅有开发者版本,消费者版本尚未进入日程安排。


【交流内容】


对游戏产业来说,主要分三层:


CP-游戏供应商在最底层,游戏发行属于第二层,而平台公司在最上层。现在各类游戏的渠道已经被占完了,要想做游戏,只能依附于平台做。但是智能硬件方面,进入这个市场还是有很大空间和机会可以成为下一个平台公司的。

我认为中国互联网,从近年开始到现在,只有四大方向:


  1. 国际化

产品可以不用改,只是拿到国外去销售。把工具、社交和游戏打入国际市场。


  1. 互联网金融

这条分支并不是互联网人爱干的人。或者说是传统互联网人最不爱干的人。用户不管用户体验,只管收益。但是这个领域是值得做的,因为有挣钱的机会。


  1. 做O2O。

这几年有无数个O2O案子。O2O自身也有一个演变过程。什么是O2O? O2O的本质就是电商。互联网企业的三个模式是:搜索引擎、电商和游戏。 O2O成功是有原因的。


第一,O2O的产品体验会让用户很爽,用户觉得很方便。原来是品牌O2O,现在是社区O2O, 都解决了方便的问题。


第二是便宜。现在做O2O社区O2O很火,做小吃和小卖部等。如果,租一个很小的店铺,贵又摆不下多少东西。路过店门口的人流量很低。现在直接租个三室两厅,10个锅一起炒菜,直接送菜,也不需要摆桌子,租金便宜很多。(本身客单价很低,创业者对价格敏感度高)。当巨头插入市场的时候,通过补贴的形式,导致对消费者和服务方都更便宜。 因此,O2O服务让用户得到了方便 便宜。让用户感觉到便利性。过去从第一批O2O刚开始到现在,很多最早的品牌已经消失了。


比如:O2O美甲是个切入点不错的项目。但是做O2O,一定要有好的平台。 但是最后发现根本问题是解决不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以前,有一个上门洗狗。拿了两轮,很快做到行业第一。开始做的时候发展的很快,当发展到50名人,创始人决定,先还钱。发现规模起来之后开始赔钱了。最开始没什么人下订单,几个人就可以覆盖整个平台的订单。但一旦营销开始,人手就不够了。再加上其他竞争对手的加入,竞争越来越激烈,人力成本很高。


每多招一个人,每天最多解决3,4单业务。这种模式是有问题的,成了规模以后无法持续。以后社区O2O和品牌O2O将区域结合:社区O2O上门成本较低,品牌O2O是打不死社区O2O, 但是社区O2O也打不死品牌O2O的品牌。所以干脆结合。品牌O2O帮助社区O2O 提高质量提高客单价。给你导流,而社区O2O帮品牌O2O降低成本,通过分成获取更多收入。


  1. 智能硬件

现在智能硬件有很多种,大体上可以分为:

  • 智能家庭

  • 可穿戴设备

  • 飞行器

  • VR (从可穿戴分出来的一个方向)

  • 车载机、车本身

智能家庭:


做智能家庭设备的公司已经有好几波了:智能家电上通过手机来操纵。原理很简单,在传统硬件上加了一个控制模块。很多人觉得问题在于:协议之间能否打通。


其实只有两类协议:


1 强电的:设备长期需要接电源的。一定是wifi协议,wifi协议很普遍,而且是联网的,但是功耗很大;


2 弱电的:不接电的,定期充一次电的,需要功耗低 。目前来看:必须2选1 蓝牙4.0或zigbee协议


最早用的是红外协议,但是局限很大。红外遥控必须要瞄准。所谓的自由体验没有了。而蓝牙和zigbee协议是没有角度的限制的。


第一波:做的是家电操控。但这个事情90年代初比尔盖茨家里就有。这个方向现在是半死不活的状态。


原因:1转换成本很高。比如一台电视,用了好几年了,但是还能继续用。如果我换成职能电视,要再花很多钱。2痛点还不够痛。大部分智能控制对电器来说是没有意义的。空调从进门前能遥控,勉强可以达到提前改善温度的功能。但是电视从外面控制就没什么意义。但是如果让你花几千块就让你全家都智能化,那么消费者可以接受的,因为便宜。


第二波:智能家电改造。 有公司做了一个360度的红外控制器。用手机控制控制器,控制器来控制家电。这让改造变得便宜了。但是用户很不理解。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为什么要用它来遥控我的家电?以前想关灯是直接前往要关灯的房间关灯。现在,要先找到自己的手机,在通过特定的APP去选择某一个开关来关灯。所以只能放在to B端用了。比如一些地方需要超前的智能家电的商务环境。


第三波:家庭娱乐方向。2年前市场开始追捧电视盒子。盒子的好处是:连接电视后看大屏幕、打游戏。娱乐是市场很关心的方向;娱乐现在可以挣钱,以后可以挣钱;解决了用户需求。以前看盗版片,只能在电脑上看。后来有了Pad很方便,但是很小。所以我要一个大电视,接一个盒子。用60寸屏幕看电影,体验就好多了。命中痛点。消费者不会每部电影到电影院看,而且大部分不会去。但是很遗憾,被监管抹杀了。


第四波:家庭数据中心。(存储区域网)理念:家里有一个联网设备-路由器。它先天就是连接互联网,那么就可以从内外同时进行控制。只要从路由器增加职能模块,就可以从外部进行连接。 路由器是个天然的网关和互联网入口。以至于市场后来有了一大堆路由器。


路由器


我们来看一下路由器的实际使用场景:路由器放在家里,大家看到路由器的第一反应是:觉得辐射大,要挡起来,一般不会让人看见。对你来说,你看不见路由器,你会很安心,很安全。一个路由器即便成功连接了家里所有家电,我们来看一下实际操作是怎么实现的。大家回家之后都是把手机一扔,干自己的事儿去了。现在如果关灯的话,要先去找手机,找到手机之后点开APP,在一大堆开关里面找到要关的灯。所以实际场景体验有问题。

实际上智能家庭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每个人想法都是,希望很爽。比如很多人是大老板,请秘书,助理等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很多事不想自己干,是可以使唤其他人。回到家以后,家庭生活也是这样的,回去之后就恨不得躺着,什么都不干。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请保姆。但是大部分还是穷人,无法通过保姆解决。现在有的月嫂一个月都1万5。


这方面就算是有钱人也有痛点:觉得保姆在家用了十年,他不是我家里人。同时有隐私问题没有解决。大家都觉得:保姆最好干完活走人。不要让我觉得家里有人。 隐私很多人没办法。 我最希望保姆早上八点来,晚上八点走。干完就走。剩下时间是自由空间。这描述的完全就是O2O服务。


孙正义希望做一台机器人。有一个机器人,他来帮你干家里的事情。机器人可以满足人对交流和使唤的需求。人交流的对象:1其他人类,2 宠物。你觉得他是活得你才有交流的欲望。机器人 :1 感觉是活的 2 让人愿意交流。智能家庭,这个方向没有任何问题,他是家里的一个伴侣,也具有家电的管理功能,可以给O2O导流量,机器人也可以看家。

机器人按大小可以分为三种:


  1. 小型机器人-玩具型

  2. 平板电脑大小-宠物型

  3. 成员类-大型类人


我的思路跟孙正义一定是反的,一定要做减法,做最简单的机器人。把机器人的四肢躯干全去除。 做一个极简的,只要头是可以转动的。目前来说主要方向都是把手机功能转移到机器人里。(见文末Pudding家庭管家)。


现在的很多智能硬件,虽然加了智能芯片,其实他们是被动智能。这些硬件实现的只是可以被控制。但是一个完整的机器人是可以有自主决策意识的。如果其他的都是被控制的,就必须有一个核心是主动去控制的其他设备的。机器人就是这个操作入口。而智能硬件之间是不可能实现相互管理的。没有人会愿意想开空调之前要先把电视打开,用电视进行空调的操作。


现在一些传统企业开始做智能家电。但是这些空调公司,你做的还是空调公司,因为他们的产品都是被控制。所有这些智能硬件需要一个决策入口。这个入口一定是一个互联网公司。因为智能家电厂商之间不会互相买账。没有厂商愿意让另一家的产品来操控自己的产品。


当互联网公司进来之后,就建立与各个家电硬件商共同合作的关系,创造一个操控入口。这是一个入口,又是一个生活服务的导流。所以这个方向是有前景的。


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怎么投资?现在的很多可穿戴设备都是sensor-感应器。有前景的可穿戴设备一定要跟信息入口有关。一个人的入口会带来能影响人做决策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眼睛,一个是耳朵。选择成为人的入口的智能硬件才是有价值的。所有Sensor-感应器只是采集源,而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的是信息输入源。(见文末RunBone)


当O2O 围绕眼睛和耳朵的硬件连接一起就很有价值。Google Glass的目标是人看到的东西,就可以识别出来。 未来有前途的穿戴设备:眼镜的识别功能,耳机是另一个方向。


现在有一些电台APP 走到C轮以后说我想把我的故事编的更大,概念更大。但是对产品理解是有问题的。要注意用职能硬件的场景是什么?


一个用户怎么用硬件:1 在家里 2 在车上。家里可以用手机听。在车上:喜马拉雅:做了一个手机插口。 但是到底什么是智能。就是不需要带任何额外的东西。就可以听电台。喜马拉雅做了个车载插件,用户天花板就司机;但是如果你不需要插件,你的用户天花板就是所有手机用户。


VR:


VR原来属于可穿戴设备,现在被独立出来成为VR方向。现在的VR有三种:


  1. PC VR: Oculus。用PC做处理运算,用一根HDMI线,设备做屏显。其他包括HTC、索尼等都是做的PC VR。

  2. 手机VR: 手机打开内容后通过光学组件,把手机放进去。 原理:在手机商做分屏,做3D叠加运算。 用光学组件去看。

  3. All in One VR一体机:不依赖其他设备,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东西。

(见文末SimLens)

现在连Oculus的CEO自己都觉得公司方向有问题,需要改变。


我觉得VR以后的潜在市场有两个:


  1. VR是下一块屏幕,能呈现眼前2米范围的一个IMAX屏幕。都不止是一块大屏,前后左右都有。

  2. 游戏市场:移动市场和家用游戏机,一直斗争。家用游戏机用户群体少,但是arpu值最高。手游主要是满足碎片化娱乐需求。


近年手游已经出现瓶颈了,大家的创新到了极致。这块屏幕太小,已经没有创新的空间了。设计场景就这么大一点。但是手游依然有移动性的优势。VR解决两个问题:


  1. 有家用游戏机的大屏体验;

  2. 具备移动性。走到哪都可以玩游戏、看内容。

PC VR有根线的牵制。Oculus做的都是PC端,但是从来没做移动端,根本不知道手机的能力已经可以支持VR设备。Oculus的CEO自己也表示了,需要考虑往移动端走了。


手机VR这个方向虽然是可以做的。但是知识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台手机,手机VR将作为入门级别体验一下VR产品的作用。 Samsung gear : GEAR 1代是第一家出货的手机VR,是个盒子型的,把手机放进去。2代直接把盖子去掉,因为VR运算量比较大,很容易发热。这就有了另一个问题,如果手机很薄,用来做VR,可能性能上承载不了。手机做厚了,又影响了手机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手机VR只能满足普通用户试一试的愿望。性能方面,手机VR的FOV视角很小只有80度左右。手机VR就是手机商摆个盖子。从商业角度上看最大的缺点是:控制不了生态。所有的内容都来自于手机,APP和内容分发渠道也依赖于手机原有的渠道。


为什么做VR?VR是下一块屏幕,能够形成平台承载生态的结构。如:平板桌面 360手机助手=一个桌面 一个商店,生态形成后就能拥有很强的变现能力。目前我们已经签约了CF(国内最大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穿越火线)的VR版本制作。


大家最关心的VR方面怎么投资,在我看来:


1 ROM是能做大的,可以投;

2做内容的: 影视的,游戏的,有好团队都可以投;

3做硬件-端,肯定要投。

下面说一下我认为的VR一体机迭代过程:


1代唯一的外设就是手柄。连接一些简单的控制器。

2代会在设备外部加一个摄影机。进行动作捕捉。这样可以把人的手拍摄,并投入内容中。


诺亦腾:动态捕捉。 诺亦腾做的实际上是VR外设。但是他的价值是VR的外设,以后最厉害的的一定是谁能做一台设备,而设备的ROM谁都别想刷掉我。我在相关的领域就有了更大的主动权。


所以重复一下投资方向就是:

做好内容的:好视频,好游戏;做ROM的;和做一体机硬件的。


【Q&A】


Q:现在有些设备可以做VR内容转换,相比做ROM是不是简单一些?

A:目前来说,手机能满足目前的VR体验要求,比如,做一些现在的手游VR版。现在的大部分VR水平类似于当年的2D转3D的方法。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一定是专门为VR做的ROM。而不是做一个转换器。这必须要有大制作。转换器只能作为低端入门的体验。VR的爆发一定是全景的,而不是转换来的。


Q: 硬件方面的话,类似当年手机发展初期芯片,解决方案是否成熟?硬件的门槛在哪里?

A: 时间到了之后,什么都不是门槛。现在的解决方案够不够?够,而且还都是主流芯片厂商的最高级方案。顶配的,支持VR完全没有问题。硬件要处理最难的问题是光学,而要解决光学,最重要的是通过优化ROM修改延迟,加强对帧的处理。VR其实对CPU要求不是很高,对GPU要求比较高。任何东西,硬件本身都不是问题。只是说谁做的早晚问题。 很多人还在想怎么还在做东西,但是我们已经开始考虑怎么才能把内容展示的更好了。


Q: 当有了一个开放的系统之后,会不会像手机一样促进开发?

A: 会。


Q: 存量优势会不会成为VR参与者成功的优势?

A:存量优势会提现在两个方面:1 商店用户数2 开发者参与数。最终能不能做起来:要看开发者认不认可。Oculus 有facebook撑腰,sony有大量的家用游戏机用户和机器存量等。国内虽然巨头BAT还没开始做,但当他们开始做的时候,他们的用户和渠道都是优势。


Q: 目前来看VR技术的路径清晰么?有没有预判方法,哪个能成功哪个无法成功?

A: Facebook 这个方向不要投了,PC VR不要看,Facebook和Oculus自己也要转型了;国内外VR的技术差距不大,国内甚至更好。国外没有一个公司进得来。Sony 游戏主机,在在中国也不行。而国内的国内非移动端,非安卓、iOS领域的不要投;总的来说:国内的VR公司,PC端根本不要投,手机方面不要投硬件商,可以投ROM制作方,内容方面只投安卓领域和IOS的内容开发商。


Q: VR这个产业会不会像当年手机和手游市场,设备先起量再游戏和内容再起量?

A: 我认为,量的问题是针对小厂商的。但是对大厂商来说 看谁去号召,有了大作自然也不愁硬件。Orclus进不了中国,内容的开发以后一定是开放化的。


【代表项目】

智能机器狗-DOMGO: 由韩国设计团队研发,Roobo投资并提供后续扶持,

  • 互动游戏、视频播放、音乐等日常娱乐;

  • 视频、音频监控-孩童哭声频率分辨、宠物异常声音分辨,安防;

  • 自动定位充电桩。


VR一体机SIMLENS

目前仅有开发者版,消费者版尚未发布,能实现360度视频、3D电影、VR游戏等。让VR设备脱离对手机、PC等基础设备的依赖。


屏幕达2K清晰度;

  • USB插槽支持;

  • 内容方面:与龙图游戏和追梦客合作娱乐和影视内容。


京东众筹项目:布丁·家有新丁-家庭迷你机器人

2015年9月登陆京东众筹,11月陆续向消费者发货。


  • 双曲面灯阵先视频;

  • 手势操作;

  • 信息查询、咨询提醒、内置O2O到家服务;

  • 通过语音进行讯息查询(现场 远程);

  • AI聊天,主动学习;

  • 内置摄像头,家庭防盗监控;

  • Wifi协议、Zigbee协议,与家庭只能设备连接,控制等多场景应用。

Roobo 睿步(RunBone)科技 – 京东众筹项目

睿步科技创立于2014年10月,联合创始人之一刘云鹏-国内二维码主创人之一;

2015年6月获得以Roobo独家提供2000万元A轮融资,以及后续扶持;

2015年10月,硬件对应APP已上线,17日进入京东众筹准备开始量产。


功能和特性:

  • 骨传导耳机:无线蓝牙 基础通话耳机功能,骨传导能避免耳机阻碍外界声音导致意外危险;

  • 智能助手:心跳、配速、体温、卡路里等监控。




海外市场资讯|投资研究报告

活动发布 | 干货精选

微信ID:EssencelntHK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