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玉器的坑口与辨伪①:生坑古玉与赝品的对比证据

 阿子建 2016-11-10

所谓生坑古代玉器,是指出土以后没有经过任何清洗处理的古代玉器,它保持了古玉出土时的原始状态。这种生坑玉器经过百年或千年的地下埋藏,其表面会带有黏结的土质和其他复杂的伴生物质,并且具有非常强的附着力。

证据一:生坑玉器如果经过清洗处理以后,无论是氧化铁锈斑还是附着在玉表面的沉积土质,其脱落以后都会在玉器的表面遗留氧化物或土质的浸透痕迹,有的是顺着玉石的柳裂缝隙,有的是浸透至玉器表皮的纵深处。无论是表面的氧化铁锈还是附着在玉表的土质,这些沉积物质密度非常高,而且极其细腻。

造假者在伪造这种生坑效果时,大多采用黏合剂拌土或拌锈粉胶合的方法,伪造的附着土或氧化铁等物质极其粗糙,密度也很低。因为是人为造假黏结的,所以表面的伪装经过清洗或脱落以后,玉器表面不会有任何渗透痕迹,而且其光亮质感与其他各部位没有任何区别。古代玉器的坑口与辨伪①:生坑古玉与赝品的对比证据常熟博物馆藏玉器欣赏 清/翠雕象

证据二:由于玉石材料本身存在着硬度不均匀以及抗浸蚀强度不均匀的特性,真古玉经过地下温度的长期熏蒸以及各种接触物质的长期浸蚀会造成玉器的石化现象,这种脱水石化的玉器或者完全石化的玉器,在比较容易触摸到的边、棱、角等部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脱层现象,当石化表皮脱落以后,其皮下暴露的是粉化结构。

造假者造伪的赝品,无论是采用高温烧结的手段,还是采用化学腐蚀的处理方法,虽然能够使玉器的表面也产生白色的石化效果,但是本身的重量不发生变化。造假者采用这种强化处理的手段,虽然使玉器表面看上去不透明而且石化了,但是其表面仍然显现的是坚硬的石质结构,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便能够找到伪品与真品的差别。古代玉器的坑口与辨伪①:生坑古玉与赝品的对比证据常熟博物馆藏玉器欣赏 清/白玉辅首碗(1972年虞山红岩工业区出土)

证据三:生坑古代玉器经过长期的地下浸蚀,会使玉器的某些部位产生自然的残损,这种残损有的经过浸蚀后硬度逐渐变低而产生棱角的伤残;有的是经过地下复杂的埋藏变化造成玉器的残损,在经历了百年甚至千年的氧化和老化过程以后,当古玉出土时,我们会发现其残损棱角会有自然的棱线残痕过渡。一般情况下,古玉真品的破损部位会沉积一些复杂的物质,这种沉积物质很难清除干净。

赝品没有经历长期的地下埋藏及浸蚀演化的过程,为了把赝品伪造的更加逼真,造假者便采用人工撞击的手段,故意制造假残损结构。但是,从残损的部位可以发现,玉器的残损并没有出现浸蚀后的演化过程,伪造的破损部位会产生新的残痕特征。此外,有的赝品为了进一步伪装,便采用伪造假沁色的方法,用这种伪装来掩盖人为的残痕。实际上,这种假沁色的沉积色素在颜色上与古玉真品的沁色有很大的差别,反而暴露了造假的马脚。古代玉器的坑口与辨伪①:生坑古玉与赝品的对比证据常熟博物馆藏玉器欣赏 清/秋山玉白玉山子

证据四:有些生坑玉器的工艺死角部位会出现白色的碱性薄膜,这种白色薄膜由于所处的部位特殊,因此能够长期的保留下来,反复清洗仍然难于清除。这种白色的碱性物质渗透,经过显微观察,表现得相当细腻并已渗入到玉石深层。通常情况下,生坑古玉的表面有不同程度的腐蚀坑点,这种坑点按照传统的解释是虫咬、虫蛀,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而且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微生物能够咬得动高硬度的玉石材料。经过长期的实践考察和研究分析,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玉石材料本身的物质属性造成的。我们知道玉石本身内含很多杂质,这些物质微粒如果暴露在玉石的表面,经过长期的地下埋藏和浸蚀就很容易被氧化挥发,使玉石表面形成坑点。

造假者伪造这种坑洞特征和白色的碱性薄膜,大多数是采用腐蚀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采用弱酸腐蚀剂缓慢腐蚀的方法,一方面严格控制腐蚀度,另一方面快速氧化去掉部分杂质微粒,形成老化坑洞。另一种方法是采用碱性腐蚀剂进行强化浸蚀,这种强化浸蚀也会出现白色的薄膜,但是这种碱性薄膜与真品存在结构上差别,并且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腐蚀层,显现出在玉器的表面没有明显的渗透现象。古代玉器的坑口与辨伪①:生坑古玉与赝品的对比证据常熟博物馆玉器欣赏 明/浅浮雕云龙纹白玉山子

证据五:生坑玉器有些部位存在着材料本身造成的裂隙,这些裂隙经过长期的地下浸蚀,会使某些部位的硬度逐渐降低,产生自然的残损衰减现象,从而使裂隙部位很容易造成黑色或红色受沁。通常情况下,一旦玉石材料断裂或者产生裂隙的情况,或者石化玉器的表面逐渐失亮脱层,那么玉器的表现效果和工艺表现的清晰度,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有些生坑古玉经过长期的地下浸蚀会产生特殊的鳞片现象,这种斜向的鳞片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受沁。

造假者使用带有裂隙的新材料加工完成伪品以后,通常会再次进行人工染色做沁,这种伪品表现为新材料的裂隙部位没有长期老化的效果和透明度,裂隙表现出尖利的齿形断裂结构,造假者如果进行做色伪装,会使色素中的黏性添加剂附着在裂隙部位。如果赝品在伪造之前便存在着材料的某些缺陷,那么在磨制加工的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跳刀现象,只要懂得机械工艺学常识的人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目前,所有的伪造古玉,由于缺乏长期的地下埋藏和浸蚀演化过程,所以不可能具有古玉真品的自然衰减、开片和石化的现象。【以上是笔者自己的一些见解,如有不同之见欢迎讨论指教】

文章选自:信昶银艺术品鉴定资料库(公众号gzxinchang),每天更新
古代玉器的坑口与辨伪①:生坑古玉与赝品的对比证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