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在2001年给乔治亚大学商学院的学生上课时,教导大家:
这个打卡的概念,看似简单,非常有价值。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概念,但很少人会去这么做,为什么呢? 说个故事: 我在私人银行工作的时候,有一天听到另一个客户经理在跟他的客户打电话。因为是开放空间,电话的内容听得非常清楚。 很明显,他的客户想把账户关掉,将所有的资产转去另一家银行。我们这边的客户经理当然不愿意,就问为什么。客户回答了原因后,我们这个客户经理急了: “你觉得她每天跟你打电话让你做交易,就是关心你吗?她那边就是靠买进卖出赚佣金吃饭的呀!我认为不需要交易当然不会每天给你打电话啦。” Anyway, 听说那个客户最后还是走了,因为她喜欢被“关心”的感觉。 即使是私人银行的客户,每个人身家都亿以上计算,大部分也都不是专业人士。作为投资顾问,如果你每年或者每两年买一只股票,那么她/他的投资组合也就只能有7到8只股票,客户看到他们的账户几个月都不动一下,有的时候几年都不动一下,会觉得你根本就没努力工作! 只有做交易才会让客户觉得你在干活,所以大部分的投资经理都很自然地想在客户面前表现出非常努力地在选择投资机会,看盘,交易,让投资组合不停地变动,来显得自己很勤奋。但是,交易行为和投资回报几乎是成反比的。 而且,几乎所有银行财富管理部门客户经理的收入,都来自于客户的交易佣金。所以,不管是从收入的动力,还是留住客户的动力上,都是鼓励多交易的。 看来,从制度设计上来说,让顾问指导你一辈子只做20次交易是行不通的。 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做到用打卡的态度来投资,非常成功。例如,有一个基金经理名叫Norbert Lou(他管理的基金的名字都叫做Punch Card Capital - 打卡纸资产), 他的投资表现一直远远超越市场。他就是做非常少的投资(现在手中的股票只有3只,基本不做新的投资)。 另一个是巴菲特的投资经理Ted Weschler, 总是非常集中地持有极少数的股票,而且持有很多年。在为巴菲特工作前,他自己基金的年回报率在12年中平均每年25%。其中大部分的回报来自于非常少的几只股票,尤其是Da Vita和WR Grace。 他个人也重仓了WR Grace, 这只股票的仓位之重,收益之大,连税就交了近1亿美金。 当然,一生20个投资机会仅仅是巴菲特挑的数字,你的数字也许是15,我的也许只剩下9个。 当然,有人会反驳说,其实巴菲特自己也没有遵循打卡的规则,他也做了几百个投资。确实,他有一次在年会上说,他们在1956到1969期间,在不同的股票里做了大约400个投资。但是他也说了,这中间大部分都是很小的回报,对整个组合贡献不大。他们最大赚钱的是几个非常精心选出的,大仓位投入的投资(例如美国运通,60年代初,他把资产的40%都投到这一个里面了)。
巴菲特能够成为神话,并不是因为他在牛市有特别卓越的表现,而是他在最熊市最差的年份,他大仓位的投资都是大满贯的回报。即使在70和80年代,他的投资组合里面持仓股票数量比较大的时候,最好的投资也是在大仓位持仓里面。例如1977年他的持仓里24%是Geico, 18%是华盛顿邮报,其中2/3的仓位是5只股票。 现在有人也许会问:可是金融学里面学到的原理之一就是Diversification, 意思是分散投资,可以在不损失回报的前提下降低风险。这个怎么解释呢? 对于Diversification, 巴菲特说: “分散是对无知的保护。对于知道他们在做什么的人来说,这不合理。”
“只有当投资者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的时候才需要大规模地分散。” 他认为,收入的来源一定要分散,但是好的机会不能分散。他和查理芒格一直坚持强大的耐心,有时候甚至坐在很大笔的现金上很长时间,直到伟大机会的来临。他们最成功的投资,例如可乐和富国银行,在账上坐了几十年,不但享受到了复利,还享受了税务延迟的优惠。 太多的投资人,把投资看出是撒种子,到处投资一点,告诉自己说:“我这里扔一点,那里仍一点,看看会发生什么。” 而巴菲特说要找到最好最肥沃的土地,种好多种子,并尽全力保护他们。 他说,这方法很简单,可以改变命运。 他说,当你逼自己把能量和注意力集中到很少几件事的时候,你成功的概率就提高了。 他说,要有选择性,要舍得放弃好的投资机会,来集中征服伟大的机会。不能偏离。 他说,不可能每天,每周,每月或者每年都能找到好的投资项目。好项目很少,看准了一定要重仓。 他说,没有交易不代表不做研究或者学习新知识。也许,离开电脑,离开交易网站,沉思,读用的东西,或者和懂得某个行业的人交谈,才是真正的努力。 祝大家都赚大钱!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