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为颅内常见良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0%~15%,年发病率为1~7/10万。在尸检做垂体连续切片的发现率为20%~30%。70%的病例发生在30~50岁。由于诊断技术的日益提高,垂体腺瘤的发现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诊断要点】
分型分期 【分类】在大体形态上,垂体腺瘤可分为微腺瘤(直径<1.0cm)、大腺瘤(直径>1cm)和巨大腺瘤(直径>3cm)。近年来,由于对垂体腺瘤内分泌学、放射学、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特征的深入研究,有了一个较好的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分类法:泌乳素细胞腺瘤、生长激素细胞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促甲状腺素细胞腺瘤、促性腺激素瘤、多分泌功能细胞腺瘤、无分泌功能细胞腺瘤、恶性垂体腺瘤。
临床表现 主要有内分泌症状及神经功能障碍两种。 1.内分泌症状 垂体为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内含多种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如果某一内分泌细胞生长腺瘤,则可发生特殊的临床表现。 (1)泌乳素腺瘤:占分泌性腺瘤的40%~60%,青年女性多见。主要以泌乳素增高,雌激素减少所致闭经、溢乳、不孕为临床特征,又称Forbis-Albright综合征。另外还有性欲减退、流产、肥胖、面部阵发潮红等。全身皮下脂肪增多、肥胖、性功能低下甚至丧失,称为肥胖性生殖器退化症。青春期前发病者,发育延迟,原发闭经。男性少见,临床表现性欲减退、阳萎、不育、毛发稀少、肥胖、乳房发育及溢乳,后期外生殖器变小,睾丸萎缩变小,不育。性腺功能低下的原因是PRL抑制了性腺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亦抑制促性腺激素对性腺的作用。 (2)生长激素腺瘤:占分泌性腺瘤的20%~30%。肿瘤持续分泌过多的生长激素,在青春期前骨骺尚未闭合的患者,表现为巨人症;成年后则表现为肢端肥大症,典型症状是颅骨增厚,颧骨、鼻窦、乳突增大,下颌突出,牙齿稀疏,手足粗大、肤色变黑、关节酸痛、肢体屈伸不便、皮肤粗糙、毛发增多,鼻、唇及舌增大,声带肥厚、声音低沉,可有糖尿及血压升高。本症病程缓慢,常在5年以上方能确诊,早期可有垂体功能亢进症状,如精力旺盛、性欲亢进,毛发增多,晚期则有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头痛及全身疼痛等。部分女性患者有闭经,可有血PRL增高,可能为下丘脑控制失调或为GHPRL混合性腺瘤。本症少数病例可产生多汗,突眼性甲状腺肿,约35%病例可伴发糖尿病,部分有血清无机磷、血钙及磷酸酶增高,少数病例可因脊椎进行性增生产生椎管狭窄症状。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ACTH腺瘤):肿瘤细胞分泌过多ACTH导致肾上腺皮质增生,引起皮质醇增多症,有多种物质代谢紊乱。因脂肪代谢紊乱可产生向心性肥胖,头、面、颈及躯干处脂肪增多,脸呈圆形(满月脸),脊柱后凸使背颈交界处有肥厚的脂肪层(水牛背),四肢则相对瘦小;因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导致皮肤的真皮层成胶原纤维断裂,在下腹壁、股、臀及上臂等处产生“紫纹”及多血面容;骨质疏松导致腰背酸痛、佝偻病、病理性骨折,儿童可影响骨骼生长,血管脆性增加可导致皮肤瘀斑、伤口不易愈合等。因糖代谢紊乱可产生类固醇性糖尿病(20%~25%)。因电解质代谢紊乱后少数患者晚期可产生血钾、血氯降低,血钠增高,导致低钾、低氯性碱中毒。因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受抑制,有70%~80%女性患者闭经、不孕及不同程度男性化(乳房萎缩、毛发增多、痤疮、喉结增大、声音低沉等),男性有性欲减退、阳萎、睾丸萎缩等,儿童则生长发育障碍。约85%患者有中度高血压,晚期可导致左心室肥大、心力衰竭、心律紊乱、脑卒中及肾功能衰竭。因患者机体免疫机能降低,使抗感染能力降低,如患有细菌性或真菌性感染可经久不愈。若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可有血压偏低、血糖低、贫血、嗜酸粒细胞增高。如果症状进一步加重,可出现水、脂肪、糖代谢障碍,体温改变或多饮多尿,血糖、尿糖增高,嗜睡,甚至意识不清,呈高渗性脑水肿而出现所谓“垂体性恶病质”。 (4)Nelson征:患Cushing综合征患者经双侧肾上腺切除后,有10%~30%患者于1~16年后可发生垂体瘤,其原因多认为原Cushing综合征即为ACTH微腺瘤所致,因肿瘤微小检查未能发现,或忽略做进一步检查;双侧肾上腺切除后,因缺少皮质醇对下丘脑释放CRH的负反馈作用,使CRH得以长期刺激垂体产生肿瘤或使原有微腺瘤增大而产生症状。年轻妇女及术后妊娠者易发生。临床上可有全身皮肤、黏膜等处色素沉着,有10%~25%肿瘤呈侵蚀性,可长入海绵窦、脑其他部位及向颅外转移。 (5)促甲状腺激素腺瘤:患者的血TSH、T3、T4均增高,有甲状腺增大;局部可扪及震颤、闻及血管杂音、有时有突眼、性情急躁、易激动、双手颤抖、多汗、心动过速、胃纳亢进、消瘦等。TSH腺瘤可继发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用甲状腺激素治疗,可使此类患者的TSH恢复正常,肿瘤缩小。 (6)促性腺激素腺瘤:多见于成年男性,血FSH增高,睾酮降低,早期可无性功能改变,晚期可有性欲减退、阳萎、睾丸缩小,不育等,女性有月经紊乱或闭经。 (7)混合性腺瘤:随各种分泌过多的激素产生相应的内分泌亢进症状。 (8)无分泌功能腺瘤:多见于30~50岁成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肿瘤生长缓慢,确诊时肿瘤已较大,压迫及破坏垂体较显著,产生垂体功能低下症状。一般促性腺激素分泌最先受影响,男性表现为性欲减退、阳萎,外生殖器缩小,睾丸及前列腺萎缩,精子量少或缺如,第二性征不显著,皮肤细腻,阴毛呈女性分布;女性有月经紊乱或闭经,乳房、子宫及其附件萎缩,阴毛及腋毛稀少,肥胖等;儿童患者则有发育障碍,身材矮小,智力减退。其次为促甲状腺激素不足,表现为畏寒、嗜睡等。最后影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使其分泌不足,导致氢化可的松分泌减少,易产生低血糖、低钠血症,病人有虚弱无力、厌食、恶心、抵抗力差、血压降低、体重减轻、心音弱、心率快等表现。儿童可因GH分泌减少产生骨骼发育障碍,体格矮小,形成垂体性侏儒症。少数肿瘤压迫垂体后叶或下丘脑,产生尿崩症。 2.头痛 以眶后、双颞侧或前额部为多见,多由肿瘤刺激或鞍内压增高,引起垂体硬膜囊及鞍膈受压所致。当肿瘤突破鞍膈,鞍内压降低,疼痛则可减轻甚至消失。肿瘤侵犯颅底硬脑膜、血管和三叉神经,也可导致疼痛。若肿瘤长入第三脑室及侧脑室内,亦可出现颅内高压症。 3.视力、视野障碍症状 肿瘤压迫视神经、视交叉与视束所致。一般病程在中、晚期,先出现视野象限性缺失,继而出现典型的双颞侧偏盲,最后至全盲。在视野障碍同时,可出现视力减退,甚至完全失明。若肿瘤向两侧发展或侵入海绵窦,亦可累及第Ⅲ、Ⅳ、Ⅴ、Ⅵ对脑神经,引起眼肌麻痹。因视神经直接受压所致,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表现,视盘苍白、缩小。 4.其他神经和脑损害症状 取决于肿瘤大小及其生长方向。肿瘤压迫或侵入下丘脑可产生嗜睡,精神异常、尿崩症及高热等。向前生长压迫额叶可产生精神症状、癫痫、嗅觉障碍等;向颅中窝生长影响Meckel腔可产生三叉神经痛,影响颞叶及压迫颈内动脉产生颞叶癫痫、精神症状、偏瘫、失语等;少数可长入颅后窝,基底节及内囊等处,产生脑干受压、脑积水、偏瘫等。肿瘤向下生长可突入蝶窦、咽顶及鼻腔,产生鼻出血、脑脊液鼻漏及颅内感染。
诊断标准 垂体腺瘤的确诊,除依据临床症状外,尚需进行内分泌学及放射学检查。 1.神经眼科学检查 早期为视力减退或视野缺损,一般由双颞侧偏盲开始,逐渐加重,晚期为单眼或双眼失明。眼底改变多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2.神经内分泌变化 一般认为腺垂体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黑色素细胞刺激素(MSH)、生长激素(GH),催乳激素(PRL)、促甲状腺激素(TSH)及促性腺激素(LH及FSH),不同类型肿瘤及不同年龄者其改变水平不同。垂体激素的分泌呈脉冲样释放,有昼夜节律变化,受机体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靠单次测定结果诊断。内分泌检查包括测定垂体及靶腺激素水平及垂体功能动态试验,以了解下丘脑-垂体-靶腺的功能。 3.放射学检查 (1)颅骨X线检查:X线片只能提供间接诊断依据,对诊断大的腺瘤有帮助。包括蝶鞍平片、蝶鞍薄分层片,可见蝶鞍扩大、鞍底倾斜、鞍背及鞍底骨质侵蚀变薄或双鞍底、前床突下缘凹入,这些只表现于中等或大的垂体腺瘤中,而蝶鞍的薄(2~3mm)梅花型体层X线片,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鞍结节角(tuberculum angle)的变化是早期垂体腺瘤征象之一。在标准矢状位分层片上,此角正常为110°,随垂体腺瘤的生长,此角会渐渐变小,可由钝角变为直角或成锐角,且可见鞍背及鞍底骨质吸收。 (2)脑血管造影:现已很少应用,但在某些病例的鉴别诊断中却十分必要。海绵间窦造影可能对早期肿瘤的发现有帮助。脑血管造影、MRA有助于除外血管性病变。 (3)CT检查:用高分辨率多层面CT冠状扫描能直接显示垂体本身轮廓。位于鞍内的垂体腺瘤也可以通过CT检查发现,再加上显影剂的应用,效果更好。若肿瘤内有低密度区或高密度区,则提示囊性变、坏死或出血。垂体微腺瘤一般在平扫时呈低密度,注射增强剂后,正常垂体增强,而微腺瘤不增强。而大的垂体瘤,一般在注射对比剂后呈增强效应。 (4)MRI成像:在T1、T2加权图像中,肿瘤的信号与脑灰质为同步变化或略低,其形态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且向鞍上或鞍旁生长,并可以显示肿瘤与毗邻组织的关系。微腺瘤则为高或等信号区,囊变为低信号区,出血时可为高信号区。MRI在鉴别鞍结节脑膜瘤、颅咽管瘤、鞍区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及Rathke囊肿等病变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图18-4) 
图 18-4 垂体瘤的MRI表现
【治疗概述】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适应证为:①PRL微腺瘤;②不适于手术或不愿手术的PRL腺瘤患者;③术后和(或)放疗后垂体激素值仍增高者;④大型PRL腺瘤可在术前短期(3个月以内)服用溴隐亭,待肿瘤体积缩小时再予手术治疗,为争取手术彻底切除创造条件。⑤妊娠期肿瘤长大者。 溴隐亭是一种半合成的麦角生物碱溴化物,为多巴胺促效剂,能有效抑制PRL的分泌,并能部分抑制GH浓度,对控制泌乳、恢复月经及改善症状有一定的帮助,并能使部分不孕者怀孕。对整体的生长与性成熟均有一定效果。在青春期患者中,对大腺瘤的治疗亦有效,平均70%的患者治疗后可见肿瘤缩小,视野明显改善,垂体功能显著改善。但是在停药后,症状又会重新出现,故药物治疗只起改善症状、缩小瘤体的作用,而不能根除肿瘤。另外有恶心、呕吐、乏力、直立性低血压等副作用。 治疗GH腺瘤的药物有溴隐亭和类生长抑素制剂。奥曲肽(SMS 201-995, octreotide)是生长抑素的衍生物,能较特异地抑制GH,其生物活性为生长抑素的102倍。亦有用此药治疗TSH腺瘤和GnH腺瘤,有一定疗效。但此药只有针剂,需每日肌注2~3次,不便长期使用。现已有长效奥曲肽问世,可每月注射1次,是很有希望的高GH血症的治疗药物。 药物治疗ACTH腺瘤的效果不理想。药物治疗仅对部分患者有效,常用的药物有赛庚啶、氨基导眠能、安妥明、甲吡酮等。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肿瘤是目前治疗垂体腺瘤的主要手段。手术目的为:消除肿瘤,视路减压和恢复正常垂体功能。手术适用于各种较大的垂体腺瘤,微腺瘤中的ACTH型、GH型以及药物治疗不能耐受或不敏感的PRL腺瘤。对PRL微腺瘤,首选治疗方法尚存在争议,欧洲多主张药物治疗,而北美多主张手术治疗。对TSH微腺瘤,不应首选手术治疗。 (1)经蝶手术:目前常用的经蝶手术方式有,经鼻鼻中隔蝶窦入路术式、经口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术式及经鼻外筛窦蝶窦入路术式等。 经蝶窦手术适应证:①各种鞍内腺瘤;②各型向鞍上生长,鞍膈开口较大,估计经蝶手术可解除压迫,改善视力者;③垂体腺瘤伴有囊性变者,垂体卒中无颅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者;④垂体腺瘤伴有脑脊液漏者;⑤视交叉前方固定,开颅术易损伤视神经者。 手术禁忌证:①凡患有急性或慢性鼻炎、鼻窦炎者;②以侧方扩张侵犯海绵窦为主的肿瘤;③蝶窦气化不良者为相对禁忌证。 (2)经颅手术的指征:肿瘤向鞍上长生呈哑铃状者;肿瘤突向第三脑室伴有脑积水者;肿瘤向前、颅中、后窝生长者;视力、视野明显障碍者;蝶窦气化差且无微型电钻设备者;有鼻或副鼻窦慢性炎症者。经额入路术式中有经硬脑膜外进路与硬脑膜下进路。还可经翼点入路手术、经中线胼胝体入路手术等。
治疗技术 放射治疗的指征: (1)手术未能做肿瘤全切除,肿瘤残余或复发; (2)术中证实或病理证实有脑膜、骨质侵蚀或肿瘤有恶变者; (3)微腺瘤不愿手术,药物治疗无效者; (4)高龄、身体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垂体肿瘤放疗,都是有效的,对垂体腺长期损害轻微,并发症低。每日照射1.8Gy,总量在45~50Gy为宜。若超量会造成脑组织坏死,视路损害与垂体腺功能低下。术后放疗时间,在术后15d~1个月后为妥。对于术后视功能严重障碍的病例,术后早期放疗会造成视力、视野恢复停顿,甚至进一步损害。放疗可延至术后6个月开始进行。 术后放疗作为辅助治疗者居多,而单纯放疗者少。关于放疗的方式,可分外照射与植入照射两种。国内应用放射性钴或直线加速器为放射源者多,采用γ刀的治疗者也有报道,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总之,放疗在治疗与防止术后复发中是有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