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白中医】仅凭把脉看病开方的中医,是真高明,还是假卖弄

 依典文化 2016-11-11

不在脉之可见,必待问之可得

——有言某中医只把脉,不问诊,便疏方下药。少白不以为然,不过擅一艺微长,便自矜其能。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以卑鄙管窥之见,而自称神良,其差误殆有甚焉。

伤寒看外证为多.未诊先问.最为有准.孙真人云.问而知之.别病浅深.名为巧医. .古人所以云.问而知之为中工.切而知之为下工也.

治病必先求其本

一:

先烦而悸者,是为热也;

先悸而烦者,是为虚也。

心中悸而烦者,则是烦之虚者也,与小建中汤补之。

二:

喘而汗出者,与葛根黄芩黄连汤以利之。

汗出而喘者,与麻杏石甘汤以发之。

因喘而汗出,邪气在里。因汗出而喘,邪气在表。

三: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

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

四:

先热而后厥者,热伏于内也。

先厥而后热者,阴退而阳气得复也。

若始得之便厥者,则是阳气不足,而阴气胜也。大抵厥逆为阴所主,寒者多矣。

内经曰,治病必先求其本,诚哉是言也。

这些只靠把脉能把出孰先孰后?!

再举例:

一: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动气在脐之左、右、上、下,对应不同的脏腑肝、肺、心、肾之证。盖不在脉之可见.必待问之可得者.

伤寒动气.何以明之.动气者.为筑筑然动于腹中者是矣.脏气不治.随脏所主.发泄于脐之四旁.动跳筑筑然.谓之动气.难经曰.肝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心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肺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肾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是脏气不治.腹中气候发动也.动气应藏.是皆真气虚.虽有表里攻发之证.即不可汗下.经曰.动气左右.不可发汗.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是发汗而动肝气者也.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是下之而动肝气者也.动气在上.不可发汗.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是发汗而动心气者也.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是下之而动心气者也.动气在右.不可发汗.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是发汗而动肺气者也.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是下之而动肺气者也.动气在下.不可发汗.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痛.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下.是发汗而动肾气者也.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是下之而动肾气者也.且脾内证.当脐有动气.经特曰脐之四旁动气.不可汗下.独不言脾候.当脐有动气者.以脾居中州.为胃以行津液.发汗吐下.独先动脾.况脾家发动气者.讵可动之也.所以特不言之也.伤寒所以看外证为当者.盖不在脉之可见.必待问之可得者.发汗吐下.务要审谛.举此动气.类可知矣.

二:

白虎加人参汤和五苓散,都有脉浮数而烦渴的脉证【那些只凭脉就开方根本不问证的“中医”,遇到这类情况就有出错的可能】,白虎汤证还有口舌干燥的情况,但这两个方证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小便是否通利,五苓散证有小便不利的情况,白虎加人参汤没有小便不利的情况。

小便不利,你不问,把脉能把得出来?!

三:

再举一个: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阳明证,小便当黄,仲景仅用一个“其小便清者“,便判断“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有表证同时有里证,只要还没完全入阳明里,便不可妄下,下便为逆治,当先解表,这是定法。【完全只靠把脉开方,一意只把脉不问诊让百姓谬传以神医名号的,不把仲景经旨当回事,你这是要超今越古的节奏?!】

更有: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

人有病症脉无异常(脉无病像)。

只把脉,不问诊;自高贤,不副实。与西医只看指标一样胡闹:

人有不适来看病,仪器指标无异常,西医谓一切正常,好生静养回去吧!

百度:

《逐步修正中医在你脑中的概念》

《中医调治日常疑难杂症的钥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