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在海州设置海州卫,在海州卫西关设海州在城驿。据明朝嘉靖年间朝鲜使臣裴三益记载:从鞍山驿出发南行,出门路右为望海寺,路左为温井。望海寺,可能是甘泉堡附近的管饭寺,此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建筑在管饭寺村后山,居高临下,很是壮观,至于温井,只能是汤岗子温泉了。 据《辽东志》记载:“海州卫,在辽阳城南一百二十里,魏隋以前同辽阳本盖牟地,高丽为沙卑城,唐置澄州,渤海国为南海府,辽为海州南海军,治临溟县。金天德初,改为澄州。元属县二:曰析木,曰临溟。本朝洪武初,平辽东,九年革州县,设卫治,属所五。”海州卫南通旅顺和山东,北达辽西和京师,战略位置相当重要。明初朝鲜使臣前往南京,路经这里南下旅顺。洪武末年,朝鲜使臣前往北京,从这里转向辽西。如果开通刺榆寨路,也可以从这里直接前往朝鲜。海州在城驿置于海州城西关内,海州递运所置于北关内。洪武年间,朝鲜使臣李穑路经海州的时候,曾经写有《海州》诗:“渤海遗风尽渺茫,孤城跋马看斜阳。村翁自托繁华地,京客初惊寂寞乡。寒入酒杯山色近,气侵楼堞水声长。游观从此尤奇绝,青嶂白云天一方。”建文年间,李詹路经海州,其《海州》诗中道:“雉堞岧峣四面平,南临一水入云长。高丽亭馆今何在,依旧沙头夕照明。”万历初年,朝鲜使臣黄世祐路经海州,有诗道:“泉河历尽路萦迂,更趁斜阳促马驱。西北天涯辽野尽,东南山入海州无。晴川抱郭成重堑,堤柳遵河问几株。风光浩荡诗难状,愿借龙眠替画图。”万历三十四年(1555)朱之蕃出使朝鲜,路经海州有诗道:“郊原柳绿暖风桑,茅舍鸡声午未休。东道旌干缘客驻,西来车马为君留。春山绕郭供吟眺,夜月当筵佐献酬。更藉筹边烽堠敬,明朝去路任悠悠。”通过这些诗,我们感受到海州周围的美丽风光,体验到海州城池坚固和经济繁荣。据《辽东志》记载:“海州城,旧为土城,洪武九年靖海侯(吴祯)督同本卫指挥刘成等创筑,包砌以砖。周围六里五十三步三尺,高三丈四尺。池深一丈二尺,阔三丈五尺,周围六里八十三步。城门四,东曰镇武,南曰广威,西曰临清,北曰来远。”有北关、西关和南关。海州城位于海城河北,玉皇山下,江山险固,人口众多,经济繁盛,和辽阳一样,历来是东北南部的经济中心,明代如此,清代也是这样。隆庆六年(1572),朝鲜使臣许震同路经海州,他比较说:“海州之城池民物亚于辽东,而繁华之盛则胜焉。”万历二年(1574),许篈路经海州时,描写更为详细:“海州卫亦大镇也,其富庶亚于辽阳。由拱辰门穿内城,历云龙门、戊辰科武举孙文门、武魁会选门、宁杲四牌楼,出自西门,门无额,入刘家店,店即本卫掌印指挥刘继祖所造就,宿客商以讨房钱者也。”如同辽阳一样,海州城内也有很多牌坊。万历三十八年(1610),郑士信路经海州时,比许葑描写更为详细:“夕到海州卫,其雄盛殷富略不下辽东,而雉堞楼橹城堑待变之具,则严整修饬,大胜于辽城远甚矣。有内外城门,建二层楼,题扁曰威远楼。又城之正中筑台,建三层楼,楼下作虹门,以通人行,城之西门亦如东门之制,而题匾曰迎恩门。街路多设恩赐旋门如辽东,其一进士宁杲,其一乙卯举人易汝奇之闾也。路上所见如此,其他之盛多可想也。闾阎扑地,市廛栉比,中国富强之效可反于一偶也。”从朝鲜使臣的记载可以看出,起码在万历时期,海州的经济繁盛与辽阳不相上下。 海州在城驿在西关,出在城驿西行40里为牛庄驿。据朝鲜漂流人崔溥《漂海录》记载:海州与牛庄之间有沙河在城铺和石井铺。这里提到的沙河在城铺就是海城在城驿。另据苏世让《阳谷赴京日记》(嘉靖12年)记载:他们是“缘沙河一面而行,望见石井铺,二十里铺,到宿牛家庄。”权拨《朝天录》(嘉靖18年)记载:他们“昼点于萧家屯,宿牛家庄”。海州距离牛庄40里,这里提到的二十里铺,当在海城和牛庄之间的东四镇附近。石井铺当介于海城和东四镇之间,萧家屯可能是海城以西的小甲村。 (本文选自张士尊著《纽带:明清两代中朝交通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