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禹之鼎竹林七贤图

 东方竹马 2016-11-12




汉画像石、画像砖始于西汉的画像石和画像砖随着厚葬之风愈演愈烈,到了东汉则更为盛行。雕刻于石料表面的

装饰性图像,其雕刻手法的运用基于图像的绘画特点,叫画像石。在砖头模子上刻画后再压成砖坯烧制出来的则

叫画像砖。是主要用于坟墓前祠堂、墓室及石阙等墓葬建筑的装饰性图像石刻和图像砖。

南朝陵墓砖画现已发现的有5处,均在江苏南京、丹阳一带。在南京西擅桥附近齐、宋后期的大墓、丹阳建山齐

废帝陵、丹阳胡桥齐景帝陵墓内均出土有《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其人物形象、构图、风格基本相同,只是

人物排列顺序和某些细节与题字略有差异,其中,西擅桥出土的砖画在所有这些砖画中是艺术水平最高的。
从《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看中国南方文化对北方文化的影响

据《南史·齐本纪·废帝东昏侯》载:南齐宫廷中即有“七贤”的壁画,陵墓中的“七贤”壁画正是宫廷“七贤”

壁画的挪置,反映了当时对于清谈玄学的崇尚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的原作者不论

是顾恺之还是陆探微,都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提供了可靠而详实的资料,因此备受美术史界的高度重视。 

观察同期北方的现存实物,从一些人物造像的风格上可以看出与风靡南朝的清秀人物风格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北方当时为少数民族统治,北朝政权与南朝政权隔江对峙,但在文化上却视南方为正宗,尤其在北魏孝文帝拓跋珪

进行改革,施行汉化政策,并迁都洛阳后,北朝贵族彻底接受汉化。流行南方的审美风尚自然直接影响北方正在

大规模进行的佛教造像及其他造像活动。龙门北魏石窟与河南邓县雕刻是呈现这一特征的典范,出现了显著的

“秀骨清像”风格的作品。龙门北魏石窟是迁都洛阳后营造,为云冈石窟的继续,它是一切艺术手法汉化以后的

杰作。总体造像风格已完全不同于云冈石窟所体现的北方民族勃兴期的豪迈刚健与淳厚庄严的精神气质,而表现

为宽衣博带、秀骨清像的风流名士形象和纯净、精巧、纤丽的风格特征。河南邓县雕刻的两幅代表作《出游画像

砖》和《战马画像砖》,也是这一风格的典范,人物、马匹都显得瘦削洒脱,雕刻线条劲挺而飘逸,神形兼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