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屋:魏晋风度及啸与李小龙

 李易婷 2016-11-12

我早年迷恋李小龙,学他的双节棍法、侧踹、怪叫、抹鼻子等动作。

李小龙在电影里表演的怪叫,我归纳了一下,主要有如下几种:音如“啊哆”、“阿哒”,短快,急促,是出击时的助力发声;另一种音如“啊——嗷——”,从“啊”音转向“嗷”音,雄壮如狮绵长如狼,他在电影《龙争虎斗》的开头部分就表演了这个叫声。那时,我喜爱模仿李小龙,同学们也都唤我“小龙”。

高考过后绵长假期,有一天我接到女同学的电话,她说:“小龙,你带张李小龙的电影碟片,来我家看电影吧。”

我说好。

我便带了几张李小龙电影VCD盘,来到她家。记得还有一位我不认识的女生在场。电影《龙争虎斗》刚一开始,我就跑到电视前面说:“等一下,这里很精彩。”我就在女同学的客厅里,和电影里的李小龙一起,纵情如狼吼了一声“啊——嗷——”吼完之后,没注意到两位女生之间蔓延的尴尬与沉默的我觉得还不过瘾,就说:“要不我把电影倒回去,我再给你吼一回?”她说:“行了行了,你坐下看吧。”

看完电影回家路上,我百思不得其解,她既然不喜欢李小龙,那叫我来她家看李小龙电影,作甚?想不明白也就不想了,我一边走,一边继续体会刚才那一声畅快淋漓的吼叫。

现在我也许已经明白当年她叫我看电影的意思,但是在我那一声鬼哭狼嚎之中,她对我的“意思”,早已灰飞烟灭。

另一件事早年我也不懂,现在我懂了,李小龙在《龙争虎斗》中,是秀了一下他的“啸”功,展现出了他的浑厚内力,不愧是高人。

啸,这一种古老独特的发声方法,不同于简单的呼叫。最早啸得好的俩人,是西王母和屈原。

古老的《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此处特意提到西王母“善啸”,可见不是指简单呼喊。

在我看来,《山海经·西山经》中提到的如此独特的西王母形象,是蛮荒时代由巫师装扮而成的,啸得好不好,是那名巫师扮演的西王母成功与否的关键。

据说为唐人所著的《啸旨》,是一本很有意思的薄薄的书,阐述啸的历史和方法。里面说啸是“君授王母”,这里的王母,应该就是西王母。

屈原在《招魂》一文中写道:“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招魂的器具已经齐备,快发出长长的啸吧”。古楚人认为,啸,是可以招魂的。

前秦王嘉的《拾遗记》对啸有详细描写:

太始二年,西方有因霄之国,人皆善啸,丈夫啸闻百里,妇人啸闻五十里,如笙竽之音,秋冬则声清亮,春夏则声沉下。人舌尖处倒向喉内,亦曰两舌重沓,以爪徐刮之,则啸声逾远。故《吕氏春秋》云“反舌殊乡之国”,即此谓也。

前秦去魏晋不远,而魏晋正是啸的鼎盛时期,所以王嘉的这段文字不可不察。王嘉说的善啸之国在西方,也正是《山海经》里西王母的方位,而古楚人又善啸。我的猜测是,啸最初是发源自西南荆楚蛮荒之地。

据说,岭南俗信中有“巫啸”,可以交神通灵,这大概可以追溯到屈原时代。道教中有也“道啸”。“道啸”和“巫啸”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或许是先有“巫啸”再有“道啸”。从巫术到道术,应该也是某种意义上进步。

汉朝,黄老之术盛行。发源自西南巫术的啸,也就顺理成章地随勃兴的道教入中原。史书记载,汉朝不少人善啸。

《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赵炳,字公阿,东阳人,曾在章安(现在台州境内)临水求渡,船人不理,赵炳就“张盖坐其中,长啸呼风,乱流而济。”赵炳好像是坐在一个什么东西上,长啸呼风,飘然过河,“于是百姓神服,从者如归”,当地太守厌恶他迷惑百姓,就杀了赵炳。

《后汉书·方术列传》还记载了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刘根,颍州人,隐居嵩山,很多人赶来向他学道,太守史祈认为他是“妖妄”,就把他抓了。

史祈对刘根说:“你有什么道术,可以巫惑百姓?你如果显个神迹,就不杀你。”

刘根说:“也没什么特别,颇能让人见鬼。”

史祈说:“你赶紧赶紧。”

刘根于是“左顾而啸”,一会儿,史祈已经死去的父亲祖父等十个亡魂出现,反手绑着,向刘根磕头,说小儿错了,还转头大骂史祈。

史祈惊惧,向刘根顿首流血。刘根嘿然不应,忽然俱去,不知在所。

中原之地,突然出现很多术士的啸,汉朝人是感到既陌生又害怕。处置方法,大多是杀了了事。所以,太守杀赵炳,孙策杀于吉,正是此理。

经过汉末一段时期的激荡,人们对啸不再感到害怕。魏晋时期啸达到鼎盛,啸和服用五石散、清谈一起,成为名士的生活必备。

魏晋时期,啸得最好的俩人是阮籍和孙登。

《晋书·阮籍传》说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世说新语》说阮籍“啸闻数百步”。上乘的啸,要合乎音律,有明确的宫商角徵羽五音规定。阮籍弹古琴,弹得兴起,一声长啸合奏,于听琴的人,这是怎样的一种美妙享受!

当时,有一位高人孙登,隐居苏门山,晋文帝司马昭听说了,叫阮籍去看看。阮籍去了,和他谈论“栖神导气之术”,孙登都不应。阮籍长啸而去,言外之意:足下不过如此。

阮籍走到半山腰,听到“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孙登之啸也。阮籍大惊,马上回家,写了一篇感情真挚洋洋洒洒的文章《大人先生传》,歌颂孙登。

嵇康也精通养生、音律,曾以学生的姿态跟随孙登三年,所以我猜,嵇康也是懂啸的。

《晋书》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谢鲲邻居高家有美女,谢鲲看上了,就“挑之”——换句现在的话说,就是去“撩妹”——美女投梭,打落谢鲲两颗牙齿,当时人就看笑话了,谢坤傲然长啸曰:“犹不废我啸歌。”

牙齿打断两颗,不妨碍啸。可见,啸,是和牙齿没关系的。

刘琨在晋阳时,被胡骑围困,城中窘迫无计。刘琨月夜登楼清啸,胡人闻之,凄然长叹,中夜,城中奏胡笳,胡人流泪叹息,有思乡之切,天亮前再奏胡笳,胡人弃围而走。

我在同事的桌上看到易中天的《魏晋风度》,就拿到厕所随便翻翻。易中天认为魏晋人物真是风流,我合卷叹息——我不能长啸,长啸会吓到大楼同层的同事——易中天没看懂魏晋,《晋书》、《世说新语》写的是满纸愤懑,魏晋人物的风度都是装出来的!你以为嵇康在院子里打铁很开心?很潇洒?

《晋书·阮籍传》里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那是一个很恐怖的年代。阮籍醉酒避世,实为活命。他看着嵇康被杀,他的长啸,悲如痛哭。

唐宋之后,啸开始渐趋衰微。啸,似乎就永远留在了魏晋。

《啸旨》一书,如果真为唐人所著,那恰恰证明当时啸已经走下坡路,有给后世留下详细记录的必要。

王维似乎懂啸,他的绝句《竹里馆》有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除此之外,啸在唐诗里并不多见,很常见的是“剑”字。

唐朝时,有一个身犯重罪的囚犯当受大辟之刑,在被太守审判定罪之时,他自称:“昔于群小专习一艺……乃长啸也。”于是太守下令宽缓他身上的枷锁,让他自由地发啸,其清啸之声上彻云汉,太守被感动了,因而去其械梏,赦免了他的罪过(《云溪友议》卷三)。

可见,在唐朝时,啸已经不多见,这位太守也只是听过这么一次长啸。

啸似乎被少数伶人所习而传承于世。

岳飞应该懂啸,盖世武功,仰天长啸。

王阳明应该懂啸,文武全才,精通道家。

《啸旨》里有一篇后序是唐寅写的,唐寅因为从没见过善啸之士而感到遗憾。

除此之外呢?我很难想到还有谁。

现代人,再啸出古人啸,似乎已经不可能。《啸旨》一书,晦涩难懂,我无可奈何。

在咖啡馆里,我和瞿夫子聊武到无话可说时,他低头深吸一口气,抬头,吹了一个长长的口哨,对我说:“这就是啸。”

我大惊。原来如此。

口哨,就是简便的啸,前提是要吹好。

低头深吸一口气,抬头,逆势呼吸,横膈膜下沉,鼓腹,气从丹田出,吹口哨,气息不可断,这一口气,尽量绵长,意念这一口气上决浮云。这就是啸。

习武之人练啸,是为了练气息。习《易筋经》,也有同样的功效。

我曾经看过一位鸣鹤派拳师的打拳视频,突然听到他一声鹤啸。经过千年流变,啸进入了中国武林。

李小龙在他的习武笔记《生活的艺术家》里絮絮叨叨:习武之人要破旧立新,就像倒掉桌上的半杯水,才能装更多的水。

李小龙的拳法,习的是咏春,南拳的一种,亦发源自鹤拳(鸣鹤拳也属于鹤拳的一种),李小龙的腿法,习的是弹腿,北腿的一种。李小龙融南拳与北腿于一身,然后改拳,加一声怪啸,名曰截拳道。

一个人怎么能走出他的传承?不管李小龙的怪啸叫得有多独特。不知李小龙是否知道,中国人的啸已经有千百年历史。

王永胜

到此,你已经阅读了本文的3274个字,向“读万卷书”又迈进了一步,读览天下邀您一起“深度阅读,涨知识,涨品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