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0年前的大明富豪居然这样炫富?

 天宇楼33 2016-11-13

明代晚期,社会从井然有序、自己自足的乡村社会,转变为堕落的城市商业社会,那时的有钱人,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01  不是最时尚,也必须走在最前列


时尚的快速更新换代,是有钱阶层互相追逐、暗暗较量的过程。400年前有钱人的时尚是创造时尚,获得时尚的控制权。




首先有钱人会确定哪些是象征性的贵重物品,然后把金钱交给生产奢侈品的匠人和从事奢侈品贸易的商人,生产出物品(衣服、鞋子、饰品、食品等),再拿到市场上出售,从源头操控时尚。
 

正像清初散文作叶梦珠所说:“其始,大约起于缙绅之家,而婢妾效之,浸假而及于亲戚,以逮邻里”。
 

而其他的人,只能不停地模仿,但从未超越。


02    给家里或办公室配备高级文化物品


有钱了就要有文化,昂贵的书,文房四宝,古董等都要有,门槛越高,越能将自己跟素民区别开来的。
 

一般的有钱人可能会购置金银物品,如金质餐具、银质香炉、金线织成的锦缎,但极其富有的人却是购买法书名画、古帖古琴等高级文化物品。



 

除了拥有这些物品外,更重要的是,正确地使用或摆放这些东西。例如书画帖,平时十余日一展玩。微见风日,不至久卷作霉。琴则盛以锦囊,挂板壁透气处,勿近墙壁风露日色。

展玩书画有四不可:灯下、雨天、酒后、俗子,供桌上不放青铜器等。
  

03  捐足够的钱,攒足够的功德


金钱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暧昧的关系。有良心、热衷公益,才符合社会对有钱人的道德想象。



 

明朝人同样也有自己的一套路数,明朝袁黄发明和推广了一种“功过格”的道德自修办法。记录下一个人做的所有善事和恶事,每件事都打上一个分数,这样就可以计算出道德生活的质量水平。
 

当然有钱人可以兑换功德,兑换率是每一千文铜钱的慈善捐献相当于一分的功德,但即使一个人捐献了二十万两银子,他的功德也不会圆满。


 

因此明代后期的许多士绅正在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他们捐献大量银子建造或重修佛教寺院和其他公用设施。
 

如1602年为浙江一寺院铸造的一口钟,耗用纯铜两千三百斤、锡四百多斤,共使用金属一千六百公斤,就是捐铸的。

  04  拥有一位 “红粉知己”


有了文化,有了功德,还不够,还需要一位知书识礼、内外兼修的女性。挥霍钱财于性交易上,其实是在向世界显示这种花费根本不算什么,但追求性交易不仅仅是财富的体现,同时也是通过推动道德名声的界限来表现社会地位差别的手段。



 

而明朝后期的一些士绅在婚姻和姬妾体制之外得到有教养的女子做艺妓,才能真正彰显有钱人的地位。
   

  05  出版一部经商心得,传授致富之道


崇祯年间有本《客商一览醒迷》,编者是一位闽商,叫李晋德,他就热心介绍了赚钱的正当方法。


贯穿《客商一览醒迷》一书的鲜明主题是道德比一味地追求利润更重要。评议部分的观点也同样鲜明,要获得稳定的长期利益,需要的是诚实而不是欺骗——借此,儒家思想的主题被改造用于商业目的。那些自甘堕落的不道德商人最终会遭受事业上的失败,尽管他们可能会成功地欺骗他们周围的一些人。在这种儒家伦理道德的商业化改造中,利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只要它是通过诚信的手段获得的,而且没有超出社会的公认标准。


他说要做有钱人有三种方法。

    第一,勤奋。关注每一个细节,做每一笔生意都要小心谨慎。

    第二,守财。杜绝浪费,避免炫耀,不浪费金钱与狎娼赌博者为伍。

    第三,要账目清晰,量入为出。
 

作为一个有钱人,出一本自己的赚钱书籍,得到认可,流芳百世,才是作为一个有钱人的终极指南。



明 余象斗在自己编的日用百科全书《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明万历刊本)里,放上了自己的画像。


晚明的世界五光十色。繁荣的市场,支撑着物欲不停膨胀。原来的道德界限,在金钱的诱惑下分崩离析,太祖朱元璋一手一脚努力搭建的桃花源,已成了无何有之乡。明中晚期,那些不幸目睹社会大变的读书人、思想家,纷纷感叹世移时异、人心不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