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里,香菱学诗是很著名的篇章。黛玉教给香菱的方法,不但现在不过时而且还是上乘之道。也可以这样讲,黛玉对作诗的理解也就是曹雪芹对创作诗词的理论基石。脂砚斋批文曾说: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 黛玉说:“诗也不是什么难事, 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这一段话,我解释一下,第一,她讲的是律诗,也就近体诗,是区别古体诗的。律诗是比较严格的载体,要依照格律创作,也可以说格律是律诗最基本的要求,一般分为两类,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第二,她说若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下文中黛玉自己也解释了,“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这里我想劝告的是初学诗者还是规规矩矩一本正经的按照格律作诗,黛玉的这个论点很好,但是我们不能去用,否则会被人笑掉大牙的,即便是偶然失了格律,也千万不要用 “不以词害意”为自己的小诗小词标榜。 其实越是大学问者,越在学问上谦虚,虽狂傲却不妄大。黛玉是说过若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可你看她作的律诗,比如海棠诗和菊花诗,哪一首失了韵,哪一句错了平仄。所以千万不要错会这个意思。她说的“不以词害意”是作诗的一种境界,不是一个方法,不要理解错了。 · 香菱说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却制止她说:““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关于二人的对话,我稍微解释一下。在清朝曾有过宗唐诗还是宗宋诗的理论,由此可见曹雪芹是欣赏唐诗的风格,唐诗和宋诗的最大区别在于,唐诗有韵,宋诗说理。比如咏庐山的诗,李白诗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苏轼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韵味上来说苏轼的诗是没有美感的,说成是大白话也并不为过,故而宋诗都犯有这样的毛病,就香菱说陆游这两句诗,跟废话差不多,就好比说“吃饭用筷子,喝水张开嘴”一样俗不可耐。这就是鲁迅先生说的好诗都被唐人作完了。如果学作诗从宋诗开始的话,很容易流行成白话,说好听一点也就是顺口溜了。所以在后文中黛玉对香菱说要作诗先读一些古人的诗作,她先列出了三人人,王维的五言律诗,杜甫的七言律,李白的七言绝句。这三个人完全可以代表唐朝诗文的最高水平。再者,又列出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陶渊明应该都不陌生,中学课本都有学过《五柳先生》、《桃花源记》等文章,其菊花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乃菊花诗之首,你看在红楼梦中十二首菊花诗几乎都在用陶渊明作典故。谢,应指的是谢灵运、谢眺也被称为大榭、小谢。是刘禹锡著名诗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王谢两大家族,谢族的后代,谢灵运这家伙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不过也是个挺狂傲的人,比如他尝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他谢灵运占了一斗,余下的天下共分一斗。”而小谢则被李白十分推崇,比如李白在诗中“中间小谢又清发”自喻,也有“令人长亿谢玄晖”的诗句。阮籍,即历史上竹林七贤之首。放荡不羁,藐视礼法。你若不熟悉他的典故,但有一件事肯定是值得的。就是青白眼,比如常说的翻白眼,还有“承你青目”都是从阮籍这家伙的青白眼演化出来的。庾指的是庾信,我对他的生平不是很了解,他的诗也没读过,不过历史上说他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鲍指的是鲍照,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对唐朝李白、杜甫、高适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不过他的另一个称呼称“鲍参军”,倒是很有名,在唐诗中也可以常常见到。黛玉提起的这些诗人都是唐朝及唐朝以前,故而曹雪芹的诗词创作观可以说成宗唐,所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偷。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对于我们想要学习律诗的朋友,也可以按照黛玉的方法自学,读一些《声律启蒙》之类的书,看看《平水韵》、《词林正韵》,因为作律诗,你得知道什么字是平,什么字是仄。总之非平即仄,相对于现在的四声来说,一二声趋向于平声,三四声趋向于仄声,但是并不是绝对的。相对于作诗,还是填词稍微简单些。只有按照词谱把遵照平仄的格律,把字填进去就行了,也不用管虚实,拗救,对仗。 这里以红楼梦里面黛玉的诗为蓝本,稍微讲解一下: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这一首诗,第一句第二个音是仄声,卷字属于仄声。所以这首诗就叫七律仄起首句押韵。这韵脚“门、盆、魂、痕、昏”都是十三元韵部里面的字。律诗对于韵部要求是很严的,你比如说“人、神、春”等字虽然和门的韵音相近,但是它们不属于一个韵部,所以在这首诗里是不可以作为韵脚用的。比如常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的平仄。拿第一句来说,二四六分明,上句第二个字卷是仄,而下句第二个字冰便是平。以此类推,当然这是最简单的方法。第二句颔联,这就要求对仗了。偷来对借得,动词对动词;梨蕊对梅花,名词对名词;三分白对一缕魂,是形容词对形容词。颈联也需要对仗,然后尾联收。 再用红楼梦里的一首小词来讲,湘云填的柳絮词: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词是比较简单的,“▲”指的是韵,“⊙”表示可平可仄。比如我们要填这一首如梦令的话,就按照这个词谱就行,比如我自己就填过一首:又见故乡霜白,忽闻谁家秋笛。离别问相思,梦里旧愁暗滴。寻觅,寻觅。雨戚戚风寂寂。这里的“白、笛、滴、觅、寂”都是词林正韵第十七部里的韵脚。当然词和诗的在格律上最大的区别时,诗都是以平声收的,而词有平声部,也有仄声部,也就是说仄声也可作韵脚。但是诗的韵脚是没有仄声的。比如我们说的对联,一般的规律都应该是仄起平收。也就是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现在过年的春联只图字面的对仗,也不讲究平仄了,不能不说是文化的遗失。这也就是很多人结婚的时候贴喜联分不清上联和下联,这个问题在古代是不会出现的,因为看平仄就可以分清。 以上只是对诗词很浅薄的理解,希望对喜欢古典诗词者还没有系统了解过格律的朋友们有些帮助。当然对于格律高手,还望恕罪鄙人胡言乱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