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背诵班《伤寒论》第四十五天

 为什么73 2016-11-14


伤寒论 正文第四十五天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0:59 伤寒论 第四十五天 来自天医堂

五苓散证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①  ,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②者,五苓散主之。

【词语解释】
①     胃中干:指津液耗伤,胃中津液不足的病理。
②     消渴:指口渴而饮水不止的症状。非病名。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原文析义】

上述条文论述了太阳蓄水证的病因病机、脉证、治法。论述的是蓄水轻证。

根据71条“太阳病,发汗后”,72条“发汗已”,说明太阳蓄水的病因病机是太阳病汗不得法,表邪循经入腑,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所致。《内经·灵兰秘典》:“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由于膀胱功能被邪气侵扰,以致形成水气内停的基本病机。

综合71条、72条,太阳蓄水证的主要脉证有小便不利,消渴或烦渴,微热,脉浮或脉浮数。太阳表邪随经入腑,阻碍膀胱之气化功能,气不化则水不出,因而小便不利;水邪内停太阳之腑,膀胱居于下焦,故小便不利往往伴有少腹部硬满而胀急不舒的感觉。膀胱气化不利,水道失调,水蓄于内,阳气不能化气升津故口渴喜饮。由于口渴并非体内津亏所致,只是因为水饮内阻,津液不能上承,故口渴喜饮而饮不解渴,徒增水湿,饮后自觉不舒或有心烦不安,口渴不解。太阳蓄水证是由太阳表证汗不得法,外邪内陷所致。表证不除,故仍可见微热,脉浮之症状。表邪未尽,往往发热恶寒并见,故微热可引伸为病人微发热,恶风寒。表证不除,表里之邪相争,因而脉浮或浮数不静。

    太阳表证以汗法为正治,倘若汗不如法,可使表邪循经入腑。若汗出过多,也可能伤胃中津液,出现烦躁不眠,口渴欲饮的病证。71条前半段“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至“令胃气和则愈”,叙述了太阳病过汗,耗伤津液,使胃中津液一时性不足,胃中不和则烦躁不能安卧,并且时欲饮水自救的病证。对此,只需频频少量给予汤水,以滋胃燥,待津液慢慢恢复,胃气调和,可不药而愈。仲景将此证与太阳蓄水证在条文中并列提出,意在指出同为汗法治疗后,出现口渴、心烦症状,却有津亏与水蓄的不同病机,应当审证求因、区别对待。




编辑:吴玥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