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原来树木同,那能免得落秋风;劝君尽力生时养,死后悲号总是空。 中国自古讲究孝道,而这孝又分为“生孝”和“死孝”,在中国,有时“死孝”比“生孝”更为隆重。有些做小辈的平时忽略了对父母的关爱,一旦老人们去世了,倒舍得花大笔钱给他们办丧事,并且哭声震天。如此“死孝”又有什么意义?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出自孔子《孔子·集语》的一个故事。 春秋时,孔子和弟子们出去游玩,忽然听到路边有人在啼哭,就上前去看怎么回事,啼哭的人叫皋鱼,皋鱼解释了他啼哭的原因:“我年轻时好学上进,为了求学曾经游历各国,等我回来时父母却已经双双故去。作为儿子,当初父母需要侍奉的时候我却不在身边,这好像‘树欲静而风不止’;如今我想要侍奉父母,父母却已经不在了。父母虽然已经亡故,但他们的恩情难忘,想到这些,内心悲痛,所以痛哭。” 这正是星云大师的感慨:“劝君尽力生时养,死后悲号总是空。”是啊,生时不养,死后万事皆空,你悲号,你恸哭,于父母已毫无意义。 很多人总在说,等到有钱有时间了,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但你可以等待,父母不能等待。在不经意间,父母渐渐变老。花点时间多陪陪爸妈,父母们没有太多的要求,只是想让你多陪陪他们,所以一定要抽出时间,多陪陪父母,不要让父母失望。不要等到想要孝敬时,父母都已经亡故而让自己空留遗憾。亲情很多时候不能等待。因此孝敬应该从现在开始。 生孩子不易,养孩子更不易,付出的辛苦是没有当过爸爸妈妈的人难以理解的。古时候父母亡故,做子女的要服丧三年,这是对自己刚出生时父母耐心守候的报答。孝敬父母,是每个人都应该奉行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闵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汶上人。是孔子著名弟子之一。闵子骞幼年即以贤德闻名乡里,他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闵子骞受到后母虐待,冬天穿的棉衣上以芦花为絮,而其弟穿的棉衣则是厚棉絮,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 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孟子曰:“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闵子骞的孝行备受后人推崇,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将闵子骞排在第三,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先贤人物备受后人敬仰。闵子骞不仅孝,而且宽容友爱,正是这些品德,使一个即将分崩离析的家庭重归于好,以自己的行为感动后母,使家庭和睦,母慈子孝,生活没有遗憾,这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现代,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导致了家庭观念逐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大缺陷。 一日一菩提 今天的我们,不应该只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武装”自己,仿佛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完全没有传统文化中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面对过去,新一代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比如孝敬父母家庭观念,也就不会再如皋鱼一般暗自哭泣“子欲养而亲不待。” 学习佛法、传统文化,讲学培养人才,慈悲利益社会,以真诚增进交流,以专修求生净土,做个有道德的人
|
|
来自: 佛照y0uv5gut3c >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