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闭而隔绝的地理环境?这不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的原因

 霃楓 2016-11-14

我一直都不认为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外敌难以入侵是中华文明免遭消亡的原因。但在我的上一篇文章的评论里,很多人都提到了这一点。为什么我们是唯一没有消亡的古文明,这或许是其中一个原因。

持有这种想法的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非常多,说明这种论断非常的有市场,但仔细想想,这种论断其实非常的片面和不合理。

山河之固从来都是相对的,很少有一个国家一个文明会因为山川之险而得以永固,吴起在千年之前就说过,“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山川之固是否在德,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但是不在险却是我想要说的。封闭而隔绝的地理环境?这不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的原因

其实几大文明古国的地理环境都相当不错。在文明早期,相对封闭和隔绝的地理环境有利于文明避免过早的遭受外敌的入侵,给文明的发展充足的时间。埃及文明所在的尼罗河流域,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飞流直下的大瀑布、北面则是地中海,三面沙漠一面向海,有比这更优越更封闭的环境吗?

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所在的两河流域东侧是伊朗山脉(扎格罗斯山脉)、西南面是阿拉伯沙漠、北面是安纳托利亚高原、东南邻波斯湾,不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但这种相对封闭的空间却都不能避免他们的消亡。

不管是埃及也好,苏美尔文明也好,衰亡并不是因为外来文明的冲击,都是因为周边游牧民族的不断袭扰,最终野蛮战胜了文明,要么衰落,要么直接灭绝。

封闭而隔绝的地理环境?这不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的原因

要说地理环境的封闭隔绝,中华文明所在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是相对开放的空间,还远远不如埃及和苏美尔的封闭。而内部形势,中华文明初期也远远比其他文明更加复杂。苏美尔文明一家独大(苏美尔人),埃及双雄争霸(上下埃及),而我们则是群雄大战,而且以红山、龙山、仰韶、良渚为代表,最少有六大不同特色的文化中心,大大小小五十几座古城。所以才有了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和蚩尤的三大部落联盟大战,所以才有了夏时诸侯,号称万国。

封闭而隔绝的地理环境?这不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的原因

而在外敌方面,我们所遭受到的游牧民族入侵,也从来不会比埃及和苏美尔更少,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大战,从西戎北狄开始就一直贯穿着中国历史。

但偏偏是我们撑下来了而他们灭绝了,山河之固真的有用吗?

直至我们占据了东亚最肥沃的土地,直至我们坐拥几百万平方公里堪比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时候,我们也开始有了“山河之固”。青藏高原,戈壁沙漠,千里冰原从西南至北包围了我们,所以有人说,正是因为有了这道屏障,所以中华文明才幸免于难。

封闭而隔绝的地理环境?这不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的原因

但其实,这道屏障之外,又有谁真正有实力灭了我们?波斯,希腊、罗马还是阿拉伯?纵观世界历史,文明几乎都是亡于内而非亡于外,都是亡于野蛮而非亡于文明,很少有一个文明直接灭亡于另外一个文明,即便有,也是自身衰落至极。

埃及文明和中东文明的第一次碰撞,有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停战协议;希腊波斯战争,促进了中东和欧洲的交流,而且小亚细亚也没有波斯化;亚历山大灭了波斯,但波斯文明并没有消亡;波斯同罗马旷世大战,最后也是停战结束;十字军东征两百年,也没看到欧洲灭了阿拉伯;阿拉伯同大唐帝国战了一场,也不见得怎么样。

封闭而隔绝的地理环境?这不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的原因

而这道屏障反而是交流的阻碍,要知道,文明的发展很多得利于外来文明的交流。苏美尔文明最初影响了埃及文明,巴比伦是苏美尔文明的继承者,波斯文明受巴比伦影响甚深,希腊文明吸收了埃及和中东的养分,而没有阿拉伯文明的百年翻译运动,或许也就没有欧洲的经院哲学和文艺复兴,更何谈欧洲近几百年的崛起。

几乎所有的文明,都在互相吸收着养分,而我们中华文明,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在自己的圈子里面兜兜转转两千年,结果如何,我也不想多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