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篆先贤 ——浙江省博物馆藏“西泠八家”作品介赏
赵幼强 浙江省博物馆研究馆员 印章作为一种凭信,在中国使用很早,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始兴,这种印章的刀刻技艺,后人称之为篆刻或篆刻艺术。秦汉时期,印章用处渐广,篆刻可谓盛极一时,特别是汉印之式对后世影响深远。篆刻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发展,其在形制、功能上都有较大的变化和拓展。至宋元,文人书画家偶有参与印章创作,使印章主要功用由凭信渐向艺术欣赏过渡。进入明清以来,篆刻不仅成为一门独立的欣赏艺术及融入了书画创作艺术中,而且出现了篆刻艺术的不同流派,此时出现的最有影响的篆刻流派是“皖派”和“浙派”。 “浙派”是清代以杭州为中心的篆刻流派,其篆刻代表人物是“西泠八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他们的篆刻风格,宗汉法而参以隶意,善切刀而达笔意。方中有圆而苍劲质朴,古拙浑厚而别具一格。故“西泠八家”所形成的篆刻艺术风格又称之为“浙派”,其与“皖派”并雄而驰誉印坛。代表“浙派”的“西泠八家”篆刻艺术,在中国印坛辉煌了近150年,不仅开启了近代篆刻的先河,而且对1904年西泠印社的设立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西泠八家”的文脉印艺薪火相传。 “西泠八家”以精湛的篆刻艺术彰显艺坛,同时他们也擅书画艺术及金石文字。浙江省博物馆馆藏“西泠八家”的篆刻书画作品有100余件,作品经整理,于2011年与山西晋祠博物馆共同举办了由浙博提供的“西泠八家书画印精品展”。2012年7月,浙博与西泠印社资源整合,共同推出了“意在全神——西泠八家书画印精品展”,首次展出了两家单位“西泠八家”丁敬等的精彩作品,备受社会的关注。现对浙博收藏的“西泠八家”精品进行介绍与赏析。
一、意在全神——“西泠八家”篆刻作品
丁敬是“西泠八家”中的核心人物,篆刻居八家之首,是清代“浙派”篆刻的开山鼻祖,名门出高徒,在“西泠八家”直接宗法丁敬篆刻的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等,陈鸿寿、赵之琛、钱松亦都有旁涉丁敬或宗法“浙派”篆刻。从“西泠八家”他们在篆刻中所追求的理念、风格、技法等看,通过形式和技法完美结合而达到的“意在全神”篆刻,似为他们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其主要体现在:一是崇尚古意。赵孟頫曾曰:“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绘画尚且如此,追求书法篆刻艺术的“古意”,似更为重要。在“西泠八家”中,人们在对他们篆刻的评述上,追求“古意”的审美,是“西泠八家”共同的艺练历程和艺术特征。如丁敬的“汪鱼亭藏阅书”朱文印、“汪氏书印”白文印、“汪宪”朱文连珠印,黄易的“陈辉祖印”白文印,奚冈的“百钝人”朱白相间印,陈豫钟的“征蔚之印”白文印,钱松的“闲情适意”白文印等,其治印宗汉法之古意,苍劲古朴,浑厚简练。陈鸿寿的“许氏子咏”朱文印、“碧坡”朱文印,赵之琛的“蔷薇一研雨催诗”白文印,钱松的“家在勿受圣女泉”朱文印,则呈现出一种古玺之韵味。二是金石入篆。从篆刻的本身载体而言,是以金、石质地为主的审美艺术。借鉴三代青铜器之金文、秦瓦汉石之碑文,汉魏六朝之镜文铭砖等,是他们治印的重要的取材元素。如丁敬、黄易、陈鸿寿、赵之琛等均嗜好金石碑刻,以金石入篆,极大丰富了其篆刻的文字布局变化,增强了篆刻气势,使其产生奇趣的审美效果。如丁敬的“千顷陂鱼亭长”白文印、黄易的“师竹斋”朱文印、奚冈的“臣钧印”朱白相间印、钱松的“大司寇章”朱文印等,给人一种金石审美之趣。三是以刀达意。“皖派”篆刻的刀法以冲刀为主,而“浙派”篆刻的刀法则以切刀为主。切刀之优势更能表现出字形线条之曲折,进而体现出一种书法的笔意和韵味,印文篆字呈现出“方中有圆”等特征。如奚冈的“奚冈私印”白文印和陈豫钟的“长毋相忘”白文印等,呈现出刀达笔意之美。由上而言,“西泠八家”的治印,将意念、文字和技法等有机完美结合,使他们的篆刻艺术呈现出“意在神全”的特征。
“西泠八家”篆刻艺术对后世篆刻影响深远,除西泠印社外,赵之谦在传承“浙派”篆刻艺术中可为佼佼者之一。赵之谦在利用金石入篆的同时,借鉴了丁敬等“浙派”精髓,并融合“皖派”篆刻的长处。胡澍在赵之谦《二金蝶堂印谱》序中言:“……吾友会稽赵?叔同年,生有异秉,博学多能,自起儿时,即善刻印,初遵龙泓(丁敬),既学完白(邓石如),后乃合徽、浙两派,力追秦、汉,渐益贯通。”赵之谦除印面文字及布局有创格外,边款也首创以魏碑书体阳文刻款的先例,这些成功与其吸收“西泠八家”篆刻的长处,尤其受丁敬的影响关系甚大。当然“西泠八家”虽以地域命名,但其精湛的篆刻艺术在江浙乃至全国都有很大影响。
二、文人之味——“西泠八家”书画作品
“西泠八家”素以篆刻精湛而扬名于世,同时他们在书画造诣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从他们对书画的创作中,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来了解他们对篆刻创作的轨迹,因为篆刻艺术的文字与布局本身与书画密不可分,三者在创作中是可以互相借鉴和转换,即可由书画入篆,也能以篆入书画,如绘画艺术有“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之说,篆刻布局同样也可达到这种艺术效果,这就是中国书画印可融会互通的一大特色。浙江省博物馆除收藏“西泠八家”的篆刻作品外,也收藏有他们不少的书画精品,过去以他们的篆刻作品展出较多,而他们的书画作品相对面世较少。在此,将浙博收藏他们的书画作品作一并介赏。 明代以来,篆刻由附属书画或实用功能为主,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篆刻艺术,此与中国文人画追求的诗、书、画、印结合有着重要关系。作为篆刻艺术家创作的书画作品,往往所散发的文人和金石气息更为浓厚。所以笔者以为文人之味是“西泠八家”书画的主要特征。一是书法表现出文人所追求的那种文化修养的书卷气和仰慕高古的金石味。从毛笔书写到刀刻文字,两者共同作用的对象是文字,书法是篆刻的基础,会书法者不一定会篆刻,而会篆刻者大凡都擅长书法。审视“西泠八家”便是如此,他们每位都十分擅长书法,尤其是隶书。之外或四体皆精,或钟鼎、楷行独具特色。丁敬擅隶行,其《樱笋年华》诗隶书轴、《论茶六绝句》行书卷,厚重稳健、清丽灵动,继传统而自成一家。蒋仁擅长行楷,书法师颜真卿、孙过庭等诸家,其作品《论书》行书轴、书刘长卿《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七言诗行书轴,书法笔画粗细、墨色润枯相间,字里行间错落有致;《柳河东黄伯思》七言行书联,洒脱凝重,弥漫着金石之气。黄易隶书最具特色,如临《西狭颂》隶书轴,笔画圆润平实,气势宏大,深得古法。奚冈书法四体皆工,行草尤精,如《短船谁泊》草书轴、《苦心真赏》七言行草联,凝重而洒脱,透露一种文人书卷之气。陈豫钟以楷书见长,以端庄秀丽著称,亦精篆书,如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句篆书轴,工整而劲秀。陈鸿寿书法长于行、草、篆、隶诸体,从汉碑摩崖中汲取艺术养分,如《万事十年》五言行书联、《乐广周瑜》五言隶书联、《莲社藤溪》七言隶书联、《宠梅翦水》七言行书联,用笔清劲潇洒,趣味纵横,其隶书清劲潇洒,结体自由,笔笔中锋,力透纸背,具有“狂怪”的特点。赵之琛精篆、隶,钟鼎文书法,其临《小黄门谯敏碑》隶书扇面、《合诗以花》六言隶书联、《豦簋铭文》金文轴、临魏君碑隶书轴等,金石味浓郁,自成面目。钱松隶书、行书功力深厚。 在八家之中,丁敬、黄易、奚冈、赵之琛等兼工绘画,所作山水花卉,笔意潇洒,别有韵致。丁敬善写梅,亦擅兰、竹、水仙,清新有致;黄易以山水画见长,如《南屏小蓬莱阁主人遗墨》山水册,山水冷逸幽隽,以淡墨简笔写取神韵,有金石味;奚冈绘画作品馆藏较多,如《南峰秋霭图》《古木寒鸦图》,山水画面潇洒自得,皆有文人和金石之气,《蜀葵萱草图》《岁寒清供图》等花鸟画,有恽寿平气韵,清新而超然脱俗,用笔墨色似有一种文人的金石书卷气;陈豫钟工画山水、松、竹、梅、兰,尝以篆法写墨笔松竹梅卷,如《山水扇面》,淡雅疏逸,文人画意浓厚;赵之琛画山水师倪、黄,以萧疏幽澹为宗,花卉笔意潇洒,随意点笔,如《竹石图》,呈现出随意潇洒的文人格调;钱松以画山水为主,别有趣味,如《溪亭论古图轴》,墨色淡雅,山水苍古,充满一种文人审美雅趣。 以上是浙江省博物馆所藏“西泠八家”篆刻、书画作品的介赏,旨在拋砖引玉,为广大书画印爱好者提供学习之资,有不当之处,祈方家斧正。 本文编辑丨《西泠艺丛》编辑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