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作死就不会死的股市投机者

 儒雅谦和 2016-11-15
《左传》有这样一段历史故事:说的是在春秋时期,现在的河南有两个诸侯国,郑国和息国。有一次发生了争执,息国的国君自以为是贸然出兵向郑国发动战争。由于息国人力、物力和军力很弱,尽管郑国被迫应战,结果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有见识的人士言:“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词,不察有罪。”这五不韪,所以失败。时到今日,这形容不自量力的典故有句更为通俗的网络流行语:“不作死就不会死”再恰当不过了。

       

       在股市里这种不作死就不会死的事太多了,一切的贪婪恐惧、妄用杠杆、单纯博弈、对抗监管、违反规律等等最终结果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就拿去年股市来说,年初的“改革牛”已经得到管理层初肯,但是被严重踏空的私募狂叫却一定要概念牛,要把创业版炒到极致,结果真实“不作死就不会死”被管理从狠狠的抽去楼板悬在半空中找死。但是半死不活的因为没有作死,继续作,千万百计去寻找管理层制度缺陷,说因为没有熔断机制是系统风险的根源,成熟市场都有熔断机制,管理层为了顺应民意,通过征求意见建立熔断机制,这些投机客欢呼重大利好,再次狂吹进军已经被颠覆的创业板,结果还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熔断机制仅仅实行仅仅几天创业板被埋进了万丈深渊。舆论再次狂喷管理层不应该实行熔断机制。中国股市真是作啊。本来各种机制就是客观的被顺应的事实,人人遵守利用而已,何必当作利好利空去作呢。

       

       最近又来了,市场作起来真是没完没了。由于2018年国际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实行统一,按照信息披露性和风险完全暴露性原则取消金融资产代理资产和代理负债,对于只要向其他方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其他方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权利或者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合同;且企业根据该合同将收取可变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等均作为金融资产。反之作为金融负债。

       

       这样意味着那些委托代理性质的理财不允许表外用附注说明披露。而且准则规定金融资产和负债按照业务模式和现金流特征对金融资产分类,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除了以合同现金流未目标又以出售未目标的而且必须有明确的特定现金流合同的可以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这些一般都是债权类工具的投资。那么对于权益类的金融工具投资也就就意味着全部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全部作为当期损益,这些一般指的是股票投资。由于着会计政策的重大变更使得保险、券商、信托、资管等金融公司会造成重大影响,按照目前天女散户般极其分散投资策略只要系统风险爆发这类公司极有可能就直接破产,因为资产全披露风险全暴露。

       

       所以真正的具有理性意识的保险公司开始采取行动,本人在公开的场合不止一次说,面临重大政策变更的当下,集中增持股份,摆脱公允价值波动的影响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准则规定,如果是非同一控制下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各项交易的条款、条件以及经济影响符合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的,将多次交易事项作为“一揽子交易”:一是这些交易是同时或者在考虑了彼此影响的情况下订立的;二是这些交易整体才能达成一项完整的商业结果;三是一项交易的发生取决于至少一项其他交易的发生;四是一项交易单独看是不经济的,但是和其他交易一并考虑时是经济的。如果是“一揽子交易”,那么无论是多少次取得股份的均作为一项取得控制权的会计处理,不作为金融资产核算,可以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而目前市场增持的行为均是“非一揽子交易”,就算最终取得控制权或者影响权,那么必须按照分步骤确认,初始买入只能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目前是按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只有当持有股份能够对被投资公司实施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一般20%以上)可以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核算。这样就彻底摆脱了公允价值变动对自己损益的影响(甚至是致命的)。

       

       当宝能开始行动,市场粗鲁的认知为控股权之争,甚至夸大投资被投资两方的所有政策和策略,以致市场完全失去理智的投资面对,当宝能持股突破20%的时候,作死者开始鼓吹宝能爆仓,甚至有人不懈一切代价狂称做空万科打爆宝能,真是不自量力,当万科出现短暂调整(因为已经对宝能不产生任何公允价值变动影响了,宝能已经对万科产生事实上重大影响了,所以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彻底锁定投资成本)。这些空头真的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宝能不仅没有退却,却被恒大捡了第二个大皮夹子,作死者叫不死不罢休。因为恒大进入万科市场公允价已经很高,根本无法从容像宝能那样从极其严重被低估的价格获取足够的股份,不愧为恒大有极其强大的投资团队,采用了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对冲性投资战略,先散型布局分散持有未来需要集中持有万科股份足够投资金额,利用市场作死者为恒大制造恒大概念形成恒大散型分布持有股票价格的正相关,然后减持本来就是不准备持有的公司股票对冲增持需要增持的万科,其他股票的盈利足以对冲万科增持成本的提高,在散型分布时刻就锁定了增持所需要的成本。

       

       作死者是不死不罢休的,因为增持到20%恒大不会在继续增持,因为持股20%到50%的会计处理是完全一致的,结果当恒大宣布增持廊房达到20%的时候作死者却坚持在把廊房股价再抬高30%,以为恒大还会买,就这样一批作死者作死在廊房股价上。但是本来的对冲交易很正常,持股5%不到也无需公告,但是作死的韭菜们不罢休,舆论一边倒猛批恒大卖掉那些乱七八糟股票行为是短期炒作,管理层也出于压力对恒大实行监管,恒大也披露这些股票进出价格变化的收益。恒大已经完成了低位一次性布局对冲集中持有的第一步骤,本来就想进行长期性的第二步骤布局,作死者又给了恒大机遇,本来恒大卖掉股票后股价已经出现大幅度下跌,恒大利用市场作死者的漫骂,理直气壮(本来完全不好意思把已经卖掉的股票在短期买进来)的说我回来了,持股半年不动,这耳光打得作死者真的半身瘫痪。半年不动不是说半年后不能动,11月后买入也不是说必须买入。作死者们可能会和恒大继续作下去,结果就是给恒大一次次低买高卖对冲后集中持股创造机会。作吧,股市就是一个让这些作死者作死的市场。

       

       作为理性投资者,要学会利用市场这些规则,不对抗不违背,是利用而不是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