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第27期):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华书馆 2016-11-16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著,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现代养生宝典。       长按指纹扫描处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关注


黄帝内经

27



原文摘自:黄帝内经·素问·第六章·阴阳离合篇·第二节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白话文:

黄帝说:我愿意听你讲讲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歧伯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阴。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情明穴,因太阳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属于阳,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阴,太阴前面的经脉,名叫阳明,阳明经的下端起于族大指侧次指之端的历兑穴,因阴阳是太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厥阴为里,少阳为表,故厥阴精之表,为少阳经,少阳经下端起于窍阴穴,因少阳居厥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阳主表为开,阴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子言解读

人体本身也有两个阀门来控制,一个是释放阀门,一个是收藏阀门,即“三阳”与“三阴”开闔枢,两个阀门都是双向的,有开有关。释放闭藏的就是阳气,是生命的能量。释放阀门与收藏阀门需要相互配合,两个阀门不能同时打开或关闭著。


阳气的升发释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要慢慢关闭释放的阀门让阳气从升发转到收降,从出转到入,从浮转到沉。如果释放阀门的关闭出现了问题,那么阳气就一直向上生发著降不下来,人就会出现身体表面热的症状。


如果收藏之门打不开,阳气就得不到休养,脏腑也得不到温养。人体的能量得不到贮藏蓄积,阳气便会减少,人也就常常会腹满而吐,感觉食物不消化,还会出现腹痛胸闷的症状,因为脏腑受寒,尤其是脾胃的功能受到了影响。



当阳气蓄养到一定的时候,收藏阀门必须关闭,从而结束这个蓄养状态,开始一个新的状态,使阳气再次转入升发。如果这个闭合的功能有了障碍,那么阳气该出的时候出不去,同样也会产生热。不过,同释放阀门关闭故障时的热有所不同,此时的这个热不是外热,而是内热,不是气热,而是血热。释放阀关不上,是阳气在外,当降不降产生热;收藏阀关不上,阳气在里,当出不出而产生热。收藏阀门关不上通常是由於受寒,因为寒主收引。



黄帝内经27今日题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