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高考命题老师的较量——高考文言文断句“五法”

 许愿真 2016-11-16

与高考命题老师的较量——高考文言文断句“五法”

高考文言文断句“五法”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的停顿,不必苦思。

如何给一段文言文加标点,如何作句中停顿,这是正确理解一段文言文的前提和关键。例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沦战》)这个句子,从形式上看,句读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有—个地方很难理解:“轼”是兵车前边供扶手用的横木,怎么可能登上去“望之”呢?无疑这句话的标点是不准确的。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而迅速地进行“句读”呢? 在这里提供五种方法以供参考。

一、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三、看虚词,找位置

(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

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

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6、其它的如: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四、用语法,辩句式
  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五、明修辞,巧判断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短句时可以利用。
    如顶真句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