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视剧多半很烂,但为什么很少有人能不看?

 译言 2020-11-10

平心而论,生活中谁没迷上过一两部电视剧?电视剧多半很烂,但很少有人能不看。

除了天生对他人行为感到好奇,电视这种娱乐形式如此受欢迎,还有另一个有趣的原因。

现代都市生活有个奇怪的特点,家庭的小世界将我们深深围困。离开了亲属,发展朋友圈的机会微乎其微,现代的城里人只好愈发依赖肥皂剧里头现成的虚构家庭来感受社会生活和社区归属感。

显然这类节目最大的观众群体是居家带娃的妇女。相反,社交生活丰富的人对这类节目几乎不感兴趣。

尽管尚未有人具体研究过,但如果出现这样的研究结果,我不会感到惊讶。

由于社会或经济原因,现实中有一部分人的社交网络远未达到 150 人的天然上限,肥皂剧中的人物开始填补她们在真实社交生活中的空缺。

连电视新闻主播和名人也一样:他们成为我们社会网络的一部分,我们觉得他们是半真实的朋友,不仅因为常常在电视上看到,还因为新闻报道正像对着我们单独说话一样。事实上,许多成功的新闻主播特意营造一种就在餐桌上和你单独说话的感觉。

在世界各地的传统农民社区中,人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当然他们不得不这样,因为房屋挨得很近,墙体像纸一样薄。

但他们就想要这样:那是一种真正的社区,社区成员团结合作,共同面对日常生存的问题。他们之间有血缘关系,至少是父母一方的亲属,通常是双方的亲属。

现代工业大都市常缺乏这种社区归属感,因为全是平地盖新房:楼房建起来,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涌向城市。

没有社会关联、没有共同的历史来维系,人们的友谊和亲属关系网远远地隔在房屋建筑范围之外,人口流动性增加,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工作,问题日益恶化。

正因为缺乏自然关系网络的支持,过去半个世纪中,大量宗教和伪宗教派别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吸引着年轻人,部分更极端的群体因此特意盯上孤独的年轻人。

他们用花言巧语描绘一种更温馨更安全的公共生活。用语言调动情感,利用话语鼓动深层的情感,产生鸦片般的兴奋。

历史上不乏例子:宗教原教旨主义横扫各国、法西斯主义崛起、猎捕女巫、大屠杀、十字军东征都是很好的例证。这都是我们甘愿放弃自我意志向集体意志投降的结果,被动情的言辞鼓动。

维系社区的心理机制已然消失,因为围绕共同利益的社区已不复存在,我们有可能被陌生人利用。

小社区有着长期建立起来的信任、义务和血缘纽带,不会让饱受争议的个人观点损害大家的利益。在现代社会七零八落的社区中,这种保障消失了。但信赖自己人的机制还存在,投机者获益匪浅。

接下来还有继续让我惊讶的发现。现代都市社区中成年人的友谊并不是从各自的社交中发展而来,而是从小孩上学或俱乐部发展起来。不夸张地说,改善幼儿园伙食为的不是小孩而是家长。

并不是说这些现象本身有什么问题,只是反映出心理上的需求如何驱使我们投靠某些社会媒介。无论如何,缺乏社交和社区归属感也许是新世纪最迫切的问题。

本文节选自《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

原载于《第九区·社交理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