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 18 问题只是在于你有没有愿意去解决问题的决心而已。 作者 风墟 其实很多人都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需要朋友。 他们仅仅是从小被教育、模模糊糊的就被大人灌输了“朋友多了很好”“多和其他人搞好关系”这种概念就理所当然的接受了要多和别人交友的这种设定。 并且,社会将没有朋友、不爱交际就定义为“孤僻的”、“奇怪的”,大人们都会认为孩子不爱交际就是不好的。 实际上随着逐渐的成长你会发现,其实我们的社交需求真的并没有那么的重要。 社交在本质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共情社交”,一种是“功利社交”。 一、共情社交 共情社交是指为了获得情感联结与情感体验,打发无聊,或是有共同的兴趣等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这种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换,且绝大多数人自小产生的社交行为都是源于这种共情类的需求。 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他的共情社交会逐渐的减少。 并且在同一年龄与阶层中,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能力越强、社会地位越高,他的共情社交就会越少。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朋友越少,越长大越难和别人交心;还有为什么两个原本社会地位一样的人,其中一个发达了之后就会疏远另一个的原因。 共情社交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于:
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中那些越成熟、越独立的人就越是对共情社交不在乎。 因为他们的人格和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足够完善,无论是情感还是物质,他们都不需要“朋友”来给他们提供支持。 那么有些人可能会说了,那还有一些明明心智很成熟、也很热爱社交的“交际花”,这又如何解释呢? 那是因为,那些交际花要么只是单纯地喜欢“和很多人一起玩”这件事而已,就和一个人喜欢骑马、喜欢打球一样。 只不过是当面向的对象变成人时,也多多少少的会被掺杂上一些情感的因素。 要么是他建立这么多的社交关系只是为了筛选出足够有价值的“功利社交”的对象,他在做的事情只是依托着“社交”这一表象进行互利伙伴的挑选与关系建立罢了。 二、功利社交 功利社交是指为了达成某一目的,或是从对方身上获得利益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这种功利性社交在小孩子一开始挑选玩伴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
随着一个人心智的完善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他会越来越注重社交的“效益性”。 即一段社交关系能带给他怎样的利益,和这个朋友继续交往有没有价值,甚至是和一群老朋友一起吃饭还有没有必要。 “功利社交”有两个基本前提: 一是“有效”信息的交互传递。(这个信息是广义的,在人际交往中的如语言、情感、物质、知识等都可以包括在这个信息的范畴内。) 沟通的本质就是信息的传递。 而有效是功利性社交的一个基本要素。 人们产生功利社交行为之前基本上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性的,当我和你产生社交时,我们的交流应该是有价值的,而不是毫无意义的闲扯和浪费时间的各说各话。 一个最起码的前提是,我们能够理解双方所表达的意思。 你和一个没玩过LOL的人谈论补刀和打野技巧,和一个不懂金融的人谈股票,你给一个廉洁公正的领导送礼希望提拔你,那么这样的“沟通”就是无意义的。 二是较为“对等”的价值水平。 这个价值水平并不仅仅只是指社会地位。它依据的是具体情况和个人的评判标准。 比如你是个百万富翁,你最喜欢看别人翻跟头,那么一个翻得一手好跟头的乞丐还是白领还是小商贩对你而言都是有价值的。 那如果这个翻得一手好跟头的人也同时渴望一个有钱的朋友,那你们的价值水 平就算是“对等”的。 而如果这个翻得一手好跟头的人视金钱如粪土,他只喜欢会踩高跷的朋友,那你这个百万富翁对他而言就是无意义的,你们的价值水平就并不对等。 功利性社交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是得到帮助。 如果一个人和你的差距极大,你很清楚这个人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可能给你带来丝毫的利益,那么这段社交关系对于你而言就是无价值的,所以你本能的就会舍弃。 一个人的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后,他对共情社交的需求会下降到几乎为零。 有一些人认为他的“共情社交”的朋友为他做那些“功利社交”朋友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 比如:
这些都是典型的分不清社交边界的表现。 而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观念一向是将功利社交与共情社交混为一谈。 “朋友就是要相互帮助的,朋友就是要互相麻烦的啊”这种观念在国人身边普遍流传。 当你的一个“共情朋友”向你提出“功利需求”的时候,如果你拒绝就会背上“不够朋友”的恶名。 这种人际交往的方式往往还会被美其名曰“够义气”、“显得亲切”、“有人情味”等一系列“高大上”的概念。 所以在中国“经营人脉”的方式就是“拉关系”,先和你套近乎,成为“朋友”以后再提出“功利性需求”对方就不好意思再拒绝了。 这本质上其实就是:试图通过建立“共情人脉”来从对方那里获得“功利性”的利益交换。 正是因为“中国式边界不清的社交”模式,才会令很多人迷信于“人脉管理”,“为人处世之道”,“社交技巧”等等这些“无用”的鸡汤。 当一个价值比你高的人决定是否要和你建立“功利性”社交关系时,那只取决于你在这段“功利关系”中是否有足够的价值。 老板招人最根本的看的是你能否将工作做好,即便在考虑你的品行时也是在借此衡量你在工作岗位中的价值和是否足够稳定。 有礼貌、会说话等这些只能是在你“价值足够”的前提下才能起到一点儿锦上添花的作用。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观念对于人们思想的革新,现在的中国那些过去的社交观念正在逐渐被革新。 无论是职场、情场、生活等各个方面人们的思维都更加的偏向于现实性、且人与人之间的边界也在逐渐的更加清晰,过去的那一套靠“情分”来办事的法则已经在逐渐失效。 所以我们要意识到:对于“共情朋友”你只能理直气壮地向他提出共情类的需求。 但是当你们涉及到“功利性”的交际时,你应当按照“功利社交”的方式去和对方沟通。 而这同时也意味着,当你的“共情朋友”向你提出超出边界的需求时你完全有百分之一百的权利拒绝他。 同时由此还可以延展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要讨好别人。 这个讨好不仅只是那种明显的、或是病态的低姿态对别人无底线的讨好,而是一切形式、一切场合、对任何人的讨好都是——无用的。 讨好起不到任何作用,讨好不会令别人喜欢上你,讨好不会令别人接受你,讨好不会令别人看得起你,讨好不会让别人愿意平白无故的就帮你,讨好不会令别人把有价值的信息透露给你。 你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这只取决于你自身的价值和你所用的手段。除非你只是一时的把讨好作为一种手段去和别人拉近关系,否则你只是在做着一件很蠢的事。 因为讨好不仅无用,还会令别人认为你是低价值的,你越讨好越是会不受人待见,你越讨好越是会被别人不当回事。 你理解了社交的本质,你理解了别人如何对待你最根本的是取决于你是谁、取决于你的价值,然后你还需要学会一种交际方式,你就能不卑不亢的和别人相处了。 这种交际方式叫做“对事不对人”。 从你的角度而言,你要在和别人沟通时停止对别人人格或价值上的评判,而仅仅是阐述事实。 比如:
从别人对你的角度而言,当别人说你某事做得不好、某一行为有失分寸、某一场合举止失礼时,你应当理解为那的确只是对你的行为的评价、而不意味着对你整个人的否定。 而同时,当一个人在与你沟通时总是对你做价值评判,或是借由一件事情攻击你、否定你,你应当意识到这绝对不意味着真的是你不好,而是对你做评判的人愚蠢且被情绪冲昏了头脑。 如果你发现和一个沟通时经常会由就事论事的讨论转变为由情绪控制的攻击,那你应该直接放弃在今后和这个人交流的必要。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做你的朋友的标准从来就不是“你们认识了多久”、“你们的感情有多么深厚”这些问题,而是随着你的成长也在改变着的你的新的择友标准。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理论上来说你遇到的任何人只要和你相处的时间足够久就都能成为你的“朋友”了。 所以实质上很多人所谓的“朋友”只不过是“恰好认识了的人”而已。 真正的“朋友”必然是有一定门槛、符合你的一定要求,并且由于社会交际的随机性,再加上每个人一生中能分配在社交上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每个人其一生中真正的朋友“必然”是很少的。 因此在对待社交时我们应该持有的一个心态是开放式、不强求、以自己的需求和评判标准为主导的。 同时我建议你“尽可能的减少无效社交”。
当然很多人在看到这里的时候会说:以自己为中心怎么可能交到朋友,当你需要别人帮助、有求于人的时候你还能以自己为主导? 同时他们可能还会担心:减少了朋友、很很多人终结了关系,那如果被群体排斥了怎么办?遇到了问题没有人帮忙怎么办? 所以接下来的这个建议至关重要,并且也是我为你写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你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价值。 只有当你知道自己要什么,当你在做自己的时候,你才能够遇到“真正”的朋友。 所以这整篇文章都是为了让你明白:做好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社交和朋友不重要并不是说我们就完全不需要在意这些,而是因为“朋友”和“良好的社交关系”是在你“做好自己”之后自然而然就会伴随而来的。 你永远要记得在人际交往中一个最起码的原则是:不要主动去得罪别人。 其实很多人都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需要朋友。 他们仅仅是从小被教育、模模糊糊的就被大人灌输了“朋友多了很好”“多和其他人搞好关系”这种概念就理所当然的接受了要多和别人交友的这种设定。 并且,社会将没有朋友、不爱交际就定义为“孤僻的”、“奇怪的”,大人们都会认为孩子不爱交际就是不好的。 实际上随着逐渐的成长你会发现,其实我们的社交需求真的并没有那么的重要。 可能我们很多人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更多的并不是友情带来的快乐和开心,而是不得不伪装的痛苦,和早已疲惫的应付。 所以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很多人要勉强自己。 但是他们却在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下,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追求着自己并不想要的东西,伪装成自己并不想成为的人,挑选“别人会觉得好看”的衣服,做着“别人”会羡慕的工作,为了“物质”或是“稳定”而和一个自己并不想要的人结婚。 他们日复一日的这样生活着,她们的内心无时无刻不被痛苦和迷惘折磨着。 其实答案很简单:他们根本就没有在活着。 其实当你真的开始去做,不,甚至是你当你开始考虑的时候你就可以发现,你所畏惧的那些其实都并不真的都是那么的困难,很多问题也并不是无解的而是只要你愿意去做,都的确是有解决的办法的。 问题只是在于你有没有愿意去解决问题的决心而已。 当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是找不到答案的。因为所谓的“自己”根本就不存在。 那既然自己不存在还怎么做自己? 不需要想这个问题。 让自己放松,让自己感到舒服,吃你爱你的实物,买你喜欢的衣服,看你爱看的电影,和你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着急,慢慢来。 这就是活着。 本文作者风墟,简书作者,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 |
|
来自: happy1owibqcm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