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见泉港】郭氏宗祠|追溯姓氏渊源,挖掘根的文化

 玖玖家政 2016-11-21

站在这里,你会有一种期待找到自己姓氏渊源的寻根冲动。

这是一种对根的守望,也是一种对家园的守望。

树高千尺定有根,水流万丈必有源。这里不止是一个家庙,一个宗祠,而是一个纽带,一个平台,是血脉紧紧相连的凝聚力……

郭氏宗祠 · 根的守望 

每一座宗祠,都是一部浓缩的家族史。宗祠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血脉延续,凝结着无数族人的深深眷恋。


郭厝村隶属峰尾镇,东临湄洲湾,北接福炼生活区,是泉州市泉港著名的回族人民居住地,迄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今天我们看到的郭氏宗祠为1991年重修,现已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当时郭霖至郭厝村定居建宅原址。

郭氏始祖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时值唐末闯王王审知开发福建,郭斌、郭质兄弟二人避难入闽,初居长乐,至五代后梁迁居仙游。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郭质后裔郭霖到泉州惠安荻州(今郭厝)定居立业,成为如今郭厝郭姓回族的始祖。

每一座宗祠,都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是联络族人感情,同时也是向外人展示本族荣誉和凝聚力的需要。


郭厝宗祠中厅一对清代留存下来的石柱镌刻的对联“系起汾阳世代源流由固始,支分荻水故家文献壮莲山”,即言明郭氏渊源。

元末,兵荒马乱,百姓多遭战祸,府宅一度被毁,其中屋舍器皿无遗一二。直至清康熙廿一年后,郭氏后人历经沧桑,返回郭厝,重建家园,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重修宗祠。当时规模为上、中、前三进,高屋建瓴,气派雄伟。1912年,宗祠改为莲山学堂,即如今郭厝中心小学前身。1923年,宗祠再遭兵燹焚毁。


1942年,旅星华侨捐献大洋叁仟元,兴修上、中两座,郭步卿先生倡建祠校,今中厅保存着当时重修的石柱,所镌楹联“百世树人本为子孙垂大计,十年从政实施建教遂初衷”,祠校合一,继承发扬了郭氏先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迨至1987年,由台胞带头捐资发起重修,郭氏族人共策共力,宗祠修复一新。

每一座宗祠,都是一座建筑的大观园。


宗祠坐西北朝东南,规模基本保持清乾隆年间重修时的建筑风格。宗祠共三进,由石埕、三厅、两廊两天井组成,总面积为1018平方米。大厅为硬山式屋顶,中前两厅为悬山式屋顶,中厅正中屋脊上饰双龙望塔,前厅正中屋脊上饰绿琉璃双龙戏火珠,两旁各饰有琉璃龙雕,翘脊飞檐,左右相衔,前后相望,恢宏壮观。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

于游子而言,人世间,最觉亲切的永远是故乡的那一缕乡音,那一抹乡愁。

经历过风风雨雨,宗祠寄托了游子对故乡的一种思念,是游子对根的文化的一种认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