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坐与养生

 geoallan 2016-11-22

大千世界,令人烦扰不安的事总是有的。许多人日常怀萦梦绕的都是身外之物,却很少顾及自我身心健康。殊不知这样精神外驰,体内的元气便源源不断地耗散。元气泄尽,生命就终止了。所以,人们每天应该安排出一些时间,练练静坐,达到内气凝聚、神与形合的境界。全身的生理机制得以平衡调整后,自然可以气血充足而祛病强身。静坐法尤其适于脑力工作人员、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静坐时间可灵活掌握,因人而异。一般半个钟头即可,每日1-2次。随着功效的提高,每次静坐的时间会自然延长。

静坐与养生

中国绵长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无论道家、佛家还是儒家,都把静坐法视为养生的重要手段。道家的“心斋玄功”、“太极静功”,佛家的“参禅”、“止观功法”,儒家的“修身养性”、“坐忘功法”和医家的“摄生葆春”、“延年益寿”都如出一辙,均是实施运用静坐法。静坐简单说,就是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全身放松、闭目养神。

《庄子·人间世》中说孔子与他的学生颜回有一段对话。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颜回向孔子讨教什么是心斋。孔子说,必须静下心来,放松全身,去掉一切杂念,使自己专心一致,那时你便不用耳朵去听外界的声音,而是用心去领会了。再进一步修炼,呼吸引短令长,达到心息相依的境界,这时即便用心也感受不到了,该用气去感受了。人的耳朵只能听到声音,心也只能感觉到有形之物,而气是虚无的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可以包罗容纳一切。达到神气合一,天人合一。

静坐讲究四个字:松、静、守、息。松,指全身放松,衣裤都松开,保证气血畅通无阻。静,指身心静,摒弃一切杂念。守,指意守脐下丹田或病患部位,似守非守亦可。息,指调整呼吸,做到深、细、匀、长,犹如桑蚕徐徐吐丝。人脑中约150亿个细胞,平时只有20%左右投入活动,而静坐进入状态时约有50%进行活动。静坐者达到静状态时静极生动,那些在一般状态下不能动的细胞结构、经络管道和凝固不通的病灶都会因静而动。这种动,象征着生机勃勃的动和身体顺应自然规律的动。它使在平常不通的气血可以畅通运行,没有被激发的潜在功能得以激活,经久不愈的病症不翼而飞。这就是静坐法促进人体健康的根本原理。

根据中医阴阳学说的观点,人体是有“阴”和“阳”两个矛盾侧面构成的统一体。阴阳之间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互相消长的运动变化状态。在正常情况下,由于阴阳之间有着互相制约的作用,这种关系是在一定限度内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各向相反的方面转化,阴可以转为阳,阳也可转为阴,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突变阶段。从阴阳属性上,动为阳,静为阴。动极生静,静极生动,正是阳极生阴和阴极生阳的原理。弄懂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理解静坐法是可以疗疾养生的。诚然,我们提倡“生命在于运动”,但这中间也需要动静结合。“抑阳助阴”的过程有益于身心健康。

静坐时采用双盘腿坐式效果较好。双腿盘坐使双下肢屈曲受压,人体下部的供血量减少,体内大部分血液都参与上半身的气血运行,从而充分供应上半身各部所需的血量。而人的五脏六腑和大脑都在身体上部,这样便可得到良好的调理。初学静坐,难的是入静。杂念来时,可采用松静法调心,即一心一意想着自己身体的各部,一遍一遍地默想,后逐渐排除杂念,做到身、心、意融成一体。感觉到麻、胀、热、酸、痒,是气血疏通的表现。没有感觉也不要刻意追求,一切顺其自然。继续练下去便心如止水,直到进入状态。这种状态正如庄子所描述的那样: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初练者可选择相对比较静的环境,逐渐便可不拘环境。呼气时只想到从身体各部吐出废气,吸气时只想到从身体各部纳入氧气。入静时可意想到日月、星辰、山川等。静坐结束时随意搓搓手、擦擦脸、拍打按摩一下身体,效果更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