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朝阳 秦可卿与王熙凤关系非常好,所以临终前托付王熙凤家事。她和王熙凤二人都是年轻的媳妇,虽然掌管家务,但实权却握在婆婆一辈的手里。秦可卿临终牵挂家事,说明她也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虑事之周超乎常人想象。秦可卿临终托事对王熙凤分外看重。王熙凤的确是一个有出色管理才能的人,但她以权谋私,用权自专,最终给贾家带来无穷的祸患。秦氏托孤一段,恰好将秦可卿的公心与王熙凤的私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秦可卿欣赏王熙凤的才能,称她为“脂粉堆里的英雄。”然而欣赏他人者,亦应为众刮目相看。虽然秦可卿出场不多,但她在临终前却留下惊人的一笔。 “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俗话说,人之将终,其言也善,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秦氏一金屋藏娇女子,突然在临终前看清事物的亏盈规律,从而联想到家业的兴衰,不能不令人佩服,原来她在花容月貌之下竟有这样豁达的心机!难怪刘心武老师非要说秦可卿是废王子家里的公主呢!不是皇室血统,哪来这么深远的思虑的呢?事实上,人只要读书识字,懂大体,识大礼,胸怀公心是都能够顿悟其中道理的,对于具有公心的人而言,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红楼梦书中虽然颇多美女,但更多的才女。贾探春治理大观园,薛宝钗的聪明能干,而平儿行权一样将乾坤把握在手心确。可见由帼不让须眉。年轻一代尚且如此,何况大她们好几岁的秦可卿呢! “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常保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否极泰来句见于《易经》的“否卦”和“泰卦”。二卦乃一对姊妹卦,含有事物相生之理。秦氏能够通此,对大道颇悟,可谓修真之士。然而凤姐的修养确实没有达到这种火候。虽然有才,但德行欠缺。所以能够知其一二,却不能顿悟感怀。因而,秦可卿的话只成为她的耳旁风,却不能左右她争强好胜,中饱私囊的狭隘之心。倘若她若真的按秦可卿的话整治家业,或许还能够长久行权,博得众人心服口服。可惜,王熙凤在得意时忘乎所以,恶贯满盈,只能落得被众人唾泣。 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於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竞争,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秦氏对王熙凤叮咛复叮咛,言语恳切,字字珠玑。在林地多置田庄房舍,用以将来遇到大难时的退路。林地是不会被官方没收的,因而即使贾府被抄,也一样能保家业延继。可见秦可卿的想法,是长久之计。家塾建到田庄内,由家族中人管理田庄,这样既能保证子女读书,又能不耽误家业治理,真确是两全其美。 然而,王熙凤虽是女中俊杰,可惜眼光没有这么远大。秦氏嘱托是何等的苦口婆心,王熙凤居然在日后忘了个精光。我们可以看到,王熙凤的精力没有专注于家业,而是只专注于彰显自己恃权专横的才能。先在宁国府大显了一把身手,然后就跟尼姑串通为几千两银子,败坏了金哥的婚事。没多久又纠缠于贾琏的婚外情……当然后来王熙凤生病了,可就是这样,她还没忘了整死尤二姐,与秋桐争风吃醋。王熙凤终究不堪大用,虽有才能却总是用到邪道上。王熙凤私攒了不少梯己,却从来不用于家业兴旺上,而是托人放高利贷。甚至拿主子、丫环们的月例钱,先用于放贷收利。以于月钱常常不能定时发放。王熙凤弄权胆子颇大,难怪王夫人要拿掉她。尽管她讨好老祖宗贾母,但终究委身于王夫人,在刑夫人面前她还要言听计从。王熙凤本以为贾家可以让她一手遮天,谁知总是机关算尽。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到头来只落得“忽喇喇似大厦倾”。不少管理者都认为王熙凤最有管理才能,因此很看重这个人。但事实上,只从秦氏托梦一事,就已经说明了,王熙凤这样的人只能用于一时,却不能让她行权一世。只能托付她小事,大事在她身上,别指望能够应验。 可惜秦氏看错了人。如果此事托的不是王熙凤,而是王夫人,哪怕是尤氏,她们总还会深虑一下吧!王熙凤毕竟是一个浮浅不知世事艰辛的年轻女人,只爱一味争强好胜,而且在得意时忘乎所以,在遇到挫折时又忍不住一时之气的狠毒婆娘。这样的人,心理素质太差,承受不起成功和失败的大起大落,因此,秦氏托她这样的大事,恐怕也是找错了人,或者只为留恋二人的好情,错将一腔心愿付之东流。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想,如果凤姐真的不忘秦氏嘱托,那么也就没有《红楼梦》这部好戏了。而作者之所以让秦氏站出来,也是借秦氏之口,述说自己的感受吧!
心灵朝阳 秦可卿与王熙凤关系非常好,所以临终前托付王熙凤家事。她和王熙凤二人都是年轻的媳妇,虽然掌管家务,但实权却握在婆婆一辈的手里。秦可卿临终牵挂家事,说明她也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虑事之周超乎常人想象。秦可卿临终托事对王熙凤分外看重。王熙凤的确是一个有出色管理才能的人,但她以权谋私,用权自专,最终给贾家带来无穷的祸患。秦氏托孤一段,恰好将秦可卿的公心与王熙凤的私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秦可卿欣赏王熙凤的才能,称她为“脂粉堆里的英雄。”然而欣赏他人者,亦应为众刮目相看。虽然秦可卿出场不多,但她在临终前却留下惊人的一笔。 “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俗话说,人之将终,其言也善,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秦氏一金屋藏娇女子,突然在临终前看清事物的亏盈规律,从而联想到家业的兴衰,不能不令人佩服,原来她在花容月貌之下竟有这样豁达的心机!难怪刘心武老师非要说秦可卿是废王子家里的公主呢!不是皇室血统,哪来这么深远的思虑的呢?事实上,人只要读书识字,懂大体,识大礼,胸怀公心是都能够顿悟其中道理的,对于具有公心的人而言,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红楼梦书中虽然颇多美女,但更多的才女。贾探春治理大观园,薛宝钗的聪明能干,而平儿行权一样将乾坤把握在手心确。可见由帼不让须眉。年轻一代尚且如此,何况大她们好几岁的秦可卿呢! “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常保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否极泰来句见于《易经》的“否卦”和“泰卦”。二卦乃一对姊妹卦,含有事物相生之理。秦氏能够通此,对大道颇悟,可谓修真之士。然而凤姐的修养确实没有达到这种火候。虽然有才,但德行欠缺。所以能够知其一二,却不能顿悟感怀。因而,秦可卿的话只成为她的耳旁风,却不能左右她争强好胜,中饱私囊的狭隘之心。倘若她若真的按秦可卿的话整治家业,或许还能够长久行权,博得众人心服口服。可惜,王熙凤在得意时忘乎所以,恶贯满盈,只能落得被众人唾泣。 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於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竞争,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秦氏对王熙凤叮咛复叮咛,言语恳切,字字珠玑。在林地多置田庄房舍,用以将来遇到大难时的退路。林地是不会被官方没收的,因而即使贾府被抄,也一样能保家业延继。可见秦可卿的想法,是长久之计。家塾建到田庄内,由家族中人管理田庄,这样既能保证子女读书,又能不耽误家业治理,真确是两全其美。 然而,王熙凤虽是女中俊杰,可惜眼光没有这么远大。秦氏嘱托是何等的苦口婆心,王熙凤居然在日后忘了个精光。我们可以看到,王熙凤的精力没有专注于家业,而是只专注于彰显自己恃权专横的才能。先在宁国府大显了一把身手,然后就跟尼姑串通为几千两银子,败坏了金哥的婚事。没多久又纠缠于贾琏的婚外情……当然后来王熙凤生病了,可就是这样,她还没忘了整死尤二姐,与秋桐争风吃醋。王熙凤终究不堪大用,虽有才能却总是用到邪道上。王熙凤私攒了不少梯己,却从来不用于家业兴旺上,而是托人放高利贷。甚至拿主子、丫环们的月例钱,先用于放贷收利。以于月钱常常不能定时发放。王熙凤弄权胆子颇大,难怪王夫人要拿掉她。尽管她讨好老祖宗贾母,但终究委身于王夫人,在刑夫人面前她还要言听计从。王熙凤本以为贾家可以让她一手遮天,谁知总是机关算尽。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到头来只落得“忽喇喇似大厦倾”。不少管理者都认为王熙凤最有管理才能,因此很看重这个人。但事实上,只从秦氏托梦一事,就已经说明了,王熙凤这样的人只能用于一时,却不能让她行权一世。只能托付她小事,大事在她身上,别指望能够应验。 可惜秦氏看错了人。如果此事托的不是王熙凤,而是王夫人,哪怕是尤氏,她们总还会深虑一下吧!王熙凤毕竟是一个浮浅不知世事艰辛的年轻女人,只爱一味争强好胜,而且在得意时忘乎所以,在遇到挫折时又忍不住一时之气的狠毒婆娘。这样的人,心理素质太差,承受不起成功和失败的大起大落,因此,秦氏托她这样的大事,恐怕也是找错了人,或者只为留恋二人的好情,错将一腔心愿付之东流。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想,如果凤姐真的不忘秦氏嘱托,那么也就没有《红楼梦》这部好戏了。而作者之所以让秦氏站出来,也是借秦氏之口,述说自己的感受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