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第十一招 隐喻:由事物而哲理

 红瓦屋图书馆 2016-11-23

【制标设的】

    学习运用隐喻思维方法构思作文。




【趣味引入】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他用玻璃把一条蛇和一只青蛙在水池里隔开。开始时,蛇要吃青蛙,它一次次冲向青蛙,却一次次撞到了玻璃隔板上,它吃不着。过了一会,蛇放弃了努力,不再朝青蛙冲去。当玻璃隔板被抽掉之后,蛇也不再尝试去吃青蛙了。

大家看看,这仅仅是一个关于动物的故事吗?

相信大家都不会把它仅仅当作一个动物故事看,看过故事,肯定有一些联想。你能联想到一些什么呢?联想到习惯思维。这个故事让人想到人在做事失败后,会不假思索地放弃在做这件事。难道碰过一次壁就一定说以后也没有希望吗?其实获得成功,往往会因为坚持不懈或者分析条件后再次努力而实现,别因一时的失败失去信心。屡败屡战坚持下去的是胜利者,屡战屡败最终放弃的成了失败者。


【问题讨论】

1.从上述故事和解说中,能够获得对学习写作的什么启示?

读故事是人们普遍喜好的事情,而读故事中,人们大都能获得故事以外的启示。于是,有人就想到用写故事的方法表达观点,先获得人们的喜欢,并利用人们一般都会从故事中获得启示的规律,把真正想要说道理寄托在里面,又避免的抽象说理的缺陷,如果是告诫人们一个什么,还显得委婉柔和,避免说教,使人容易接受,且印象深刻。为了记忆和掌握方便,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隐喻法,即通过说事物而说哲理的方法。

2.这种方法有何特点?

 这种方法具有三个特点:

1)形象性。写这样的文章,首先要选定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是事件的,可以是物品的,可以是写实的,可以是虚构的,如往往借寓言故事作载体等。写的这事这物,都力求形象,让读者以为你在讲故事。李敬泽的作品《壶碎》就是煞有介事地讲一个关于一把茶壶被朋友不小心摔碎了的故事,本来平静安宁的生活着,谁也没把那壶当回事,偶然因看一篇文章,说那壶是某名家制作的壶,于是,引发关于那壶的市场收藏价的关注。壶价在升,主人父子便都不平静了,浮躁了,心乱了。故事写得曲折生动,形象引人。这难道仅是个故事?读完这个故事,读者自会想到,原本平静的生活,会因为某一偶然的事件搅得不平静起来,是外界原因吗?是人的内心吗?也都有,也不全都是,面对市场的诱惑,面对名利的诱惑,人难有一种定心,稳住神,守住宁静。这便是形象的故事背后的哲理。(2)隐喻性。这类文章的载体是故事,但其主旨却是哲理,可哲理在文章里是不明写出来的,而是以潜在的形式蕴含在故事里的。所以,写的故事是定想好了一种比喻形式的,故事只是喻体,本体是不出现的。读者只有在阅读故事中逐渐悟出本体(某个哲理)。张抗抗写《窗前的洋槐》,写春天的洋槐那么沉稳,夏天的洋槐郁郁葱葱,秋天的洋槐金碧辉煌,冬天的洋槐静静沉默,四季洋槐如一幅不倦变幻的图画。咏物意在言志,洋槐的变化只是喻体,它的本体是衰而复荣,败而复兴,新陈代谢的规律无法抗拒,既然如此,任何不以平和、旷达的心态去坦然对待人生的得失、衰老乃至死亡呢!


3.运用隐喻法来构思文章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有两种思路

1)先想到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哲思,再去寻找一个可以寄托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是真实的,可以是虚构的。常听人谈论社会的不够公正,也常说人间的难以互相理解,更是习惯了俗话“只求无愧我心”,于是,想表达一种人生的这里思考:追求心灵的安慰。怎么找一个载体来表达这个思想呢?作家芦芙荭运用隐喻法构思了一个故事:一位退休老人每天去公园散步,发现一位盲眼老人拎着一只鸟笼,总是亲热地叫它“阿捷”,他听到这个名字,怦然心动,先是与盲人老头交朋友,后是提出要买那只鸟,提出随便开价,万儿八千,随便要。可那盲人老头就是不愿卖。退休老人久索不得,于是病了,什么药也不吃。盲人老头听说朋友病了,并且是因为想这只鸟儿,于是就拎着鸟笼来看他。躺在病床上的老人一见这鸟儿,并立马减轻不少。盲眼老人心里虽然舍不得,但还是说“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退休老人激动得差点掉泪。几天后,盲眼老人去看朋友也看那只鸟,可进屋里,没看到鸟,也没听到鸟叫声。便问。退休老人说“我放了”。盲眼老人大吃一惊,变得异常激动。退休老人讲了一番话,说他盼了一辈子案,唯一错判的一个叫“阿捷”的年轻人,他正要改判,可那阿捷病死在狱中。一个心灵的愧疚一直压着他。盲老人听了这事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几年后盲老人死了,退休老人去帮他整理遗物,发现一张照片,竟如当年的“阿捷”一模一样。这样一个故事,作为喻体,很好地承载了本体的人生哲理思考。


2)看到一个物,发现一件事,引发出某个深刻的思考,就把这个事或物进行整理提炼,写出具有隐喻意义的文章。我去图书馆,发现管理员急不可耐地关掉了所有的门窗,我问要下雨了吗?他说抓鸟。这是我发现一只鸟在玻璃窗前乱撞,就是出不去。于是心有所动,想到人与动物到底该怎样相处的问题。如果要写一篇文章,可以怎么表达呢?我想到了罗克珊娜·鲁滨逊的一篇文章《一只野鸭》。作者写那天,他带着两条狗到牧场的游泳池去,发现了一只野鸭,他们想抓住那只野鸭,野鸭先是迂回躲避,不愿离去,后来不得已离开了。他发现了一枚野鸭蛋,于是,把那野鸭蛋拿回来煎着吃了。后来,他再回游泳池,希望看到什么呢?他感到了空落、失望。这样的空落和失望,启示人们思考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道理:人应该站在整个自然界的高地俯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总是那么坚守偏私、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观。




【例文欣赏】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羽毛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吭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它,编造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没人告诉我。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啄瞎的——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

    马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了它无限辛酸的往事。

    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掉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透析]这个文章近似一个寓言,整篇文章都在写一匹老马的故事,形象生动,显得神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作者借马之口讲述几个与眼睛有关的凄美故事,也都指向一个核心,逐渐引导读者向隐喻之本体的方向思考。马也与人一样因一件事情而弄瞎自己的眼睛,借以表达的主旨是不认识人的品质高低就与瞎子有什么区别?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宁愿付出最为昂贵的代价。


【实践体验】

    1.也不知什么时候起,凡过节必表彰,要表彰就要举办隆重的表彰大会,能参加大会者在众人中已属寥寥无几,而能够上台领奖风光无限的人更是寥若星辰。于是乎,慢慢醒过来的人不再热衷“过节”,渐渐明白那不是为老百姓而设的玩意。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提炼出一个具有哲理意味的主题,运用隐喻手法写一篇文章。

    2.甲市接待乙市某副市长,找了乙市在甲市工作两位知名人士作陪。席间,某副长为示亲近,对两位“老乡”说:“你们应该知道我的名字,我在那里做了五年副市长。”不料两位作陪者竟老老实实地说:“不好意思,还真不知道!”读完这个材料,你有何感想?能够提升一个怎样的生活道理?请用隐喻法写一篇文章。




 

感谢关注“博雅书馆”

(ID:jy67880878nb)

扫一扫二维码↓


本篇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