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标的】 学习从显性和隐性两个角度审察作文题目真实要义的方法,写作符合题目要求的作文。 【引话题】 某次考试,试卷要求考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1. 驴不胜怒,蹄之。 2.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一叶姓同学的试卷答案是: 1. 驴子比赛不能取胜,非常愤怒,埋怨爹妈给他生了一双不争气的蹄子。 2. 以前知道我的人我就不发请柬了,知道后来的人还是可以追求我的。 3.我不能早一些任用我的儿子,到如今才急着想有一个儿子,这真是我的过错呀。 这虽是三个由于错误理解而造成翻译笑话的例子,但它也告诉我们:写作中由于对题目不能理解或者理解失误,就会造成无效写作或者偏离题意写作结果。因此,写作特别是应用、应试写作中,仔细审察题意非常重要。 【探绝招】 1.审题究竟审什么?有哪些具体范围? 写作,除了自由写作以外,诸如公务写作、应试写作,都是有一定具体要求的,写作者务必要弄清楚命题人要求你写什么。这就是审题要做的事。公务写作,一般要求是比较明确的,此处暂不讨论,我们这里重点讨论应试写作的审题。应试写作的审题包括审察题目、要求、文体字数等方面。其中前三者都有或多或少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第四点是显性要求。(1)审题目,明确你的权利与义务,重在全面准确。 考试写作题大体上分三类,一类是命标题写作,即直接要应试者以某某为题目写文章,如2010年湖南高考作文题:请以“早”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紫的议论文或记叙文。如2012年江苏卷要求以“忧与爱”为题写文章。一类是话题作文,即给定一个话题要求应试者写作,如2011年天津卷:以“我生活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类是材料作文,近年有人又称之为新材料作文,近几年似乎成为高考命题的唯一形式,如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便是新材料作文。 不论是那类命题,审题总的要求都是明确题目要你做什么,在什么范围类写作怎样的文章,也就是明确你的权利与义务,以便在你的权力与义务范围内展现你的才情。 但是针对不同的命题类型,审题的具体要求还是有所不同的。 对于命标题作文,要理解清楚这个题目(词语)的内涵与外延,以明确你可以写什么。如“早”这个词语,可以从时间角度、行为角度、逻辑角度等去思考何为“早”、为何“早”、怎么“早”、“早”会怎么样、怎么看待“早”等,这些都是可以立意作文的范围内的事。 对于话题作文,要着重理解话题的内涵与外延,如“我生活的世界”这个话题,强调三个要素:我、生活、世界。但“我”可以是现实的真我,也可以是理想中的“我”,还可以是包括“我”在内的“大我”,也可以是是哲理意义上的“我”;“生活”,可以是生存意义上的“生活”,可以是精神存在意义上的“生活”,也可以是理解状态的“生活”;“世界”可以指物质意义上的“世界”,也可以指精神意义上的“世界”。在这些范围内构思成文,都是合宜的。 对材料作文,审题的重点是对材料的准确理解。同一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是,理解多元而有界,在多种理解中也有与材料核心的远与近的问题,所以,审材料作文题,重点是在力求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学会比较与选择,追求准确、深刻而新颖的理解,为写好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条主要是显性要求,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抄袭等等,但也有隐性要求,如材料中自身蕴含的感情倾向、举例中的思考导向、要求中的暗示词语等。如2015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例举了三位“当代风采人物”,显然是要就正面榜样做文章;提示中问“你认为谁更具风采”,已经限定只能根据你的标准“优中选优”,顺向性思维的格局是不能突破的;要“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作文中必须体现的观点性特点必须明确。有了这些保证,才能顺利作文。如果,不加仔细审题,而去谈论三个人中一定要选一个,太残酷了;去谈论世上独具风采的人多了去了,而不应仅仅只是这样三个人等等问题,就属于离题了。(3)审文体,多备几套应对的功夫,重在写啥像啥。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审清题目明显的或隐性的文体要求,显性的如2015年湖南卷、福建卷,都明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也就是说你要么写成记叙文,要么写成议论文,不能写成其它文体的文章。隐性的如2015年浙江卷,要求考生“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什么叫“阐明观点”?最合适的表达文体就是议论文。二是许多题目都有一条要求“自选文体”或“自定文体”,那就意味着,考生自己必须选定一种文体来写作,一旦选定,就如同浙江卷要求的必须“明确文体”,写啥文体就像啥文体,不能写成四不像。(4)审字数,要有经营文字的意识,重在语言锤炼。 这一条很简单,但务必注意。中考作文一般限定600字以上,高考限定800字以上。“以上”多少为宜?一般以试卷所留给的书写空白处为上限,不应超出这也答题纸的范围。有些题目会限定“600字左右”“800字左右”,则一般以“左”或“右”50个字为宜。也就是说,550-650字,或750-850字为宜。
(1)全面理解法 所谓“全面理解”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要完整地理解题目的所有文字表述,特别是对材料尤其要完整理解,不能断章取义;二是考虑整体语境,即某个核心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如“范儿”,就必须在题目所有文字语境中去理解;三是理解材料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如2015年新课标卷I,就要考虑举报者与被举报者的关系,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之间的关系,考生与举报者、被举报者、法律之间的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都将影响考生的观点态度和语言使用。 (2)虚实转化法 有的作文题目用具体事例组成材料,那么,审题时就需要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一般认识、普遍道理,这就是由实到虚;有的题目,给定的是几句名言,是一般道理,理解时,就需要找到合适的具体事例,能够诠释这些名言或者其中的某个名言,这就是由虚到实。有时这样的虚实转化需要转两个来回,才能把题目理解的更清楚,那么就反复几次。如2015年重庆卷,就需要用化实为虚法来审题,2015年上海卷就需要用化虚为实法来审题。
作文题目往往具有多义性,材料具有多层性,而写作文又有字数、时间限制,所以,只能万里长江我只取一瓢饮。那么审题时就要抓题目的关键点、多义点,准确选择思考对象,突出写作重点。如2015年山东卷题目,就要在审清这是一则带有寓言味道的题目后,找到这个材料的多个思考点,选定一个加以突破。如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看问题,还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是从实用的角度看问题,还是从研究的角度看问题,选定了所占的不同角度,就会有不同的思考点,如分清与混合、求知的代价、对小孩子的求知应予以鼓励,吃瓜豆与识瓜豆等。 一个作文题目,往往具有显隐多个层次。按照显性层次去理解也不会错,但是,如果可能,则尽可能地从隐性层次多一些思考,找到新的突破点。如2015年湖南卷作文题,从大树、飞禽走兽、寓言结果、材料整体等角度都可以发现材料所能给人的启示,如要靠自己、不要灰心、条件会变、学会转化等,考生多愿意从单一的角度考虑,这样写比较简单,若要出奇,则不妨从整体的角度思考,就可发现材料内蕴着这样的思想:学会借力以实现目的、如要获得先要舍与、转换一个角度会得一份惊奇等。 有些作文题目代有较强的哲理意味,即使是一些看起来浅显的小故事,其中也往往蕴含的哲理内蕴,审题时可用哲理思辨法,把这些哲理搞清楚。如2015年福建卷作文题,三句名言,其间包含了许多哲理关系,如人与路、走与路、走错与走出、一人与众人、积累与结果等等关系,把这些关系思考清楚了,选定一组关系就可以作文了。当然这个题目,还需要思考“路”的多重含义,我们选取哪个意义呢?
从写作的角度讲,审题不是目的是手段,落实到写作上就是清目标、立旨意、选材料、定文体、树风格。 (1)根据审题分析,明确自己的写作任务。 把握题目内涵,弄清命题人想要考生写什么,才能有针对性的写作,提高写作有效性。如2015年安徽高考写作题,就是要考查考生的思辨性思维水平、关注科学现象、表现科学素养。 (2)根据审题结果,明确自己的立意主旨。 命题一般都对写作的方向有所暗示或限定,审题清楚了,就表现在立意的准确程度上。如2015年江苏高考写作题,就暗示写作立意要在智慧与经验、能力、境界、自然等关系方面去思考。 (3)根据审题结果,确定自己的材料选择。 审题结果表现在材料选择上,如2015年浙江高考写作题,弄懂了题意,在选材上,就很明确地会关注文章与人品方面,而不会直接选择山水自然与人品的关系等。 (4)根据审题结果,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 近年来的考题,明显地带有思辨性,有些题目明确告诉要写成记叙文或者议论文,就规定了主要表达方式,有的会问“你有什么感悟”之类的问题,也暗示考生要在想清这个问题后,选取合适的表达方式回答这个问题。 (5)根据审题结果,选定自己的文章风格。 有些题目很典雅,它暗示写作时要有点典雅风格,如2015年浙江高考题;有的则注重现实生活性,写作时可以追求通俗性,如2015年重庆高考题。 【赏例文】 雪,是北国的“范儿” 天津一考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雪,最是北国的“范儿”。 因此,有很多人只要一说起北方,就会想起雪。 雪,在人们眼中除了颜色圣洁外,也给人们留下了冰冷的印象。而对我来说,雪却是我内心深处的那一抵温柔,是北方的温柔。 我的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因家境使然,父母青年时就去了北方打工,因此我和弟弟都出生在北方。一晃,我就在北方生活了十二年;而在这十二年中,雪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 每年冬日的第一场雪,都像一个很有“范儿”的明星,不会随随便便地出现在人们眼前,而总是在深夜里悄悄地降临,给人们带来惊喜。清晨,当人们从睡梦中醒来时,入眼的便是一个洁白的世界。银装素裹的世界让我和弟弟特别兴奋,我们一边睡眼蒙陇地趴在窗户上看着炊烟从每户人家的屋顶缓缓升起,一边用热乎乎的小手指贴着窗户画窗花,让窗花在指缝间变成绕指柔。尤记得,我们姐弟俩跑出门外,跟其他孩子们一起,抓起晶莹的雪放在鼻前嗅一嗅,那清冽的寒香,那沁人心脾的味道,至今还记忆犹新。在童话般的世界里,小伙伴们在雪的世界中吃雪时那满脸的幸福和天真,随着笑颜争先绽放。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个身影,不会忘记那位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给我们家送来贫困生助学金的北方人,那位有着白雪般晶莹剔透的心灵的恩师。她在我们面前总是笑着,哪怕有学生调皮惹事,她脸上的笑容也没有消失过。那是一种浅浅的却又能融化冰雪的笑。那笑容直至今日依然拨动着我的心弦。 雪,陪伴我度过了十二个寒冬,铸就了我心里的一段柔情,留在了我童年的记忆里。雪,作为北国的“范儿”,在我的记忆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上初中那年,我回到了南方,总以为雪会像在北方一样,像一个很有“范儿”的明星,到了冬天就会如期而至。于是,在冬夜里总有一个美丽的梦伴着我:在白雪皑皑的世界里,我身穿红裙,在雪中肆意曼舞;漫天的大雪飘扬在我的红裙上,飘落在我的发梢上,飘落在我的指尖上,数不清的雪花与我共舞,我们在天地间尽情地舞动,跳出一支又一支华丽欢愉的舞曲,献给大地,献给有如雪一般心灵的人们。 梦醒时分,心中的激情久久不能退去。那雪,那人,那北国。这一切,总令我魂牵梦绕。 雪,在北国,用一个季节的时间来展示它的“范儿”,它象征着北方人的品质;雪,在南方,是冬天的奢侈品,是南方人难以追逐到的美梦。如今,我与雪南北相隔,但时常望向那“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北国。那里有承载我全部柔情蜜意的雪,有我一直惦念、感恩的人。 雪,是北国的“范儿”。
【做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文章。 毕淑敏说,读书使人优美。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须展颜。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了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人类去揭示,于是我们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俾睨天下。 读了这些话,你有什感想?倾请自选一个立意、自拟一个题目、自选一种文体,表达你的见解或感想,不少于800字。 —刊登于 《第一时间·作文与素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