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肩难产要麻醉医生、新生儿科医生干嘛?

 阅读是我的快乐 2016-11-23


来源:无痛分娩中国行


肩难产:预见-预防-预警-应急,预见性医疗/团队医疗的完美体现!


定义


肩难产诊断是当胎头娩出后,用常规方法不能娩出胎儿双肩的主观诊断。


基于产科处理的定义: 


胎头娩出后前肩嵌顿于耻骨联合上方,常规牵引胎头不能娩出前肩,需要借助其他产科辅助手法帮助娩出胎肩


基于胎头与胎肩娩出时间的定义为:


胎头与胎肩娩出时间间隔超过60秒,但不常使用基于时间间隔的定义


由于诊断标准的不确定,临床所报道的肩难产发生率有很大差异,大约在0.2%?3%。


预见


肩难产通常是难以预料、难以防范的一个产科急症。由于胎肩不能够自然娩出,可能导致各种母胎损伤并发症。


臂丛神经损伤是最严重的新生儿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16%。幸运的是绝大多数患儿神经功能可恢复正常,只有约10%的患儿出现永久性的神经功能障碍。但并非所有臂丛神经损伤都和肩难产有关,临床统计数据显示,约1/3的臂丛神经损伤与肩难产无关,有4%的臂丛神经损伤见于剖宫产后【1,2】。与肩难产有关的损伤还有锁骨骨折、肱骨损伤等。胎儿肩-头比例或者肩-胸比例增加与肩难产密切相关,也成为胎儿机械性损伤的一个重要机理。


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胎头娩出后,胎肩嵌顿在母亲耻骨联合上方,导致脐带受压,脐带血流中断,出现胎儿宫内窘迫、窒息、胎粪吸入,更严重的可出现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脑瘫甚至死亡。一项对6238例阴道分娩合并新生儿窒息的研究结果表明【3】,无论母亲是否有糖尿病,新生儿窒息在肩难产中更为常见。


产妇的并发症则以阴道撕裂伤、产后大出血及子宫破裂为主。


预防


常见讨论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


产前因素:


新生儿体重:最为相关。其发病率随胎儿体重增加而增加【4】。新生儿体重在4000-4500克的肩难产发生率为3-10%;大于4500克的,发生率为8-24%【5】;但50%的肩难产发生在<4000克的新生儿。


糖尿病:患有糖尿病孕产妇肩难产的风险特别高,因为胎儿出生体重大,胎儿胸部和头部的比例比未患糖尿病孕产妇的胎儿高。未患糖尿病孕产妇预计胎儿体重 > 5000克、患有糖尿病孕产妇预计胎儿体重 > 4500克者肩难产发病率高;怀疑高出生体重、产程异常和器械助产阴道分娩三者组合的肩难产风险可达21%。


既往有肩难产史:此次妊娠肩难产发生率为1%至25%,而一般产科人群的发生率<1% 。


其他:还包括肥胖、过期妊娠、男婴、高龄、孕期体重增加过多等因素。


产时因素:


器械助产阴道分娩


产程异常/产程停滞


鉴于上述情况,Uptodate和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的结论归纳如下【4,6】:


1、怀疑巨大儿的孕妇,并不是择期引产或者剖宫产的指征。下述三种情况是择期剖宫产指征(2C级证据水平):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胎儿预计体重大于4500克;非糖尿病孕妇,胎儿预计体重大于5000克。


需要坐骨棘平面以上产钳助产阴道分娩和胎儿预计体重大于4000克。


有肩难产病史,尤其有严重新生儿产伤史的孕妇。


2、在妊娠39周预计胎儿体重为巨大儿(预计体重>4000克)的孕妇选择性引产是合理的,继续观察也是合理的。因为妊娠39周引产所致的肩难产及并发症高于妊娠37周或38周引产的产妇,但在妊娠37周或38周引产的新生儿并发症则高于前者,如高胆红素血症和呼吸系统问题。


产科


约50%的肩难产病例并无明确的危险因素,产前预测肩难产价值很低(小于10%),包括骨盆测量结果和胎儿体重在内的,两两危险因素结合的预测价值也不例外。对这些孕产妇的胎儿预计体重、孕周、孕妇血糖耐受能力及上次新生儿损伤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后,应向孕产妇本人及家属说明择期引产或剖宫产的利弊,并告知肩难产预测、预防的不确定性。


麻醉


提供最佳无痛分娩的同时,使用目前提倡的大容量超低/低浓度混合阿片以加强镇痛、减少运动阻滞的第二产程椎管内分娩镇痛。完全松驰的骨盆将有利于胎肩的娩出,如遇到肩难产,更容易将娩出的胎头再推回到子宫内。


对于具有巨大胎儿的孕妇,应实施超前分娩镇痛,随时准备即刻剖宫产。


预警/应急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产房多学科团队医疗与安全体系是有效处理肩难产的最根本保证。


肩难产团队合作处理原则:


发生肩难产后不要慌乱。首先启动即刻剖宫产模式,呼叫产科医生、助产士、麻醉医生和儿科医生到场。


产科


按程序采取不同的手法娩出胎肩:


Leg→Pressure→Arm


1)屈大腿法:


Legs, McRoberts maneuver


屈曲产妇双腿贴近腹部是处理肩难产的首选方法。在松解嵌顿的胎肩或者减少母婴并发症时,没有循证医学的数据表明哪种手法更为优越。但是建议首先实施McRoberts maneuver手法似乎更合理。


2)耻骨上加压法:


Suprapubic pressure


在产妇耻骨联合上方触及胎儿前肩,向后下加压,结合屈大腿法可以成功解除大多数的肩难产。


3)牵后臂娩后肩法:


Delivery of posterior arm


手沿骶骨伸入阴道,进手困难则行会阴切开。胎背在产妇左侧用左手,胎背在产妇右侧用右手。沿胎儿后上肢到肘部。如果肘关节呈屈曲状态,可抓住前臂或胎手,经胸前娩出后臂;如果肘关节处于伸直状态,在肘窝处用力使肘关节屈曲,然后抓住前臂或胎手娩出后臂,屈曲肘关节是防止肱骨骨折的关键。此方法是处理肩难产的最有效的方法【7】。


4)胎头复位法:


Zavanelli


如果牵后臂娩后肩法失败,下一步如何处理没有共识,其他手法的成功率都不高。可选择胎头复位法(Zavanelli法),将胎头复位于产道或宫腔内然后行即刻剖宫产。方法选择应根据胎儿情况、家属要求、医生经验和医院条件而定。此时,胎儿多有严重并发症。


5)美国很少采用断胎儿锁骨的方法,也不用产妇耻骨联合切开术。


麻醉


高危产妇超前镇痛,随时启动即刻剖宫产模式【8】


紧急反应,加入抢救团队。必要时3%氯普鲁卡因20 mL硬膜外推注后/过程中,快速转运产妇到手术室,启动即刻剖宫产。


新生儿科


听到紧急呼叫,奔赴产房随时做好心肺复苏的抢救准备【6】


参考文献


1  Gilbert WM, Nesbitt TS, et al. Associated factors in 1611 cases of brachial plexus injury. ObstetGynecol 1999; 93:536-40.


2  Rodis JF, Shoulder dystocia: Risk factors and planning delivery of at risk pregnancies https://www./contents/shoulder-dystocia-risk-factors-and-planning-delivery-of-at-risk-pregnancies


3  Nesbitt TS, Gilbert m, Herrchen B. Shoulder Dystocia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with macrosomic infants born in California. Am J ObstetGynecol 1998; 179:476-80.


4  ACOG Practice Bulletin. Clinical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Obstetrician-Gynecologists Number 40, November 2002. ObstetGynecol 2002; 100:1045-50.


5  Al-Najashi S, Al-Suleiman A, et al. Shoulder dystocia-a clinical study of 56 cases. Aut N Z J ObstetGynaecol 1988; 28:107.


6  RodisJF,Shoulderdystocia:Risk factors and planning delivery of at risk pregnancies http://www./contents/shoulder-dystocia-risk-factors-and-planning-delivery-of-at-risk- pregnancies


7  Hoffman MK, Bailit JL, Branch DW, Burkman RT, Van Veldhusien P, Lu L, Kominiarek MA, Hibbard JU, Landy HJ, Haberman S, Wilkins I. A comparison of obstetric maneuvers for the acute management of shoulder dystocia.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11 Jun;117(6):1272.


8  Miller RD, Eriksson LI, Fleisher LA, Wiener-Kronish JP, Cohen NH, Young WL. Miller's anesthesia.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14 Oct 20.



中文引用:李成付,胡灵群,蔡贞玉,郑勤田  肩难产团队合作 [J] NPLD-GHI. 2016 Nov 19; 3(11):19


英文引用:Lee C, Hu LQ, Cai ZY, Zheng QT. Team-based practice for shoulder dystocia. J NPLD-GHI. 2016 Nov 19; 3(11):19


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