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目: 古代学子寒窗苦读十几年,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掌管一方。这需要各方知识,为什么科举考试只考写文章?不像现在这样,数理化都考呢? 古代科举不光考作文啊题主,科举从隋唐开始就已经有各科题目了,包括数理化。科举考题,首先必不可少的,是“名词解释”,即所谓的“墨义”。这种题目要好几十道,主要是为了避免学生考前突击或偏科。其次是“填空题”,即所谓的“帖经”。 古代科举还有个很重要的项目,就是策问。这个考的范围就很广了,不光是要发表对诗书的看法,还有关于政策、管理、人民、教育、农业、水利、工程等一系列的专长考题。我们印象中,科举选出来的都是摇头晃脑的榆木疙瘩,但实际上呢?无论是唐代的王维、王勃,宋代的苏轼、苏辙、文天祥,还是明代的杨慎、张居正、王阳明,清代的纪昀,无一不是科举选拔出来的。当然有的人就知道个李白,而李白刚好又不参加常规的科举(实际上他参加过唐玄宗组织的一次制试),让考试不好的人认为自己和李白一样怀才不遇。科举筛下去的不一定不好,但科举选上来的一定不会太差,当然黑幕除外。 唐代还有诗赋考试,这个比较特别。这些还都只是明经和进士科的试题,唐宋有其他科目,除了进士、明经,还有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法就是司法考试,为了选举国家的司法骨干。明算就是我们现在的数学考试,考试范围是试《九章律》《周髀》《缀术》等。不要小瞧中国古代数学,单是《九章》,就有许多参考书,如杨辉写的《详解九章算法》十二卷(1261年)等,杨辉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吧! 在古代的省部设置中,各部门也有自己的考核和录取方法,不是说你一专业的小白,就能领导一群专业人士。如工部(工程部)要考园林设计和营造法式: 户部要考会计学。而太医院则要考医。现在的电视剧让大家误以为太医是可有可无的存在,然而太医并不容易考,考核非常严厉。就连小小的吏目,也都是从六品官,还是京官,并不比县太爷差多少。 这都是各有专长的考试方法,事实上并不是说,当太医我就光会医就行了,也有其他科目的考核。 说回科举,武举之中,除了各项科目以外,也要像现在的体育生一样,有文化课的基本要求,要默写武经章句。不仅考察个人实力,还要考察智慧。(《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 印象中的科举只写文章,应该说的是明清时候的八股文。事实上八股文不是考试内容,它只是写文章的一种文体,类似于老师告诉我们“写文章分三个部分,开头、中间和结尾”,八股文是分成了八个部分而已。明清科举要考三样,还是经义、表判,依然有策论。这种选拔不可能说你死读书就能过的,如清代最后一届科举试题中,策论考题有“学堂教育”“与欧美外交”“日本、埃及变法得失”“农业新技术利弊”“美国排华十年,如果是你的话,如何援引国际法驳斥之,保护我国侨民”。 这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人能写出来的么?显然不是。你要读书,你要看时政,你要懂法律,你要回算术和理财。 尽管八股文约束了考生的行文方式,但事实上科举考试根本没现代人想象中那样迂阔,也不是看完四书五经就能考上的!更不能把科举考生写的东西等同于我们语文考试中的作文,以为文采好就完了,不考察其他的。选贤任能是关系到国家社稷的大事,绝不会那么儿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