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选读 欺师灭祖曾子始

 风过竹笑 2016-11-27

曾子这个人,孔子对他是有评价的——“参也鲁”,也就是说曾参是个小笨笨。

论语选读 欺师灭祖曾子始

但《论语》是曾子和他的学生整理的,于是乎,曾子也成了圣人。后世祭祀曾子,往往在他的神像两侧放一副对子,曰:“一贯心传,三省自治”。

所谓“三省自治”,就是《论语·学而篇》中的那一段: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选读 欺师灭祖曾子始

这是曾子每天自省的工夫,有神秀大师“时时勤拂拭”的味道,这个要赞叹。

所谓“一贯心传”,是《论语·里仁篇》中的那一段: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段话常被后世拿来作为曾子得了孔子心传的证据,你看啊,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别人都不懂,只有曾子知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但是问题来了,孔子说的是“一以贯之”,曾子却说“忠恕而已”,忠、恕明明是两个,这不成了“二以贯之”了吗?当然,曾子后学的数学真不知谁教的,反正他们没追究一、二的差别,快快乐乐地“二”了两千多年。

读过佛经的人应该知道,如果佛祖要说开示什么法门,一般都先放个光,打个雷,搞个地震什么的,然后一定会有一个大菩萨或大弟子出来启问:“佛祖啊,有什么特殊的因缘才会有这些异象?”然后佛祖就高兴地说:“善哉快问!”并且滔滔不绝地开讲他的大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就相当于佛祖放光打雷搞地震,显然是希望哪个弟子也追问一句,但曾子却回了一个字——“哦”(曾子曰:“唯。”)。孔子这回是茶壶里煮饺子——满肚子的话倒不出来。孔子天生好面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以气鼓鼓地出去了(子出)。孰料,孔子一出门,曾子就在他的门人面前宣布:“咱老师的道,不过是忠和恕罢了。”一个“而已”,分明是不屑。

论语选读 欺师灭祖曾子始

或许有人所,尽管曾子天生愚钝(参也鲁),求学过程中也不谦虚,但他“日三省吾身”,说不定到了最后,也能开悟成个圣人呢。那么,我们就看看曾子最终的境界吧——语出《论语·泰伯篇》:

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倒是至理名言,一个人的临终遗言,的确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境界。曾子临终前,在门人面前炫耀他身体周全,终于免于刑戮。又在孟敬子面前吹嘘所谓“君子所贵乎道者三”,而他所谓的君子之道居然是“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不知孔子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最后,还忘不了补充一句:“笾豆之事,则有司存。”笾豆之事就是祭祀礼仪,曾子认为,这种事,让专门负责祭祀的人干就行了,“君子”就别掺和了。呵呵,了不起啊。殊不知,曾子这么了不起,已经在欺师灭祖了。

为什么说曾子欺师灭祖呢?笾豆之事是周公制礼定下来的,本来是贵族(大人、君子)的特权啊。童年孔子就特别醉心于“笾豆之事”,后来功成名就以后忍让不忘温习。如《史记·孔子世家》所载: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论语选读 欺师灭祖曾子始

孔子小时候,常常做有关祭祀礼仪的游戏,长大也随时随地操练。周游列国时,带着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习礼,被宋国一个不友好的大官桓魋驱赶,还把大树拔了。弟子们担心安危,求孔子赶快离开。孔子却慢悠悠地说:“老天爷将天德赐予我,桓魋能奈我何?”孔子尽管从容,但孔子的弟子中想必有很多时时后怕,其中应该少不了曾子。所以时过境迁,曾子对“笾豆之事”由恨转厌,以致于临终前还忘不了贬损一下。

曾子看不起“笾豆之事”,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孔子之孙子思拜曾子为师,孟子又私淑子思。于是乎,儒家对“笾豆之事”越来越不屑,而是整天在“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上抖机灵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事载刘向《列女传·母仪》,其中第一迁是这样的: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处子也。”乃去。

其实,少年孟子玩的,又何尝不是“笾豆之事”?但经过曾子后学持续不懈的宣传,祖师爷制定并时常温习的“笾豆之事”,竟然被无情地遗弃了,还被贴上了不好的标签。君子们不再亲习礼仪,而是让“有司”去操作,甚至将这些事视为鄙事,实在是荒唐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