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其实是一部演讲稿,成于1955年。此等大师所述之观点,可谓让人叹为观止。这里发文几篇,略述一二,不求甚解,
按钱穆先生所述,中国传统政治概可认为从秦代开始,而秦代时日太短,也即秦只是汉代的开始。 中国从秦之后即开始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在这一个政府里便有一个被称之为皇帝的政治领袖。而在秦之前的中国封建时代,曾经有很多的贵族,也即他们有他们世袭的特权。但从秦之后,世袭者只有皇帝。政府里绝没有除了皇帝之外的第二个职位可以承袭。这应该是政治制度上的一个绝大的进步。 在封建时代,因为世袭,政府和家庭有很大的关系。而从秦之后,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的人,而不再是一个一个的家庭。也因此,在秦之后,皇室和政府便遇到了一个大的问题,即皇室算不算是政府?而这个皇权和相权的关系也是中国政治史上一直要处理的绝大问题。 钱穆先生举例来说,汉代的皇帝和宰相各有各的组织。 皇帝有“六尚”,即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五尚都只管理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尚书是管理文书的,本来官职不大,后来才被弄得愈来愈大。 而宰相则有十三曹,也就是十三个部门, 因此,汉代的一切实际事权,按照法理,都在相府而不在皇室。宰相才是政府的真正领袖。 2. 中央政府的组织 汉代的中央政府组织,即所谓的三公九卿。 三公指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使大夫管监察。而所谓的宰相本意是在封建时代,贵族家庭里最重要之事为祭祀,而祭祀时最重要之事是宰杀牲牛,因此贵族天子管家的人都称之为宰。而到了秦汉时期,因为化家为国,贵族倒下,皇家的家宰即成为国家的政治领袖。也因此秦汉时期的宰相不仅要管国家政务,他还是要管及皇帝的家务。于是在御史大夫之下设了一个御史中丞,这个人住在皇宫里。皇室的一切事都归此人来掌管。 至于九卿,名称太过繁杂,暂且略过,只要知道他们的官位都是二千石。但他们是中二千石,即中央政府里的二千石,以别于地方行政首长之二千石。 九卿在当时还都属于皇帝的私臣,因此也都隶属于宰相,而所管亦全是国家之公事。其中还有两个主管财政经济的卿,即大司农和少府。大司农管的是政府经济,而少府管的是皇室经济。皇室是不能用大司农的钱的。当时全国的田赋收入是大宗,归大司农管。工商业的税收,如盐,矿归少府管。所以可见,皇室和政府在法理上还是被鲜明划分了的。 但因为少府掌管皇室经费,但又同时属于宰相,所以皇室经济其实也是由宰相来支配的。 3. 汉代地方政府 汉代的地方政府共分两级:即郡和县。汉代大体上有一百多个郡,一个郡管辖十到二十个县。中国历史上讲到地方行政,一向推崇汉朝。汉代的郡长官称之为太守,也是二千石。他调到中央就可以做九卿,再进一级就是三公。而九卿放出就可做郡的太守。所以汉代的官级分的少,升转极其灵活。 4. 汉代选举制度 官员的选举制度在秦汉之前是封建世袭。而到了汉,封建制度已被推翻,选举制度便开始了新的演变。大约到了汉武帝时期基本趋于定型。 汉代时中央有了太学。其中的学生在考试毕业时分为两科。甲科出身为郎,乙科出身为吏。郎官是属于光禄勋下面的皇宫里的待卫。而凡是做二千石官的,他们的子侄依例都要送进皇宫当待卫。在皇帝面前服务几年之后,遇政府需要人才,便会被挑选分发。由此可见,虽然再没有贵族世袭,但仕途其实仍为官僚集团所垄断。 至于考乙科的吏,则会回到本乡地方政府充当吏职。汉代规定,地方长官必须由中央指派。但郡县吏属,则必须由本地人充当。而辟用的权利则在长官手中。 关于选举到中央的太学的制度则被称之为乡举里选。选举一种为不定期选举,这种被选中的人多被称之为贤良。而到了政府之后,政府会提出几个政治上的重大问题来向他们请教,这叫做策问。策即是一种竹片,问是写于其上,所以叫策问。而一道道的策问,请教贤良们发表意见,这就被称之了对策了。 另一种选举为定期的选举,即每年每郡都要选出一两个孝子廉吏举上朝庭,这叫举孝廉。汉代有一百多个郡,则每年至少要有两百多孝廉被选举出来。而这些人不会如前面所述贤良那样有较好较快的出身。而是要去做一个太学生,然后再去做一个郎或者是吏。 由此,自汉武帝之后,汉代形成了一年一举的郡国孝廉,这样十几年下来就要有两千个人入郎署。而很快地,二三十年后,皇宫里的郎官就全都变成了郡国孝廉。而到了东汉,渐渐地,因为郎署充斥,所以不定期选举便被搁下,仕途只剩下孝廉察举一途。而这一制度也由分区察举变成了每二十万户得察举一孝廉。而孝廉要去中央太学求学,毕业后再被派到地方服务。然后再经长官察举到中央,再经过考试才能正式入仕。也因此,汉代的政府由此发展下去,我们就可以将其称之为读书人的政府,或是士人政府了。 按钱穆先生所说,汉代的选举制度实在不算是一种坏的制度。但运行久了这种制度却出了问题。如果一个人做到了太守,他便有权察举。而如果他连做了几郡的太守,各地方经他察举的,便都是他的门生故吏。他们若在政治上得意,对他们原来的举主必然会去报恩。也即必然也会察举当年举主的后人。如此一来,汉代选举虽是分郡选举,但发展到最后,名额却永远落在几个家庭里面,这便造成了后来所谓的世族门弟。他们虽然不是封建贵族,但却是书生贵族。而在那个没有发明纸张的时代,家中如果有藏书便会是莫大的财富,也因此这些人也就变成了书籍贵族。中国之后魏晋以下门第社会的起因也都要归因于汉代的这个选举制度了。 5. 汉代经济制度 汉代的经济制度可被称之轻徭薄赋。汉代的税额规定只有十五税一,而且实际上都是三十税一。并且在汉文帝时有长达十一年的全部免收田租。但汉代的税制还是有一个毛病。汉代因为废除了封建时代的井田制,因此土地所有权归农民私有。而经济困乏时,土地就可以买卖,于是便形成了兼并。而一旦成了佃农,田主对其会收取高达十分之五的租金。而地主却只向政府缴纳三十分之一的田租。也即在汉代,政府只负责按田收税,而不去理会田地谁属。而土地在民间私有,自由买卖。这便会有兼并,会使贫者无立稚之地。以后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政策,一面羡慕封建制度下井田制的土地平均占有,一面又主张耕者有其田,即承认土地为私产。在如此两种观念的冲突之下,包括王莽也曾欲把一切田亩尽归国有,再重行分配,恢复封建之井田制,结果引生一次大的变乱。王莽失败了,中国土地租税问题之后也始终未得到一个合适的解决。 以上5点,兵制略去不谈。按钱穆先生所说,汉代是有制度的。而且中国历史并不是一味的专制与黑暗。如果说中国自秦之下两千年的政治都是一样,都只是专制两字可以括尽,其实很是不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