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检验案例:一例尿常规的故事

 广州平淡 2016-11-29

尿常规检测是临检工作中最普通的一个项目了,但是面对众多的尿标本中,如何才能敏锐地抓住对临床有诊断意义的信息,我们检验人的慧眼在这里起了怎样的作用呢?我们看看下面的一个案例分析:


案例经过


一天下午,一位挂门诊泌尿外的男性患者送来一份尿标本.,检验目的是尿常规,自己顺手看了看诊断,是尿道炎。编号,上机,涂片镜检。上图说话,这是尿沉渣报告:



报告显示红白细胞非常多,还有粘液丝。看到这样的报告似乎就是一个符合临床诊断的结果,但是白细胞是不是太多了一点呢。于是,取混匀尿进行常规镜检,上图说话




镜下看到满视野的白细胞,其中不乏有成团的脓团和上皮,此时自己的心里已经有些底了。


于是,我到窗口叫来患者,向他了解一些情况,问他哪里不舒服,拉尿时,会不会痛,尿道口有没有脓之类的。他否认有脓,其他的症状有。也许是是这样向他了解情况的方式过于唐突,他有些模糊其词,感觉他似乎表达不清。于是,自己便取少量的尿液进行离心,取沉渣涂片,进行两种染色,一种是美兰,另一种是革氏染色。



这是美兰染色的结果,镜下背景干净,没有杂菌,镜下找到呈卵圆形、肾形或豆形,两个凹面相,大小一致,成对排列于脓细胞(多核白细胞)的胞浆内或其外围。看到这里,自己心里已经有答案了。

 


这是革氏染色的结果,同样找到同样的东西,两种染色的背景是同样的。看来,造成白细胞增多的东西就是这是它了。这也就不难解释报告中的有那么多的白细胞与粘液丝了。打电话和临床医生沟通,进一步了解病史。最终,该患者说出实情,承认有冶游史。加做尿道分泌物进行涂片染色,下图



案例分析


淋菌性尿道炎:早期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很快出现尿道口红肿,有稀薄黏液流出。人是淋球菌的唯一天然宿主。淋球菌主要侵犯黏膜,尤其对单层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细胞的黏膜有特殊亲和力。淋球菌侵入男性前尿道、女性尿道及宫颈等处,通过菌毛、外膜蛋白Ⅱ及IGA分解酶迅速与尿道上皮细胞结合进行繁殖,并沿泌尿生殖道上行,并逐渐由黏膜细胞间隙进入黏膜下层引起炎症反应。


淋球菌内毒素及外膜脂多糖与补体结合后产生化学毒素,能诱导中性粒细胞聚集和吞噬,引起局部急性炎症,出现充血、水肿、化脓和疼痛;如治疗不及时淋球菌可进入尿道腺体和隐窝,成为慢性病灶。


该男性患者故意隐瞒病史,造成临床医师不能正确地进行针对性检查,有可能会漏诊。但是我们检验人通过尿沉渣报告中的蛛丝马迹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及时地给临床医师传达准确的信息。


总   结


尿液常规镜规则要牢记,潜血阳性,蛋白阳性,白细胞阳性,亚硝酸盐阳性都必须要镜检的。虽然现在的仪器很先进,让我们的检验工作变得相对轻松了许多,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样而放弃镜检,因为机器代替不了我们检验人的眼睛。对于有问题的标本我们应当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去判断,去证实。这样也许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临床医师及时准确诊断病情。


本文作者:符策鎏,海南省保亭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