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琮权利的游戏,看似相同却不同,你能看懂吗?

 汉森 2016-11-30

玉琮,大家都不陌生在玉礼器的历史中有着重要的角色,良渚古玉是出土于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的以『玉琮王』为代表的古玉器。在它们端庄精美的外表下,蕴藏着中华礼制的深层涵义,甚至可以说,良渚是中国玉礼制的重要源头。先民的信仰是什么?让他们敬畏的神又是什么模样?请随我们一起来细细端详这些玉琮,一起破解中国礼制文化的源代码。

我们发现玉琮与权力之间有着神秘的联系,出现有玉琮的墓,其主人身份一定特殊。玩转和田玉带大家认识四种玉琮,看似相同,纹饰却大同,让我们一起解密。

反山“玉琮王”

图为反山遗址中出土的琮,重见天日之前,它在墓主人的左肩上方蛰伏了4000多年。它重约6500克,不仅体重惊人,而且纹饰繁缛华丽,相貌非常抢眼,所以得名“玉琮王”。

玉琮权利的游戏,看似相同却不同,你能看懂吗?

余杭反山第12号墓地出土的被誉为“琮王”的大琮 良渚玉琮呈内圆外方而中带圆孔的方柱体,以造型奇特、寓意深奥而著称,是良渚玉器中体积最大、制作最为精致的一个种类。

琮体常等距分为节,每节四角雕刻有或繁或简的由兽和神人组成的神人面像。琮可能是与图腾崇拜有关的某种物体的转化物,是寓宗教、祭祀于一体贯通天地的法器。又因拥有琮的墓主均属显贵,故玉琮也就成为死者生前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玉琮权利的游戏,看似相同却不同,你能看懂吗?

良渚文化消亡后,玉琮不仅为殷商所继承,而且琮上雕刻的神徽也成为商周青铜礼器装饰的母题——庄严、神秘的饕餮纹。从考古文化角度看,良渚玉琮上的神徽图案与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之间目前还缺少演变的直接证据,故尚不能说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良渚“琮王”上的神徽图案 在所有的良渚玉琮上几乎都雕刻有这种神人兽面纹,只是繁简不一而已,专家多认为它是良渚人的“神徽”或族徽。其头戴羽冠、怀抱兽面,细部以细线回纹填充。这种“神徽”除未见于玉璧外,在其他的器种上几乎都有发现,但以玉琮和玉钺上的图案最为精致。这或可说明良渚社会已有相当统一的政体,因为宗教信仰的统一实际是人间社会统一的反映。

杨家端口玉琮

玉琮权利的游戏,看似相同却不同,你能看懂吗?

上个世纪60年代在太湖南岸湖州杨家埠一带非正式发掘出土的玉器。除这两件之外,还有一件玉圭曾借至故宫博物院展出有学者认为应是黄河中下游的史前玉器。

该玉琮器壁较薄,器表面纹的排列顺序不同于典型良渚玉琮按照

“神脸-兽面-神脸-兽面”的顺序装饰器表,一反常态地排列成:

“兽面-神脸-神脸-兽面”的顺序,不合良渚文化的常制,

这是良渚文化晚期的异变。除了面纹排列顺序有异良渚常态外,更注意其眼睑的细部也非典型良渚。

晋侯墓玉琮

玉琮权利的游戏,看似相同却不同,你能看懂吗?

山西曲沃、翼城一带的天马—曲村第八号晋侯墓墓主大腿根部出土一件玉琮,1994年简报中发表黑白图,并在简报的附注中认为可能用作生殖器套。

学者先后发表其一面的彩图,还附有该面的拓片,从拓片可知,在玉琮大眼眼睑上以阴线刻方转的卷涡纹,使他们认为:玉琮为良渚时期,纹饰因年代久远抚摸之故而渐消失,局部纹饰补琢可能是在商末至西周时期。

因考虑在眼睑、鼻梁、短横棱上所刻阴线线条僵硬,间距也较宽,而怀疑此玉琮可能是良渚遗民迁徙至黄河流域数代之后的子孙凭着记忆雕琢的玉琮。流传千年后,在西周时虽无人了解所刻神祖面纹的意义,但西周贵族仍相信墓葬中多用玉器,可以协助墓主的灵魂进入不朽的灵界,因此将这件玉琮当作丧葬玉使用。

庐山峁玉琮

玉琮权利的游戏,看似相同却不同,你能看懂吗?

1965,1967年在陕西延安庐山峁的山坡上先后出土一些玉器,它是青绿色玉, 局部有灰黑色块斑。四个边壁较平直, 转角的轮廓较硬朗而明显, 射口也较高, 由这些现象来看, 这应是龙山时期陕甘一带的玉琮。但是在它的器表, 以四个转角为中心, 向两边各形成长方形的装饰框带,每一个大装饰框带里, 又分上下两个较窄的框带, 全器上共有四个大框带,也就是八个窄框带。

最值得重视的是, 每个窄框带上, 用细细的凸弦纹琢出特殊的大眼面纹。大眼的轮廓呈内方外尖且外端略弯垂状, 中央的圆圈小而不太圆,是用砣具慢慢琢出而不是用管钻钻成的。两个大眼之间两凸弦纹琢出折角,应是象征鼻梁,下方还有以凸弦纹勾勒出的长方形,或是表现嘴巴吧!

全器共有八个窄装饰框,也就共有八个面纹,且两两成组,形成四组。但有趣的是,每一组(上下两个面纹) 的方向,正与其左右相邻的它组相反。换一句话说, 如果我们将这件玉琮用手拿着转一圈, 看到它上面雕的面纹是交替地上下颠倒出现。

庐山峁琮是结合了良渚、中原龙山、齐家、山东龙山等不同的地域性文化的综合作品。它的玉质、造型属中原龙山或齐家文化, 花纹结构像良渚文化, 但又不完全一样。

看似相同的玉琮,你从中看出不同了吗?

历经一、二十年的岁月,通过多次的检视,综合最新的考古成果再深入研究,对于一些承载了文化变迁时期复杂因素的玉器,还是无法得到完全肯定的答案。目前,学者的认知是:

一、杨家埠一号琮可能是良渚文化面临衰亡时期,也可说是良渚末期的作品。

二、基于出土地点的确定,杨家埠二号琮可能是钱山漾文化初期的玉器。

三、晋侯墓玉琮整体造形比例尚称合乎典型良渚玉琮,但大眼之间的“倒V形饰带”比杨家埠一号琮还要退化,完全没有浮雕的薄片,直接在器表刻画出“倒V形”。此外,细部纹饰出现“阴刻方转回纹”与“弧凹横棱”,二者既不属良渚风格,也非商周玉雕风格。那么它究竟是良渚文化衰亡后,钱山漾?广富林?山东龙山?肖家屋脊?那个文化对良渚玉琮的仿作?或改制呢?确实有待日后新的考古资料才能继续探索。

四、庐山峁玉琮应非华西先民的作品,经比较分析后,较可能是山东龙山文化的遗物。

公元前二千年前后,华夏大地既有生态的遽变,又有频繁的征战、迁徙;对玉琮的研究应多解读历史资料并到博物馆参观实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