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了!英文名

 圆角望 2016-12-02

曲奇(广州)·居游记

以前在外企工作时相熟的同事,后来有不少人因为各种原因去美国安了家。事隔多年再相见,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改了名字。用一个完全不同的名字称呼一个认识了很多年的人,那种感觉,确实相当不习惯。

当然,从法律的角度而言,他们并没有真正改名字——在国内的外企工作时,彼此都习惯以英文名相称;而现在大家都纷纷抛弃了英文名,只以本名行走江湖。

做出这个改变的原因,是因为需要英文名的理由都不复存在了。十几年前,有英文名是一件颇为时髦的事,而外企的白领们给自己起个英文名则更是有种“入乡随俗”的意味。而在美国生活却恰恰相反:对一个身在异国他乡的人来说,守住自己的文化认同才更为重要。

再有,年轻的时候我们曾认为,有个英文名更便于跟这个世界交流。外企的写字间无异于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聚集着来自各国的村民,操着流利抑或生硬的英语。倘若你说你叫Harry,大家只需要一秒钟就记住了。如果非要告诉老外们你的名字叫“诸葛曦寰”,对方立刻就懵了。下次见面的时候他们会很友好地向你点头或招手,但真的很难熟络起来,因为他们永远也记不住你叫什么。

话说在这一点上,日本人比中国人更坚持。他们的名字比中国人更难记,但我从来没见过给自己起英文名的日本人。日本人认为,如果你记不住我的名字,那是你的问题,你应该想办法解决,不该由我起个英文名来迁就你。其实不光日本人是这样,什么印度人、菲律宾人、德国人、瑞士人等等都是这么想的。事实上,热衷于给自己起英文名的,都是中国大陆、香港或者台湾人——我们好像总是把跟国际接轨有关的事看得特别重。

有趣的是,在美国生活,如果你用一个在正式身份文件上不存在的英文名行走江湖,其实是一件挺让人困惑的事。例如大家都热烈祝贺Peter赢得了某某大赛的第一名,颁奖的时候看到获奖名单上完全没有Peter的名字,第一名是Xiaoming Zhang。于是观众们都傻了,根本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只有我们自己特别明白,因为二十年前,同一个Peter让我们周末打电话到他家找他,他再三叮嘱我们要记得说找张小明——“如果你说找Peter,我爸爸会告诉你打错了,我们家没有这个人。”

经过了这一切之后,大家除了纷纷抛弃自己的英文名之外,还特意在为下一代取名的时候充分考虑英文名和中文名的兼容性。那些在美国出生的孩子,first name(名)通常是英文名,然后把中文名的拼音当做middle name(中间的名字)。还是以那个倒霉的“诸葛曦寰”为例,他护照上用的全名叫做“Harry XihuanZhuge”。这样的起名方式,还真是挺全面的,有种在中美两国穿行时进退两易、游刃自如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