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谁

 精神病人啊 2016-12-02

北京时间昨晚19时,2016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几乎没有人能猜到,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最终颁给了美国唱作人、民谣歌手、诗人鲍勃·迪伦。评委会的颁奖词是,“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

这次没按常理出牌

尽管诺贝尔文学奖不像其他文学奖那样公布提名名单,但英国立博等****公司近年开出的热门人选屡屡夺魁,使人们习惯从排在****榜前列的作家中搜寻获奖者,而鲍勃·迪伦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名字。

此前,肯尼亚作家恩古齐·瓦·提安哥是最被看好的人选——因为最近10年,非洲未曾出现诺奖作家;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则是最受中国媒体和读者期待的人选——阿多尼斯的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上世纪末被介绍到中国后拥有大量读者,阿多尼斯本人也曾多次到访中国;同样在10年内未获奖的美国也让菲利普·罗斯在热门榜占据一席之地。但最终,瑞典学院选择了75岁的美国歌手鲍勃·迪伦——这可能是最近10年知名度最高、拥有最多拥趸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金斯堡最早将迪伦与诺奖联系

1980年代,鲍勃·迪伦的《答案在空中飘扬》(《Blowin’in the wind》)通过英语有声读物被介绍到中国,这首迪伦25岁之后就基本不再唱的成名作,以诗化的语言成为很多中国人的英语启蒙。

首先将诺贝尔与鲍勃·迪伦联系起来的是美国著名诗人、“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艾伦·金斯堡。同为诗人的他对鲍勃·迪伦非常欣赏,还曾一同去拜祭那个时代的另一位文学先锋人物——凯鲁亚克。金斯堡为迪伦写了一封推荐信,提名鲍勃·迪伦角逐诺贝尔文学奖,他说:“虽然迪伦作为一个音乐家而闻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学上非凡的成就,那么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事实上,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

《编年史》受中国读者追捧

在中国,迪伦最早是以文字而非音乐的方式出现的,在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和莫里斯·迪克斯坦的《伊甸园之门》中,鲍勃·迪伦都是1960年代美国社会不可缺少的符号。当他认真地质问“要多久时间,某些人才能获得自由”时,他指的是种族不平等; 当他唱道“炮弹要在空中呼啸而过多少次,他们才会被禁止”时,他指的是反对越战。他音乐的巨大力量不在于是否有深刻的社会分析,而是抓到那个时代空气中颤动的集体思绪,说出许多年轻人的困惑。

河南大学出版社今年推出的《编年史》 是鲍勃·迪伦历时3年在打字机上敲出的最新回忆录,在这部书中,鲍勃·迪伦记录了他人生历程中的许多重大时刻——灵感迸发、志得意满之时以及意志消沉的灰暗时期。据悉,该书上架后,深受中国读者欢迎,1万册很快销售一空。

得奖引来各种反应

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由于太出人意料,引来各路争议。《收获》 杂志副编审叶开在朋友圈表示:“说什么好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恶搞了一把文学。吓得我瓜子都掉了。我也喜欢鲍勃·迪伦的歌,但赶时髦不是这个玩法。”

乐评人、文化评论者孙孟晋却认为:“他的获奖一点都不出乎我的意料。他的歌词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很复杂。他对节奏和长句的把握很超群,抑扬顿挫的表现方式十分特别,他的唱和说是混在一起的,有独特的时代感。这是一位对人性复杂性的表述非常到位的音乐家,他对时代精神的把握非常准确,且有寓言感在其中。”对于很多人对这个结果吃惊的态度,他的看法是:“说实话,中国受众对文学的理解有偏差。迪伦的歌词比很多西方诗人写得好,他的那本《编年史》是传记文学的典范。”

文学评论人谢有顺说,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我同意诗人于坚的说法”:奖给了灵魂,没有奖给修辞和观念。将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世界厌倦了,它只是要生活,要爱,要唱歌,要忧伤。于是鲍勃·迪伦来了,这是向垮掉的一代,向1960年代,向浪漫主义,向波西米亚,向嬉皮士,向口语一一致敬。世界醒了。

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晓明教授谈到,鲍勃·迪伦获奖的确爆了一个大冷门,这个结果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反映了在当今文化一体化、主流化、格式化的困境下,文学对异质性经验的追求。重提波西米亚风格,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对自己青年时代的缅怀,评委们也以此完成了一次行为艺术。”


蔡咏婵|2016-10-18 17:46:14.0000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