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开始,铁幕落下。苏联人民从废墟中站起来,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大踏步前进。
1949年,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1955年,苏联第一枚氢弹试爆成功。
。。。
西方国家感觉威胁越来越大,开始坐立不安。要想获得铁幕之后的情报,美国人只能依靠侦察机强行突入苏联境内。但随着苏联国土防空力量的日益壮大,入侵的侦察机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1960年国际劳动节,美国空军最先进的U2侦察机在苏联境内被萨姆-2导弹击落,这马上掀起了一场外交风波,让美国政府大丢脸面。
没有办法,美国人只能把眼光投向更高的空域——在苏联防空力量打不到的地方展开侦察行动!
1962年2月20日,美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水星载人宇宙飞船,“友谊7号”承载着宇航员约翰·格伦,在100公里高的轨道上环绕地球飞行了三圈,历时四个多小时。
美国空军顿时眼前一亮:100公里的高度,再强大的导弹也打不下来了吧?这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完美侦察机:更高、更快、毫无阻拦地刺破铁幕,效率远远高于当时无人的间谍卫星计划。
于是乎,美国的宇宙飞船刚刚成熟,马上被赋予了军事使命。美国空军找上国家航空航天局——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NASA,研究一种能够在太空中飞行的载人间谍空间站,名为 “载人轨道实验室(Manned Orbiting Laboratory)”,简称MOL。
美国空军看中了绘图板上水星飞船的下一代——双子星飞船,提出把它改装成MOL间谍空间站,目的是让宇航员长时间停留在太空中,执行在轨侦察任务。
双子星飞船的体积非常小,只能勉强装下两名宇航员,连站起来伸个懒腰的空间都没有。宇航员咬咬牙,在太空坚持个三五天没问题,如果时间再长那非得出人命不可。
为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NASA在双子星B型飞船的后方一口气加上了五个舱段:容纳侦察设备控制面板的主控舱、提供宇航员日常居住空间的生活舱、容纳新型号侦察仪器设备的实验舱段(可把居住舱取消改为实验舱段),再加上后面的设备舱和动力舱,MOL间谍空间站就大功告成了。
按照计划,MOL间谍空间站由大力神III型火箭发射至150英里高度的轨道。在这里,宇航员们再也不会像U-2飞行员那样提心吊胆,担心被萨姆-2导弹击落。他们可以轻松自如地在空间站内生活起居,用上帝视角俯瞰两百公里之下的地面,再打开侦察设备随意拍摄苏联领土内的军事目标。拍摄下来的胶卷,放置在小型胶卷回收舱里面,飞越美国领空的时候向下投掷,由地面人员回收。
由于MOL空间站提供足够完善的生活设施,飞行员可以持续执行任务,时间长达30天,相比水星飞船的4个多小时在轨飞行时间,这完全是天壤之别!
按照计划,间谍空间站寿命耗尽后,宇航员可以搭乘双子星B型飞船撤离,而空间站主体则带着机密侦察设备落入大气层中烧毁。
为了这个特殊的间谍卫星计划,军方专门挑选了三批精英飞行员,全部是现役军人、而不是平民身份。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批候选者之中,就有日后成为NASA的第八任局长的理查德·特鲁利。
1966年11月3日,MOL间谍空间站进行了首次测试飞行。这次飞行代号为855号任务,定性是技术测试任务。在这次任务中,MOL空间站的模型通过大力神III型火箭从卡纳维尔角的40号发射台发射,预定停留75天。其中,双子星B型飞船在飞船到达亚轨道时释放,测试飞船的返回能力。此外,MOL模型要在轨道上测试连接双子星B型飞船的舱门、试验新型高度保持系统以及新型氢燃料电池。在所有项目测试完毕后,这个漂浮在太空的间谍空间站在次年1月7日坠入大气层烧毁。
按照计划,美国空军打算为MOL太空站配备高清晰度照相机,代号变为KH-10。这个KH就是大名鼎鼎的“锁眼(Key Hole)”系列间谍卫星的缩写,这代表美国军方执意把MOL太空站作为高性能间谍卫星发展。
不过,到六十年代末期,美国的无人间谍卫星进展更快,光电数字成像和实时图像传输技术开始趋于成熟。这意味着,卫星拍摄下的照片,可以直接转化成数字讯号、传输回地面,不需要繁琐危险的胶卷回收舱,使用更为灵活。这样一来,MOL载人间谍空间站马上显露出成本过高的缺点,迅速成为过时的产物。
最终,美国空军在1969年终止了MOL计划,而NASA没有放弃,把它改装成军事色彩没有那么浓重的通用的空间站计划,也就是日后的“天空实验室”。因为保密原因,MOL间谍空间站计划直到二十一世纪才让世人得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