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殡葬同行们有没有看过五月上映的电影《百鸟朝凤》,那一曲唢呐是否吹出了你心中的使命感? 在电影中,吹唢呐这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更多用于民间传统葬礼上的哀乐吹奏。有个白事儿请唢呐匠是要行礼的,“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了一地”。人们对于唢呐匠的尊重一部分源于民间技艺,另一部分源于流传百年的传统丧葬文化。 更有意思的是,举办丧事时唢呐吹奏的规格是根据逝者一生的功德来制定的——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者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最高级别的“百鸟朝凤”,意取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那一刻的唢呐匠不仅仅是葬礼上一个吹哀乐的乐手,而是对逝者的一生做出总结的殡葬人。 然而,不管是在电影中还是在现实中,如此独特的丧葬文化却面临传承问题,造成这种窘境的不知是时代的发展还是传统的流逝。 电影中有个情节记忆深刻:唢呐匠们在演奏,而人们更爱看西洋乐队和露着大腿的主唱,小流氓来砸场,唢呐被踩坏在脚下,这就是“礼崩乐坏”,表面是“乐坏”,实则是“礼崩”。就如同这几年突然兴起的“葬礼脱衣舞”。 传统丧葬礼仪之所以能够传承日久,是因为它包含着慎终追远的人文道德价值,如果礼都崩了,还谈何价值呢?也愿我们的殡葬人能怀着一颗“匠心”对待每一场告别。 来源:墓政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