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建立个人知识体系?先了解这些概念(下)——个人知识管理05

 stwym 2016-12-03

想建立个人知识体系?先了解这些概念(下)——个人知识管理05

这是《个人知识管理》系列第【05】篇文章。

全文约2500字,不过其中有600字是金庸小说,建议阅读时长10分钟。

这是介绍知识管理基本概念的下篇,介绍的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学科知识”这两种分类模式。

一、隐形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分类

这是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命名的分类。

【隐性知识】

没有被文字、图像、语言等符号系统方式表达出来的知识,简单说,就是“可悟不可言”。它是个人脑海中独特的知识沉淀,与个人经验紧密联系。

关于隐性知识传播,常见的场景是民间技艺的传承。

想建立个人知识体系?先了解这些概念(下)——个人知识管理05

红遍全球的纪录片《寿司之神》中,为了学习寿司制作技艺。寿司店的学徒都要花长达数十年的时间跟随灵魂人物二郎一起,从基础的洗锅刷碗做起,直到能独立服务客人。

这种寿司制作的技艺,没有一本教科书能够讲明白,一切都来源于匠人般的长期模仿、练习和领悟。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的酒桌文化。我不会喝酒,遇到饭局就头疼。网上有各种挡酒、敬酒各种诀窍,可是喝过酒的人都知道,这些诀窍用处不大。

最好的学习办法,就是去参加几次酒席,体会酒桌的氛围,观察那些擅长此道的人,是如何通过“”饮酒“”这个动作,来活跃气氛、联络感情、洽谈合作的。

【显性知识】

已经被语言、图像等符号,系统表达出来的知识,如书籍、音视频教材。是我们日常接触的最多的知识类型。

了解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分,在中国教育背景有特别的意义。

中国的K12和高等教育,几乎全部是传授那些确定的显性知识。教育体系从来没有告诉学生,在人群、社会中存在的隐性知识,也极为重要,因为那是跟贴近生活实际、与时俱进的知识类型。

同样,作为一个成年人。学习的时候,首先要看看周边的人是否有隐性知识值得自己观察和学习,而不是迷信书本和课程。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隐形知识与显性知识是会相互转化的,对于个体来说,会呈现下面四种转换模式。

显性——显性:个人接受外界散乱的显性知识,整理成适合自身、结构清晰的显性知识。

我们通过阅读、培训、人际叫我学会了很多散乱的知识,首先要做的是进行归类和整理,形成清晰的大结构。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认知心理学发现,人类大脑中,知识最可能的组合方式,是纵向金字塔式的结构与横向的发散性结构。没有结构的知识,很难在大脑中得到充分利用。

显性——隐性内化,个人学习显性知识,结合自己的体验,形成隐性知识。

这一步是学习的关键。我们接受到的外界显性知识,都需要个人进行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与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联系,融会贯通,心领神会,形成属于个人的隐性知识。

隐形——显性:外显化,个人将自身的隐性知识传达出来。

隐形知识并不稀有,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工作、生活,都有独特的经验,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打造个人品牌的重要方式。

譬如在职场中,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善于总结经验并分享给同事的人,会逐渐赢得更多人的认可。

因为即便是拥有冠绝天下的隐性知识,也仅仅是你自己知道,外人没有义务去主动了解。唯有自己主动分享,才能展现自己的能力。

每个行业都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能够率先将其显性化的人,往往会获得较高的行业地位。

隐性——隐性:通过个人之间的交流、观察,直接领悟到隐形知识。

如大型企业一般都有导师制,实际也是让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在短时间内从导师身上学到隐性知识。


【来自武侠小说的启示】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倚天屠龙记》,有一段张无忌学习太极剑的故事,是对两种知识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非常贴切的艺术化描写。

······张三丰当下站起身来,左手持剑,右手捏个剑法,双手成环,缓缓抬起,这起手式一 展,跟着三环套月、大魁星、燕子抄水、左拦扫、右拦扫……一招招的演将下来,使到五十 三式“指南针”,双手同时画圆,复成第五十四式“持剑归原”。

张无忌不记招式,只是细看他剑招中“神在剑先、绵绵不绝”之意。张三丰一路剑法使完,竟无一人喝彩,各人竟皆自诧异:“这等慢吞吞、软绵绵的剑法,如何能用来对敌过招?”转念又想:“料来张真人有 意放慢了招数,好让他瞧得明白。”

只听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看清楚了没有?”张无忌道:“看清楚了。”张三丰道: “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罢。”张无忌低头默想。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了?”张无忌道: “已忘记了一大半。”

周颠失声叫道:“糟糕!越来越忘记得多了。张真人,你这路剑法是很深奥,看一遍怎能记得?请你再使一遍给我们教主瞧瞧罢。”张三丰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剑出招,演将起来。

众人只看了数招,心下大奇,原来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没一招相同。周颠叫道:“糟糕,糟糕!这可更加叫人胡涂啦。”张三丰画剑成圈,问道:“孩儿, 怎样啦?”张无忌道:“还有三招没忘记。”张三丰点点头,放剑归座。

张无忌在殿上缓缓 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又缓缓踱了半个圈子,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我可全忘了,忘得乾乾净净的了。”

(后面的剧情就是他跟赵敏的手下大干了一场。)

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显性知识只是“剑招”,而隐性知识是“剑意”。

你从不同渠道学到的知识,会隐隐发现背后似有相同的道理,那预示着背后有相似的隐性知识。

当自己领悟“剑意”后,也就不会在拘束于“剑招”了。

二、学科知识分类

伴随着文明的发展,各个学科形成了自己的分类体系。若是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那必然需要在了解学科分类体系后,再选择一个方向专攻。

对于非正式的成人学习来说(注:即不进行脱产学习),可以通过所研究领域的专业网站了解学科的分类。

比如,我常逛的MBA智库,里面就有中文网站上比较全的经济管理类知识。

另一种了解学科分类的方式就是:看教科书。即便是最平庸的教科书,也会通过目录告诉你这一学科的主要知识条目。

想建立个人知识体系?先了解这些概念(下)——个人知识管理05

三、总结

接连3篇文章,分享了信息知识能力、3W1H分类、隐形知识与显性知识、学科知识等概念,略显枯燥,却是我在学习过程中,认为非常有必要了解的底层概念。

不必去记住它们,因为它们只是显性知识的符号,而是要理解后,形成自己的隐性知识。

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读完这些概念后,你的心智模式是否有启发,你的隐形知识是否有增长。

譬如:

  • 开始反思自己每天接受的内容,有多少是信息、有多少是知识。

  • 以培养能力为标准,自己过去的学习是否有价值?

  • 是不是忽略了隐形知识的学习,只通过读书、培训来学习,却忘了去观察朋友、同事日常所展现的优点?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