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东岩(1) [宋]蓝奎 飞瀑悬帘动清响(2),依岩结屋称幽居(3)。 懒思身外无穷事(4),愿读人间未见书(5)。 【注释】 (1)读书东岩:在东岩读书。东岩:即大东岩,在梅县东面一座小山上,是蓝奎读书自修之处。 (2)飞瀑:从天而降的瀑布。悬帘:形容瀑布如悬挂的帘子。清响:指瀑布落入水中时发出清越的声响。 (3)依岩:靠着岩石。结屋:搭建草屋。幽居:幽静的居所。 (4)身外无穷事:指社会上的无数事情和自己无关。 (5)人间未见书:形容罕见的书,一般人没有见到过。 【简析】 蓝奎,字秉文、灿斗。宋元祐三年(1088),蓝奎赴京会试,中进士,成为梅州第一个进士,官文林郎郡博士。尝奉诏校文福州,文章气节,朝野钦崇。晚年家居讲学,学者称之“蓝夫子”。广东省梅州蕉岭县蓝坊乡中村人,死后,乡人为纪念他,以其姓为乡名(可见蓝坊乡是后起的名字,原名似无记载)。《镇平县志》载:“蓝坊是奎而得名”。黄钊《石窟一征》也载:“奎所居蓝坊,乡以姓著”。清代廪生江李才,蓝坊乡人,写有《咏蓝奎》诗赞道:“山水犹留姓氏香,为开风气在文章。梅州首纪科名录,岂独蕉阳十二乡。” 蓝奎自幼好读书,喜书法。因家贫,无藏书,向友人借阅,次日即归还,书中所记,能背诵无误。年轻时,曾在梅县东山大东岩读书。岩洞左侧有一天然石鼓,以石击之,咚咚作响,而洞形恰似倒扣之釜,奎乃题写“石釜灵响”四个大字于岩壁上。后人将其刻于大东岩洞门正顶,至今犹存。但据《石窟一征》载:“宋元祐三年有蓝奎登进士科,今蓝坊保庆寺,即奎当年读书授徒处。”如此,蓝奎读书授徒可能有两处,一是东岩,一是保庆寺。 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他读书环境,飞瀑悬帘突出了自然景色的壮观,依岩结屋既点出了读书屋的位置,也交代了读书屋的简陋和幽静。 这首诗之所以有名,主要在于他后面两句诗:“懒思身外无穷事,愿读人间未见书。”不过这两句诗,从内容到观念,都不像年轻时写的,而应该是他退居回来教授学生时写的。“懒思身外无穷事”是不问世事的意思,颇有点像“两耳不闻窗外事”,但他毕竟和“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子不同。尤其是“无穷事”是很可掂量一番的,此句分明是经历过宦海风波者的口吻。他显然知道世上“无穷事”,也经历过“无穷事”,但是他不愿去想了,或许正是这世上“无穷事”使他遭遇挫折,经历坎坷。明代文人李以贞《东岩石鼓》题诗云:“顽石都堪作警人,唤回尘梦一场春。风波道路豺狼恶,合向名山老此身。”或许可以用来解说“懒思身外无穷事“的原委。 “愿读人间未见书”紧接上句,既然懒得去想于己无关的无穷事,那么就去读书吧。“愿”表示这是他的愿望。和传言中苏轼写的对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按清末民初的杨守敬有“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阅尽人间书”的诗句)有所不同。这种宏大志愿,足以激荡胸怀。“人间未见书”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自己尚未读过的书(相当于有些诗里写的“平生未见书”),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世上少见(少有)的书。主旨在于要求自己读得多,涉及面广,和搜奇猎异不同。明代陈继儒在《读书十六观》序中说:“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那是十分有益而倍感亲切的。 “人间未见书”绝对充满诱惑,“昔人嗜古书,上梯层崖,下缒穷渊,凡碑版锜釜之文,皆为搜而传之”(陈继儒《读书十六观》),可见来之不易。“人间未见书”是稀世珍本,是绝版孤本,显然具有超乎寻常的价值。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遭家人冷眼后,连夜打开几十个书箱,终于找到一本姜太公的兵书《阴符》。这对苏秦来说,自然弥足珍贵,于是他伏而诵之,日夜揣摩,并诞生了“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的典故。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他后来果然以此说动了君王。汉代张良得到的书,也有着传奇色彩,据《史记·留侯世家》说是《太公兵法》,想来也和苏秦得到的是同一本书。不过,张良得到这本书的过程比苏秦翻箱倒柜还要复杂。此后,张良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这本人间未见书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但是多数人还是强调多读书,今以宋人而言,就有陈元晋《题西斋》:“唔咿一室物蘧庐,要读人间未见书。”冯开元《和榴皮题壁韵》:“虽无泰华寄来树,且读人间未见书。”黄庭坚《次韵元翁从王夔玉借书》:“常思天下无双祖,得读人间未见书。”吕愿中《访颜氏读书岩》:“子云识字终何用,且读人间未见书。”赵蕃《送章季亨》:“莫嗟了事真良苦,去读人间未见书。”赵琪《云塘述怀》(其一):“主人静坐心无物,读尽人间未见书。”看来“愿读人间未见书”的人还是不少。张鸣选注《宋诗选·前言》说:“宋人读书,不仅为了科举应试,也不仅为了治学,许多人更是当作人格提升的自觉追求。……读书成为生活中不可须臾离开之事,甚至成为时尚,在历史上这样的时代并不多。”张鸣教授在一次讲座还说到:“与讲究读法相比,我觉得可能追求扩展读书的范围更重要,读尽人间未见书,目标可能有点过高,但培养读各种书的兴趣还是可以办到的。” 这也就是这两句诗在历史上产生经久弥香的魅力所在。 (朱福生) 【作者简介】 蓝奎,字秉文、灿斗,宋代梅州蕉岭县蓝坊乡中村人。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蓝奎赴京会试,中进士,成为梅州第一个进士,官文林郎、郡博士。尝奉诏校文福州,文章气节,朝野钦崇。晚年家居讲学,学者称之“蓝夫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