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丨营造“快乐心理场”: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把握情绪?

 小蝈蝈蝈蝈 2016-12-03

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是生活在一个场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具有空间的属性,因此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在一种心理场中进行的。那么作为教师,如何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快乐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的理念是——让每个学生把握自己快乐的钥匙。本文拟就如何让学生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做个快乐人谈一点儿看法与感受。

一、照照快乐魔镜——学会积极暗示

案例

小绮是本学期新插班进来的,个子较高,微胖。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即使与人说话,也总是低着头,不敢看人。课堂上,我曾几次用眼光暗示她大胆些,作业本上也多次用评语鼓励她,可她依然不爱说话。


在温馨的心语小屋里,在我的鼓励下,小绮开始了叙述:转校时,爸妈就告诉她,这是一所全市最好的小学,教学质量最好,老师要求也很严格,学生中“小能人”很多。并反复地关照她,到了新学校一定要加倍努力学习,千万不能落后。


可是,刚到新学校,小绮对一切都不习惯。她觉得这里的同学都好优秀,自己没有特长,长得又不漂亮,所以觉得同学肯定不喜欢她。下课时更多的是呆在自己的座位上。她感到好孤单,好失落。她非常留恋原来的学校,想念原来的伙伴,怀念原来那种被人赞美的感觉。


原来是小绮在适应新环境时出现了焦虑情绪。她在原来学校上课发言积极,经常受到老师的肯定,得到同学们的赞赏,与现在形成了一定的反差,因此她失去了信心,并有深深的失落感,感到焦急又似乎无能为力。这种负面情绪现在已影响到她的学习状态和同伴交往了。


我觉得这时候任何空洞的鼓励和安慰都可能是苍白的。于是,我给她讲了个小故事: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不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的蝴蝶结,随即戴在了头上。店主赞美她戴上蝴蝶结后很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得挺起了胸,昂起了头。由于她急着回学校让老师和同学们看看,结果在出店门时与人撞了一下,蝴蝶结被撞掉了,但她不知道。珍妮来到学校,刚走进教室,正好碰到她的老师:“珍妮,你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她回家往镜子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


听了故事的小绮若有所悟。我让她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得意的事,并且真诚地夸奖她笑起来很美。我告诉她,有了自信,她脸上都会发光呢。看她喜滋滋地离开心语小屋,我信心满怀。


后来的日子里,正如我所期待的那样,小绮的笑脸多了,举手的次数多了,得到其他学科老师的表扬也多了,与同学的交往也更和谐了。


这就是积极暗示带来的效应。

心灵解码

心理暗示有负面和正面之分,负面的心理暗示会让人心情黯淡,郁闷自卑;正面的心理暗示能使人心情放松,感到浑身充满了向上的活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


在我们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平时就应该多给予学生积极的暗示。数学课上,老师一句“你的思维真独特,算式真简便”就有可能鼓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作文课上,老师一句“我觉得你特具有写作天赋,好好写,相信一定会有更精彩的作品”就可能引导学生步入写作的殿堂;在学校运动会上,一句“运动场上的你,仿佛充满了使不完的能量,你是我们学校的‘刘翔’哦”就能让学生的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


作为教师,其人际影响、榜样力量、与学生之间的信任程度以及感染力等对学生是一个客观实在的态度暗示。笔者认为,教师除了对孩子多一些语言和行动上的积极暗示外,平时自己首先要有阳光的心态,因为你就是引领孩子快乐的最大辐射源!

二、开启快乐魔盒——合理宣泄情绪

案例

接班时,我注意到一个叫骆骆的女孩,她外表坚强,甚至有点野蛮,可她居然很爱哭。有时候,你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她就“哇”的一声嚎啕大哭起来了,让我们都不知道如何安慰她。这样的哭号有点频繁,我也曾一度备感困扰。不过,你别以为她很懦弱,我曾看到她拿着书本把男生追赶得走投无路,曾看到她“武松打虎”般跟男生扭打在一起的情形,一些男生一提她的名字便“闻风丧胆”,暗地里叫她“母老虎”。


可就是这个连男生也避让三分的“野蛮女生”,也有温柔的时候。骆骆其实是个很有爱心的孩子,她曾在日记中这样写她的鹦鹉“虎皮”:“唉,这已经是我养的第6只了。我伤感地清洗笼子,心想:你再也用不上这笼子了。我把笼子放在阳台上,期望它能回来一次。第二天早上,我听见鹦鹉的叫声,它回来了……”情感之细腻,笔墨之老练,令人沉浸其中而为之动容。


突然间,我找到破译她情绪的密码了。我想,一个多愁善感、情绪善变的孩子,哭也可能是一个宣泄自己情绪的办法。那么,还有比哭更好的办法吗?我想到了参加培训时专家提到的“用心灵故事打开情绪宣泄渠道”的方法。这不正对她的特长吗?


心灵故事的撰写行动启动了。我颇感兴趣地打开骆骆的日记本:

我该怎么办?


最近一星期,我的眼睛负担有点重。看书、写作业是一方面,但有一个原因不能忽视——我经常一个人偷偷地哭。


以前去“心语小屋”咨询过老师,老师说这是正常的心理变化。过去我只在孤独或碰上伤心事时哭,可最近我借了本动物小说,里面讲了一只有眼泪的土鸡,还有一些悲凉伤心的小故事。我每次看到结局,都感到悲伤。虽然我知道哭不可能让故事继续下去,而且就算爸爸妈妈都在家,只要一个人呆在房子里太久了,一种悲伤的情绪就会涌上心头。


……

刹那间,我有种顿悟的感觉——她的眼泪并非无缘无故,而是水晶般透明的心灵被振动时发出的波音。我为解开了多日来心头的疑雾而窃喜!


这点,在骆骆后来写的心理故事中得到了回应:

我知道那本小说是催化剂,中间一些看似平常的片段却含着忧伤。可它们已经刀刻斧凿般印在我脑子里,加上额外的压力,我常常忍不住爆发。我知道宣泄是一种很好的排解方式,我会尽量找个没人的地方宣泄,比如被窝里。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的秘密……

我很庆幸,我是骆骆值得信任的人。只是我很希望她能够有更好、更多的排解情绪的方式,而不只是悄悄地躲在被窝里哭。


我在孩子们当中进行了心理绘本创作的尝试。骆骆画的是一个扎着两根麻花辫的小女孩,大大的脑袋趴在堆满了书本的课桌上,脑袋上方是一朵朵的“愁云”——比赛、比赛、比赛……


后来,在磕磕碰碰的成长中,骆骆渐渐蜕去了往日的孩子气,那个哭哭啼啼的小女生变得阳光了。

心灵解码

骆骆其实并没有什么心理问题,她是个颇具才华又极有个性的女孩,率性而又多愁善感,情感相当丰富。对于这样一个灵性女孩,正好发挥她的写作优势。她喜欢用这样的方式跟我沟通,叙述她的事儿,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晾出来,而我,只是顺水推舟而已。当我写下我的文字与她交流——表达我对她的同理、鼓励她的宣泄、引导她走出伤感的漩涡时,这个过程不正是对她心灵的一种滋养吗?


“心理日记”比较符合小学生爱表述、爱想象、爱倾吐的特点,无疑是一种“低碳”而有效的解决方法。让学生记录每天看到的、听到的、碰到的和感受到的东西,能清楚地投射出学生的心理活动以及心理状态。这比起口语表达,学生不会有被直接攻击的感觉,阻抗较小,有利于真实信息的收集


案例中,我也穿插用到了漫画日记的方式,因为绘画有助于个体认识自己潜意识中的内容。个案辅导下来后,我最真切的感受是:心理日记反映出了学生自己内心最真实的状态,生动地描述出孩子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它有着面对面辅导所没有的沟通优势。


当然,宣泄情绪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做做自己喜欢的运动,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跟好朋友聊聊天,看看喜欢的书等等。现在,我的班上每个学生多多少少都懂得一些合理宣泄情绪的方法,学生之间的小矛盾便越来越少了。

三、挥舞快乐魔棒——让情绪换个挡

案例

洋洋和小高两个“小冤家”又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吵了起来,两人各执一词,互相指责。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出面当“律师”或者当裁判,都不是最好的办法。


于是我对洋洋说:“洋洋平时可是个特别整洁的小男子汉,今天怎么变成小花猫啦?快去洗个脸,不然就不帅了哦!”顺便递给他一块新毛巾。他吐吐舌头,乖乖地向门口走去。


我又对小高说:“今天吵架辛苦了吧?看你满头大汗的,快坐下来喝口水,歇歇凉。”我给他一杯水,拍拍他的肩。他有点不好意思起来。


过了一会儿,洗脸的洗好回来了,喝茶的也喝完了。看看他俩的情绪都平静下来,我说:“现在请你俩看一场演出。”我让两名当时在场的学生模仿事情的全过程,他们把吵架双方当时的表情、动作、语言模仿得惟妙惟肖,引起了同学们的阵阵哄笑。再看洋洋和小高,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洋洋首先表态:“看到自己吵架的样子这么丑,我感到非常难过,以后肯定注意。”小高也“不甘落后”:“我还以为当时自己很威风呢,原来竟是这副模样。看到同学们的模仿,真想在地上挖个洞钻进去。”两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扑哧”一声笑了。


两个“争风”的小家伙就这样在大家善意的笑声中握手言和了。

心灵解码

在我们的班级管理中,难免会有一些“激情”事件发生。心理学认为,激情是指爆发式的、非常紧张的、短暂的状态;心境是指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学生处于激情状态时不是好的教育时机,要设法使学生的情绪由激情转化为心境,才能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此面对学生吵架这样的“激情”事件,“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才是上策。


上述案例中,我先让两个孩子洗把脸、喝口水,给了正处于激情状态的他们缓解情绪的时间。而接下来的“事件回放”好比一面镜子,既让犯错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重新审视了自己,也给其他学生提了个醒。这个演的过程,老师既了解了情况,又促成了学生的自我反省,功效可谓一举两得。


如此看来,情绪换挡比较符合“以人为本” 的理念。我们常规的育人理念是“对事不对人”,但我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要先“对人” (先处理人的情绪),再“论事”(探讨已发事情和接下去发展的正向状态),这样的做法可能更有助于“应激”事件的化解。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快乐在每个人的眼里是不一样的,开启快乐之门的钥匙也有很多把。我们作为教育一线工作者,不可能拿一把万能钥匙等待着,哪里有学生需要“救火”就出现在哪里。


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快乐的钥匙交给孩子自己!当学生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学生活动、学习的环境都将变成快乐的“心理场”。

栏目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应西芳 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学 3124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