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人南迁香港的五个时期

 369蓝田书院 2016-12-03


图为香港柴湾罗屋民俗馆,馆内陈设再现了清代客家人的生活场景。


  客家人进入香港垦殖考证主要有五个重要时期。第一个重要时期,据史料载是宋朝期间。第一个在香港开埠的,是侯氏家族。侯氏始祖侯五郎,北宋进士,金兵南侵时,侯家南迁至番禺,后来他的后代侯卓峰举家迁到新界。嗣后,又有邓氏、彭氏、廖氏、文氏陆续迁入。尤其是新界的文氏,是文天祥的后裔。南宋末文天祥在北京就义后,其家族为避元兵追杀,逃至新界的元朗,为最早开发香港九龙半岛的家族之一。


  侯、邓、彭、廖、文五家,进入香港垦殖,各居一方,被称为香港新界五大族。按其主要居住地,分别叫上水侯氏、锦田邓氏、粉岭彭氏、上水廖氏、新田文氏。五大族中邓、彭、文氏,祖籍都是江西,文氏属客家人。他们是最早入港的客家先民,800年前已经落地生根,但后来进入香港的客家人并不把他们当客家人看,而认为他们是土著。后人计算客籍人口,并不把这五大族人口计入。相反,后在香港岛占多数的广府人,并不把新界这五姓家族看作是广府人,仍然把他们当成客家人。


  客家人社群强大


  第二个重要时期,在18世纪初期至中期,从1700年至1750年间,客家人大批从粤东移民到香港,但也有少数在1800年以后才迁入的。他们的祖籍地一般是嘉应州的五华、兴宁、梅县,也有少部分来自福建和邻近香港的惠州一带。由于他们移民来港的时候数以万计,港岛上建立了400多座村庄,他们在人员和经济能力上可以跟本地居民相比,甚至还超过本地人,因此没有被同化,保留了客家人的优良传统。


  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以前,客家人多数在新界的乡村居住,过着简单朴素的农耕生活。随着香港都市化进程的加剧,广府人、潮州人、福佬人等也大批进入香港,形成在香港岛和九龙一带广府人占优势。


  第三个重要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大陆人口遭遇日本侵略者的大肆屠杀。与大陆生灵涂炭、百业凋零相比较,当时香港在英国人统治下,尚未沦陷,算是相对安定。于是,许多内陆客家人纷纷逃往香港谋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有一批人离开,但香港光复后,不少客家人的亲属也随迁居住在香港,香港客家人的人数为此大增。


  第四个重要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客家人大量涌入香港。主要是在40年代后半期和50年代初,当时大陆内战,国民党败退南逃,一些人便跑到香港。这里主要有三种人:一是国民政府中的党军政人员;二是怕没收财产的资本家;三是怕土地改革和清匪反霸运动的地主、富农。这其中就有不少客家人,是历来迁居香港的客家人中身家较为殷实、文化程度也较高的一批人。客家学的创建人罗香林,就是这一时期来到香港的。


  第五个重要时期,1950年以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后。有不少大陆的客家华侨、侨眷迁入香港定居,也有从世界各地回国读书的侨生,受到不公正待遇后,迫切要求回其所在国,因不能回去原所在国而滞留香港的。这些人多数是家族资产雄厚,或者知识层次较高者。应该说,这个时期到香港定居的客家人,许多人现今成为客家人的领袖人物,也成为后来香港回归前后的重要力量。


  港岛东柴湾有段古


  客家人进入香港垦殖的地方主要是九龙半岛,包括崇正新村、林村、水蕉新村、大榄村、吴家村、荃湾三栋屋、大督美村等许多客家古村落。从18世纪初开始,有一些客家人进入香港岛最东的谷地柴湾。据人口普查数据,1841年柴湾人口只有30人,到了1891年增至208人。客家人自宝安迁徙至香港的柴湾,建村定居,习惯以其姓氏来名其族屋群,如罗屋的主人即是姓罗的客家人,而他们是在乾隆年间兴建这间村屋。柴湾原有六村:罗屋、成屋、蓝屋、陆屋、西村和大坪村,都是客家村,但随市镇的发展,各村落便相继消失。罗屋民俗馆已成为柴湾一带仅存的古村屋。客家古村落的消失,成就了香港岛成为国际大都市。


  (来源:梅州日报 林文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