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林斯顿数学指南》:重读数学系“教科书”|周末读书

 巍峨群山OAK 2016-12-04

《普林斯顿数学指南》:重读数学系“教科书”|周末读书

撰文齐民友(数学家、前武汉大学校长)

我有幸接触到《普林斯顿数学指南》这部书并且开始翻译工作是2010年的事了。这四年的经历可以说是好比重进了一次数学系,不过与第一次进数学系比较,真正的差别不在于自己的数学准备比当年要高一些,所学的科目内容比当年更深了,而是我必须认真地逐字逐句读完这本“教科书”。

当我上一次进数学系时,所学的课程内容离当时(20世纪50年代)还很少有少于100年的时间间距,而这一次所学的内容则主要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时间间距一长就有一个好处:后人可以更好地整理、消化这些内容,对于许多问题也就可以了解得更真切。而如果在上次进数学系时,想要学习当时正在发展中的数学,如果没有比较足够的准备,不曾读过一些很艰深的专著和论文,就常会有不知所云如坠云雾中的感觉。

但是,这一次“再进数学系”的感觉就不太相同了。一方面,对于自己原来觉得已经懂了,甚至后来给学生们讲过多次的内容,现在发现并没有真懂。还是用前面用的“真切”二字比较恰当:当年学到的东西还是表面的、文字上的更多一些,而对于当时人们遇到的究竟是什么问题,其要害何在,某一位数学家的贡献何在,甚至为什么说某位数学家伟大,自己都是糊里糊涂,所以说是懂得并不“真切”,而这一次有了比较深刻的感觉。

另一方面,我必须要学习一些过去不曾读过的甚至没有听到过的课程,就本书的核心——第Ⅳ部分:数学的各个分支——而言,其中一些篇章我只能说是“认得其中的字”,对其内容不能置一词。但是对于多数篇章,感觉与读一本专著——哪怕是这个分支的名著——比较,就有一种鸟瞰的感觉了:它们没有按我们习惯的从最基本的定义与最基本的命题开始,而是从数学发展在某个时代遇见的某个问题开始(这本书有篇幅很大的关于历史和数学家传记的部分,对于理解各个分支的实质很有帮助),讲述当时的数学家是怎样对待这些问题的,他们的思想比前人有何创新,与后世比又有哪些局限。这些文章还讲这个分支为什么以那些工作为核心,与其他的工作有什么关系。

这些文章一般都以“谈话”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您感到作者是娓娓道来,吸引着听众,这可能是使得此书能吸引人而不令人感到枯燥的原因之一。不过,读者对于一本书有什么样的要求,对它的观感和应该采用的读法是不同的。如果只是为了扩大眼界,那是一种读法;如果是为了听懂同行的讲演讲的是什么东西,甚至自己也能提出相关的问题,那就是另一种读法了。更重要的是,如果读者认为某一个分支引起了他的兴趣,因而有了进一步了解它的愿望——这正是原书编者希望达到的目的——那就需要对于书中(或某一篇章中)提到的某个问题有进一步的知识。

原书编者多次提到《普林斯顿数学指南》这本书与一些大型数学网站的不同,但我认为,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问题,把《普林斯顿数学指南》与一些大型数学网站的相关条目结合起来读不失为有效的办法,特别是维基百科,在翻译过程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不仅使我能更准确地了解此书某一篇章,甚至是某一段落的含义,少犯太离谱的错误。相信对于读者也会是这样,所以译者有时在脚注中特别介绍了所用到的网站。不过在脚注中提到一些网站只占实际用到它们的频度的很小一部分。

《普林斯顿数学指南》还有一个可能读者没有想到的用处:近年来,关于数学的新进展,特别是一些新的应用,圈子内外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流言,而且常在大学生中传播,在多数情况下,《普林斯顿数学指南》会提供比较可靠的说明。

最重要的是要强调一下,学数学是要下力气的,而要想真正学到一点东西,认真地读一些教科书、专著,特别是名著是不可少的。《普林斯顿数学指南》(或者书的原名“Companion”,直译就是“伴侣”)只能给您指一条路,陪您走上一段,它不可能让您毫不费力就懂一门数学,那种不需要费力就能学有所成(当前特别指能金榜题名),不只是似是而非的流言,老实说就是不负责任的谎言。《普林斯顿数学指南》的作用是使我们花的功夫能花在关键处,起较大的作用。

这一段话对于读者和译者都是适用的。这本书可以看成是译者“再进数学系”的考卷。如果读者愿意赐教,就是帮助译者更好地“上这一次数学系”,所以译者在此预先致以诚挚的谢意。

《普林斯顿数学指南》还有一个篇幅不大的引论部分,由四篇文章组成。其中第二和第三两篇分别讲“数学的语言和语法”和“一些基本的数学定义”。第二篇包含了对于逻辑学的简单介绍,第三篇则分门别类对数学的各个分支(如代数、几何、分析等)的基本概念作一些说明。按编者原来的意图,如果对于这些材料太过生疏,读这本书就会很困难。

问题在于,即使知道了这些,是否就能比较顺利地读这本书?按译者的体验,大概还是不行的,因为这两篇文章有点类似于名词解释,其深度与其他各部分特别是与作为本书主体的第Ⅳ部分“数学的各个分支”反差太大。依译者之见,不妨认为这一部分是对于读者的要求的一个大纲。对这一部分(或者例如对于其中的分析部分)有了一个大学本科的水平,再读本书(有关分析的各个篇目)就方便多了(当然,如上面说的那样,许多时候还需要再读一点进一步的书)。这样,不妨认为原书在这里提出:为了涉猎现代数学,读者需要懂得些什么,或者说,大学数学专业应该教给学生的是什么?如果大家不反对这个想法,则回过头来看一下现在国内的大学数学教学,就会承认还需要走相当一段路程。

我们大家都有一个体会:同是一件事,如果多说一句甚至半句话就会清楚多了,写数学书当然也是一样。也许对作者来讲,话已经讲够了,而对译者就需要好好揣摩这里少讲的这一句甚至半句话。这些话译者原来打算就放在一个方括号内,但是后来这种情况多了,译者又常把这个方括号略去,使版面更清楚一些,而只在加的话比较多的时候加以说明。这样,译文与原书就有了一些区别。此外原书有一些笔误或排版的错误,译者就改了算了,但是涉及内容的,译者都加了说明,以示文责自负。

最后,再说一次,请读者赐教并指出翻译的错误,谨致诚挚的谢意。

投稿、授权等请联系:iscientists@126.com

赛先生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