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荒山寻宝,5000亩荒山改造经验值得借鉴!

 笑海一人 2016-12-04


导语:

一提到荒山改造的措施,不少朋友首先想到的便是种树——这种想法自然无可厚非,但不少朋友在荒山种树的过程以及后续的发展中遇到困难和瓶颈,致使荒山成鸡肋。如果你有类似的困惑,今天这个成功的案例值得你参考。




在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杨集乡尹庄村有一座占地面积达5000亩的丹阳寺山,现在基本已经被成树、幼树覆盖了,然而当初的丹阳寺山,有过许多难听的诨号——“缺水岭”、“光头山”,说到丹阳寺山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孙建华和她的丈夫。



— 孙建华在雨后整修山路 —


这个正在整修山路的女人叫孙建华,曾经她和丈夫都是外出务工的农民,现在他们是打造方城县杨集乡尹庄村 “休闲+旅游+林下采摘”的“一条龙”式经济模式的“创始人”。


 

经验和信念,是他们的动力


作为方城县最早一批外出务工的农民,早年的孙建华打过零工,卖过鸡蛋,还和丈夫一起在新疆承包过哈密瓜田。凭借勤劳的双手,夫妻俩慢慢积攒了一些家底,也积累了不少与农业相关的经验。


2010年初,孙建华和丈夫决定回乡承包荒山搞绿化。说干就干,夫妻两毅然拿出多年积蓄,先后和尹庄村委会签下承包协议,开垦5000亩荒山造林地——那年月,城市绿化都很难,更别说荒山了,但他们坚信,既然新疆戈壁滩能变成果园,那么他们家乡的荒山也能绿起来。




勤劳和坚持,是他们的选择


事情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夫妻两深知,想要绿化荒山,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干旱这一难题。


在荒山四周都没有水的情况下,夫妻两硬是雇车从几公里外的地方把水拉到山脚下,然后一桶水一桶水地往山上担。




那时的孙建华夫妇两每天都要背着30多斤重的水桶上山、下沟,因为一桶水只能浇灌一棵树苗;虽然雨天保墒效果好,但上山的路却不行,经常滑倒,于是他们便自己画出盘山路样图,然后带着推土机师傅开路,在崎岖的山梁上修出了一条长8公里的土路;为了涵养水源,孙建华和丈夫用锄头砸、用手垒,硬是在荒山上垦出层层梯田,树到哪里,梯田也到哪里……




执着和探索,是他们的方向


2010年到2016年期间,孙建华夫妇垫付、筹款,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在承包的5000亩荒山坡上铺土路、修梯田、打水窖,从最开始成活的几百棵树到10多万棵成树,六年间夫妇俩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



 

荒山变绿实现后,夫妻两开始着手实施另一计划——寻找合适的经济树种进行种植。


2011年3月,经过向专家咨询和远赴荥阳实地考察,夫妻两以每棵12元的价格从河南省农科院引进5000棵软籽石榴树苗,进行试栽种。第二年,软籽石榴树种植规模达1000多亩。



 

2015年9月,孙建华种下的首批软籽石榴开始结果,最大的重达1.8斤,汁多、肉甜,每斤卖出了10多元的好价钱。随着软籽石榴畅销,一些自驾游客开始上山亲自采摘,孙建华在附近周边村镇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效益和成就感,是他们的收获


随后夫妻两又凭借着独特的优势在2015年7月引进了100多亩裕丹参苗进行试栽,同时,还种植了白芷、芍药、当归、杭白菊等中药材,效果很好,夫妻两打算在今年冬天把种植面积扩展到2000亩。他们还搞起了“林下经济”,在树下散养野鸡、野鸭。




如今,由孙建华夫妇牵头筹建、74户农民参加的“林果种植合作社”已正式挂牌成立。该合作社的社员80%以上为留守妇女,通过合作经营,社员不仅可以学到种植技术,通过修剪、摘花、疏果每人每年还可以获得1万多元的额外收入。


眼下,夫妻两正带领着社员在搞基础设施修建,打造“休闲+旅游+林下采摘”的“一条龙”式经济模式,谋求更大更好的发展。






  



现今,着手实施荒山改造的新农人不在少数,但像孙建华夫妇这样俩既绿化了荒山,又获得了可观经济效益的新农人却并不多。孙建华夫妇荒山改造的成功经验就在于他们以市场为导向,兼顾生态效益,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这样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投稿/转载/自媒体合作请联系微信:18186233709

农场考察/农人专访请联系微信18186233709

业务咨询/商业合作请联系微信:tudouge197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