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志平:为何不该去寻找真实的自我?

 欧森0吴 2016-12-06

小编的话:此文约 5600 字,阅读时间约 7 分钟。

此文为阳志平老师在《人性与暴力——论智力侵略》后回答读者/观众的提问,但如果你还没阅读也没关系,只要你对以下议题有兴趣:

1.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2.芒格的高阶模型还有参考价值吗?
3.如何用认知科学理解可供性?
4.为何不该去寻找真实的自我?
……

以上问题,此文阳老师会一一解答。

Part1.源头、体系与智慧

源头大于碎片。信息汪洋,你需要站在时间源头,看潺潺溪流,肆意大海。

Q1:知识体系有什么关键的因素?如何整理这些要素?

:建立知识体系无非有四个要素:

  • 一是这个知识体系为什么诞生;

  • 二是知识体系诞生后,产生了哪些核心的一级术语体系;

  • 三是基于这些一级术语体系,延伸下来又有哪些二级体系。

  • 四是明白其他的学科是如何研究这个话题。

以认知语言学为例,它诞生于对人类归类现象和颜色的研究,它的一级术语体系是隐喻,二级术语体系是相似性和象似性原则的冲突,接着维特根斯坦提出「原型范畴论」、「家族相似论」。最后要去想一下,除了维特根斯坦的理论之外,还有谁在研究分类。最典型的是社会心理学在研究这个分类,叫「社会认同论」和「自我归类论」。

Q2:请问阳老师,诗学是五大元学科之一,那么有什么经典的教材或者知识要点?

:现在人类的知识体系太复杂了,我们不得不借助越来越多的科学术语来说明事实,但实际上现在使用的很多术语,十年后将可能不复存在,但十年后我们依然还会背诵「床前明月光」,诗歌的可供性和保存度极其强,它是非常特殊的人类知识体系,用简洁的形式,表达无穷无尽的复杂和不确定性。

优秀的伟人、CEO 身上都有那么一点点诗人的气质,比如说马奇和其他很多认知科学家就写过很多的诗歌。

那么怎样来理解诗歌呢?希望大家去看宇文所安的书籍。

我非常推崇宇文所安,他是 21 世纪诗学的知识源头。宇文所安是开智作家部落(链接)学习的第一个作家。今天的中国人特别不自信,总觉得西方文学更好,但其实中国的文学极其辉煌,只是这些辉煌由于历史原因不为人所知。

宇文所安作为一个美国哈佛大学的汉语学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美表达得十分好。开智作家部落第一个月学习的三本书是宇文所安的三本书《追忆》《迷楼》和《盛唐诗》。这三本书非常经典,我非常喜欢。你看完这些书就会完全明白,诗歌是什么东西了,也会遗憾自己为什么不早点阅读。

Q3:阳老师你所提到的 200 个高阶模型有参考清单吗?如果有,如何习得?

:并不需要一上来就学习这么多高阶模型。芒格用了六十年的时间,才总结出 200 个高阶模型。如果你想两个月就习得这么多模型,那么这两百个高阶模型中 80% 极有可能就成为了你的「司机知识」,你只是知道而已,无法形成时我间的复利效应,所以说这种清单一点都不重要。比如今天有人给你总结 200 个高阶模型,明天芒格给你讲,后天卡尼曼又给你总结这些模型,你会发现你永远是疲于奔命的状态。

假设我的 200 个高阶模型是我过去从大学 18 岁到现在 36 岁,用了 18 年的时间生成自己的高阶模型。比如我自己特别推崇的自我决定论,执行意图,社会网络,网络科学,大五人格,这些都是我过去 18 年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慢慢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重要的不是别人的清单的推荐。

而且,芒格的知识体系是在 1950 年到 2000 年之间形成的,那时认知科学不够发达,现在你都可以暂时扔一边了,现在是斯坦诺维奇的三大类认知偏差:一是斯波克问题,二是认知吝啬鬼,三是心智程序。重要的不是背清单,而是生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Q4:国内大学极少提及普世智慧,即使工作多年也不曾了解普世智慧,我们如何获得普世智慧,并运用它获得更好的未来?

普世智慧,用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里格曼的话来总结,是人类六大美德和 24 种积极人格优势。这就是开智大会命名的根源,每年开智大会的主题就是从塞利格曼的 24 种人格优势随机抽取两个不同类别,形成冲突,例如第一届开智大会的主题是爱与智慧,第二届是美与好奇,第三届有可能会叫勇敢与卓越。这些东西全都是普世智慧,但你知道再多依然很难转化为行动力。

普世智慧它是以几亿,几万年为单位,用人类的基本模因沉淀在我们的自主心智中的,每个时代,从普世智慧到高阶模型是不一样的。比如你要获得爱与智慧,你要先学会什么叫自我决定论、什么叫内在动机、学会什么叫执行意图……所以说普世智慧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理解这个时代对普世智慧的高阶模型。

Part2.接口与可供性

当你与人协同,向别人承诺了什么,那么对方能够稳定地从你的接口获得输出,那么,你是一位靠谱的人。

Q5:要建立好的接口,是指要做好自己,为别人提供最好的服务吗?

:我说的「好的接口」实际上是高阶同理心。不一定是指提供更好的服务,而是对人性的更深的理解,能理解别人背后的潜台词。掌握高阶同理心,是指能顺着人性去思考,去发现别人言语行为背后的含义。

Q6:看完《追时间的人》这后,对可供性不太理解,请阳老师解疑一下?

:可供性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我来简单说下。

正如大家所知,人类其实都是有限理性,有限理性具体体现在情景理性。情景理性会产生的认知偏差,意味着不同的人在情景、场景交互中,产生的感知不一样,这就是可供性根源。可供性的学术渊源最终都会回到生态心理学中情景理论这一部分,这是最直白的理解。有限理性会带来两个特征,一是人类认知偏差非常不明显。二是即使是人类共享的一套认知偏差也各有差异

只需要记住,人类共享一套认知偏差,不同人在认知偏差分布有所侧重。把可供性迁移到生态心理学部分就更容易理解,人类会共享一套发现人物交互关系的基本逻辑。比如说我们都喜欢对称,这是所有人共享的,但是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伟大的艺术家和作家往往不一定是按照对称规则设计作品,这个是创新算法最杰出的贡献。

可供性是有限理性在人类大脑理解人物关系上的体现,学习科学把它称为情景理性,设计心理学称为可供性,其实背后共享的是人是有限理性的动物。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一下,认知人类学创始人,最早提出「实务社群」概念的人,温格(Etienne Wenger)写的书。他写过很多的书都讲这个概念,他有本书,是社会科学 20 世纪被引用最高 25 的本书之一,排名第 11,书名叫做《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去年安替老师在开智大会(链接)跟大家讲过,推荐大家阅读。

Part3.可能自我与职业身份

很多人总在寻找真实的自我,但是真实的自我是找不到的,你非要去找,就容易原地踏步,行为瘫痪。你需要行动,跑起来再说。成功会带来更多成功。

Q7:在《如何成为内在动机驱使的人》(链接)文章中提到「要忘掉真实的自我,因为真实的自我找不到」,如何理解?

:可能的自我是斯坦福心理学家马库斯(Hazel Rose Markus)提到的概念,她也是文化心理学的创始人。稍微往前走两步,去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网站上,把马库斯所有的文章都看一下,你就会全明白,当年她为什么要反对真实的自我,提出可能的自我这个概念。

作为斯坦福大学的知名教授,她用了三十年的时间,花费无数科研经费在研究这个事情,你只要两天或者四周的时间把她的文章都看一遍就全明白了,这才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的科学家和三四流混饭吃的科学家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是真的解决了重大的问题,并可以马上用来启发你的生活。

最后,我再稍微解答一下这个问题:自我,存在不同的时态,是过去,现在,未来,真实的自我会让你养成一个不好的习惯,顺着人性的线索。如果你去进行那种心理测验,形成的自我定向,这种方式就是错误的,让你以为你可以存在真实的自我,但是人实际上是有各种可能的自我的,而你最终把一个真实的自我固化成自我的一部分。

真实的自我还有一个缺点,让你太追求刻板印象,很容易形成行为瘫痪。马库斯的学生埃米尼亚·伊瓦拉 (Herminia Ibarra)写了一本书叫《转行》,里面讲的非常清楚:为什么绝大多数职业转型都失败了?因为他们都在追求真实的自我。这本书大家可以买来看,我的写过推荐序

Q8:常有做好一件事的冲动,过程中又会遇到新的知识点想去学习,是否应该克制自己,允许盲点存在,把最初的事情做好?

:在学习过程中,延伸出更多的知识点,加上人类的大脑工作规律就是喜新厌旧,经常会被新事物吸引,这个太正常了,但是你要养成一个习惯,把大脑这种喜新厌旧加以约束,约束在四个范围内

为什么是四?人的工作记忆最舒适的是 4 。当你发现这一年你同时在学习四个以上的主题,这显然是不靠谱的。

以职业身份为例,曾经有一个丁健老师的粉丝,列举了丁健老师九个职业身份,其实我更建议把丁健老师的职业总结为四个身份,这样会更好的约束行为。每隔 10 年左右,你可以把自己的四个身份更新一下。比如说我刚毕业的时候,身份是管理咨询师,心理测量方面的专家,但现在跟这两个职业什么关系都没有了。因此你可以每隔 10 年就更新下你的四个职业身份。

本文由夏天记录整理,陈素封编辑

- The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