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解读唐诗】刘逸生:《枫桥夜泊》赏析

 liuhuirong 2016-12-06

刘逸生:《枫桥夜泊》赏析


                  
                月落鸟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的《枫桥夜泊》③,在题山赋水的诗作中,好像是在枫桥侧畔建立起 一座丰碑。此后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再也没有人在同样的地点跨越过他了。 为了这一首诗,枫桥、寒山寺和寺里的大钟都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胜迹或古董了。

  ① 寒山寺:苏州名胜之一,在枫桥附近。
  ② 根据后人的许多考证材料,证明唐代的佛寺,确有半夜敲钟的习惯。
  ③ 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闾门外。

  古代诗人之所以不能跨越过他,这是可以理解的。当抹上中古时代色彩 的枫桥景色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以前,这二十八个字无疑已占尽风光,使后来 的人无从措手。崔颢写了《黄鹤楼》诗,竟使李白有“眼前有景道不得”之 叹;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同样的情况如张祜的《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假如金陵渡和它对岸的瓜洲,依然大体上保持着这种风貌,那么,要跨过张祜,同样也是一种极大的困难。而我们今天的诗人无疑是异常幸运的, 在新的生产关系基础上,新的建设,新的人物,给每一个角落带来了新的景 象和迥然不同的风貌,比过去巍峨壮伟得多的诗的丰碑,将会遍地涌现,从 而让前人建立起来的东西成为今天的对照,成为纪录历史的一段往迹。
  这首诗为什么会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呢?仔细地对它的艺术技巧进行寻味,我想还是可以获得解答的,虽然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里就尝 试探索一下看。
  首先,我们看到了由远而近的景物层次,仿佛在一个透明的水晶球里出现。这里面有秋夜的霜天,天脚的残月,老树上的栖鸦,树梢头还隐约出现 寺宇的轮廓;然后,在近处是江畔的枫树,渔舟的火光,桥下就是夜泊的客 船。它们综合起来,便已初步构成枫桥的夜景。但光是这样,色彩仍然不够 强烈,我们发现诗人在设色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试看这里面,霜天和残月 是“冷色”,江枫和渔火却是“暖色”,它们分别交织在树、桥、渔舟、山 寺的暗影之中,各自显出或明或暗、或迷蒙或鲜亮、或平静或摇曳的不同色 彩。仿佛有哪一个天才画家举起淋漓的彩笔,给予这些色彩以跳动着的生命 似的,令人对各种形象平添了一层鲜明的立体的感觉。

  但这幅彩画之妙似乎还不止于此,你再仔细看看,那么,霜天那种透明 似的明亮,和渔火的鲜艳的明亮是一种强烈对照,同时又是一种和谐。而霜 天的清淡和残月的迷蒙,它们既和谐而又有层次。再往近处看,渔火和江枫 彼此映照,又另具一种明暗浓淡的情态,衬托着桥、树和船的剪影。于是由 远景到近景之间,就出现了多样化的色彩和情调,使枫桥夜色显得无比地幽美起来。 不过,仅仅这些色泽和光影,诗人认为还不足以尽枫桥夜泊之妙,于是他又写出音响和没有音响的冷寂,从而就点出了“夜泊”的特有氛围。本来, 从上面那些景色中,夜泊的旅客已经感到羁旅的难堪,而栖鸦的夜啼,却又 加深了深夜孤寂之感,使羁旅之情更为深重。就在这难堪的情绪中,不远的 寒山寺里,铿然发出震荡着夜空的钟声,随着音波的颤动,仿佛一下一下都 敲在满怀愁绪的旅客心上,而且仿佛还一下一下的敲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上。 我们此时好像也到了枫桥夜泊之处,和诗人一起谛听,并且勾引起同样的心 事了。
  可以看到,在这首诗里,形象、色彩、音响的交织融会,以及在交织融 会中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是如何巧妙地和谐。而这些又都要和夜泊的 旅人的心情溶成一片,不能显出割裂的痕迹;何况它还必须符合格律诗的安 排和规范。现在诗人却能够运用高度的艺术手腕去渲染表现。它之成为名作, 就并不是偶然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