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园林》陈跃中记忆系列作品的实践与思考

 h哈郎设计 2016-12-06

陈跃中《关于“记忆”的实践与思考》学术论文以中英文发表于2016年第11期《中国园林》,封面为陈跃中设计作品——京东总部。

本文来源:易兰设计

ID:ecoland


近些年来,我一直关注并思考着一种设计语言的表达——记忆。人们对周边环境的美好体验通常与每个人过往的记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我个人而言,儿时的记忆就始终对我的设计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究其原因,记忆是一种存在于内在意识与外在现实之间的动态和互动艺术,在纵向的时间范畴中,个人通过在现实记忆过程中产生的瞬间性意识片断,追溯过去所经历的事件与体验,以此在未来变换的时空环境中确认与建构自我身份认同。而在横向的社会脉络中,集体记忆则对形成与保持群体、社会的文化特征以及加强其成员的集体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1]。


因此,通过设计可以试图使记忆得以延续,让身在其中的人们产生认同感:万科青岛小镇、成都麓湖红石公园等案例是以自然环境为考量,设计融入自然环境,保留和延续了场地记忆。


万科青岛小镇




成都麓湖红石公园



北京1949/三里屯、常德老西门等案例是对历史的尊重与延续,对老旧“物件”和“故事”予以保留更新,保留和延续了历史记忆;


北京1949/三里屯



常德老西门



上海世博会亩中山水园、京东总部等案例则体现了古典园林的当代属性,保留和延续了文化记忆。


上海世博会亩中山水园



京东总部



本文选取其中的三个代表案例,分别从场地记忆、历史记忆、文化记忆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关于“记忆”的实践与思考。


1. 场地记忆——万科青岛小镇



1.1 项目概要

万科青岛小镇项目位于青岛市胶州湾核心圈内的胶南小珠山生态板块(106 km2),背靠珠山国家森林公园,占地约200 hm2。场地三面环山,一面观海,与古胶州八景之一的“双珠嵌云”中的小珠山山脉相连,水脉相通,具有独特的风景和生态资源。为保留和延续场地的记忆,解决复杂竖向的山地结构,设计针对竖向、景致、形态和材料等问题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2 两大挑战

易兰规划设计院承担了万科青岛小镇的景观设计工作,项目宗地内包含22 hm2山地别墅区、2 hm2的山地商业街及3.5 hm2冲沟绿带。在进行商业街设计的构思之初,设计团队遇到了以下挑战:


▲ 图1 场地原有的山石与野草


▲ 图2 设计延续了场地“原生态”特质


(1)解决、利用山地的复杂竖向

项目场地作为小珠山地势的延续,自东南的低地向西北的山地过渡,场地内高差达到约100 m,溪谷、石峰遍布其间。山地商业街就坐落在半山坡地上,西南面的背景为小珠山次峰,东北面是山谷流水自然冲刷形成的冲沟。较大的高差在开发建设时极易造成大量的土方工程,导致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也丧失山地本身的“趣味”。因此,如何保留山地的竖向关系、减少土方开挖,同时营造令人印象深刻的商业空间体验成为了设计的第一个重要挑战。

(2)保留、延续场地的原生态记忆

场地有很多的特征,可能是周围环境、水体、土壤等;可能是人类留下历史的遗迹、街坊邻里的关系,还有一些象征性的东西,当把这些层面放在一起的时候,场地的独特性就显露出来,就像人们的指纹不可复制[2]。

于本项目而言,场地的“原生态”是其主要特征:墨绿色的黑松林与蜡黄色的巨石盘踞在山巅;山麓下湾湾小溪,潺潺流水,曲折婉转的流淌于山间谷壑。山巅与山麓间的山坡上则是草木葱郁,树木种类繁多。深秋时,成片枯黄的芒草随风荡漾,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图1)。

基于场地所呈现的“原生态”特质,设计团队订立了以“延续场地记忆”为价值观的设计目标。即结合商业各项功能需求,以现代设计手法,尽可能的保留场地山石和野草来营造野趣,延续场地“原生态”的意境,将自然生态之美用艺术化的手法呈现出来(图2)。


1.3   四个对策

(1)空间的延续——“贴合”山地竖向

街道空间被尽可能地“贴合”在山地的表面,地形被最大程度的保留了下来。广场、街道被台阶、台地和坡地所连接,形成了一个贯通的流线。结合建筑空间在相对平坦处布置入口广场,满足商业人流疏散和举办活动之需。这样的设计让商业街道空间变得更有趣,并充分展现了山地商业街的特点,同时又减少了土方工程量和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图3、4)。


▲ 图3 场地较大的高差和复杂的竖向关系图



▲ 图4 依山就势的山地商业体验空间


(2)意境的延续——“模仿”山地景致

通过对小珠山“原生态”景色的分析,将其山水特色归纳为“山颠”、“山间”和“山麓”三段式:山顶松石相间,山间石径萦绕,山麓泉水潺潺。于是利用商业建筑本身的高低落差,将这三段式微缩与景观设计之中。

(3)形态的延续——“消隐”场地边界

在山地商业街场地形态设计的考量上,设计打破“软硬”的边界效应,使植物与铺装相互穿插,从而模拟场地“无边界”的野趣。铺装的边界与植物的边界从“一刀切”变为了“咬合的锯齿状”(图5)。

(4)视觉的延续——“统一”视觉元素

统一的视觉元素能够保证“表皮”的效果一致。对于小珠山而言,最强烈的“表皮”视觉印象莫过于“山石”以及“野草”,这两者共同营造着“野趣”。板岩以其与山石最为贴切的气质,成为了设计的首选材料。设计师还对现场的169种草本植物进行了甄选,引入在当地表现力良好、低维护的植物作为主要的种植素材(图5)。


▲ 图5“无边界”的野趣


自然所呈现的景色往往足以令人陶醉,自然本身也是最好的设计范式。“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在这样独特的场地环境中,师法自然,将场地中最美、最真、最原生态的一面保留下来,糅合适当的功能需求,才能留存一份与自然、与生活相融合的场地记忆。


2. 历史记忆——北京1949/三里屯


2.1 项目概要



北京1949/三里屯项目位于北京东三环西侧,毗邻三里屯,面积3910?m2。原为典型的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厂区,厂房建筑为砖木结构,红砖青瓦,并已废弃多年(图6)。



▲ 图6 项目场地原貌



▲ 图7 1949/三里屯隐蔽在都市群中


设计在保护现有大树和厂房等历史痕存的基础上,进行“保留与再生”的改造。方案将时尚商务功能注入到改造中,于喧嚣的商业区中“闹中取静”,在保留老厂房记忆的同时,赋予其全新的功能与内涵(图7)[3]。


2.2 建筑与空间布局

场地原有10栋厂房,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厂房格局,通过建筑体量的改造和交通路径的重新组织,创造出主次分明的空间。原来的老厂房通过精心设计,成为了集合艺术画廊、咖啡厅、中餐厅、西餐厅、雪茄吧、酒吧、贵宾室等多种功能的现代会所(图8)。


▲ 图8 打开原有厂房的墙体以延续空间


修建过程中,设计团队在保留了建筑主体结构的同时,通过对废旧砖瓦的重组,使建筑外立面充满了现代感。废弃的木条,经过设计师的加工和再利用,成为了建筑的廊架。另一方面,门窗、桌椅、灯具等细节上强调了传统中式风格。

在空间布局设计上,各功能区有相对独立的界定,同时以窗户、绿植缝隙、景墙等元素带来一定的渗透性,保持了整体空间的流畅感,并通过廊道将各个区域串联成一个整体;框景、落地玻璃等设计使内外空间彼此对话;设计在不同标高的就餐区、景桥、屋顶平台既丰富了空间层次又增加了使用面积,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舒适优雅的氛围且不显局促(图9)。


▲ 图9 相对独立又互有渗透的空间


2.3 记忆元素的再生

场地内原有工业井被设计团队保留利用。以原有外形结构为基础,配合玻璃和变色LED光源等现代元素,打造颇具现代感的时尚井吧。对井内空间进行巧妙利用,改造成储酒的酒窖。井吧“新”与“旧”的完美融合,成为了场地内的一大亮点(图10-12)[3]。


▲ 图10 原有工业井            

 


▲ 图11“井吧”成为夏天客人最喜爱的室外空间

▲ 图12“井吧”设计图


2.4 拆除材料的再利用

在项目的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保留了大量拆除的旧材料如设备桥、厂房铁门等,进行打磨翻新,并根据空间功能需求重组再利用。这“旧材料”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洗礼,代表了一个时期的生产力,是历史上一段时期建造材料的物化表现,更是场地内珍贵的历史记忆。场地内的铺装也大多使用了建筑上拆除下来的砖瓦、木材等材料,既实现了经济性又强化了场地原有的记忆。


2.5 植物的保留更新

场地内原有的大树得到了完整的保留,设计通过维护与补种的方式,将场地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色中,随着植物保留的还有树荫下的生活形态。建成后的北京1949/三里屯,在一片高楼大厦之中独树一帜,被称为闹市区内的世外桃源。


2.6 艺术元素的植入

设计不仅保留了场地的工业感,更是将现代化的艺术气息融入其中。设计团队收集了大量民间艺术家的雕塑和景观小品,将其设置于场地的各个角落,使环境充满了艺术氛围(图13)。


▲ 图13 民间艺术家的雕塑作品图


设计通过多种方式,保留了一个集体对于过去的回忆。玻璃嵌入了旧时的红砖墙,映入了都市的高楼大厦,静静感受着时光倒流,这是一个关于保留与再生的故事,更是一次历史与现代的精彩对话。



▲ 图14 照明设计突出了老旧砖墙的质感


3. 文化记忆——京东总部


3.1 项目概要

京东商城总部位于北京亦庄,项目面积2.9 hm2,设计以“e江南”为主题,将电子科技与古典园林相结合,在中国古典园林深入人心的意境中加入了实用功能和创新的科技元素,在当代精神之外保存了一份文化记忆。

3.2 文人的意境

“e江南”为“忆江南”的谐音,设计以古典园林中常见的影壁、翠竹、条石铺装为灵感,将江南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与现代园林结合。通过影壁围合,既遮蔽了设备,又形成大小错落、可分可合的空间(图15-17)。而步移景异的小径之中,园灯的设计则取材于家具宫灯,得其韵味,去其繁形(图18、19)。



▲ 图15 灵感来源于江南屏风


▲ 图16 遮蔽设备的影壁



▲ 图17 影壁分隔了错落的空间


▲ 图18 设计取材:家具宫灯  


▲ 图19 小径与灯具


依据位置与功能的不同,设计将室外场地分为“宾至”、“通幽”、“林静”、“芳汀”、“灵泉”等区域。每个区域在功能有所区分的基础上,力图展现出不同的文人意境。如“芳汀”区域是建筑主入口处的一片水景,位于场地东侧。静水面中央设置了圆形平台,五棵点景树形成视觉焦点。踏水而入,隔岸观花,营造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意画面。在影壁分隔出的大小空间中,偶尔出现花卉类植物,点缀其中(图20)。“灵泉”区域与“芳汀”由水系相连接,错落有致的山石,营造一种“虽在城市,有山林之致”的办公环境,让人们能够产生寄情于山水的雅兴(图21)。而“竹影”、“临石”、“听松”三个区域则是与主建筑相邻的室外庭院空间,设计师利用竹、石、松等古典园林中的代表元素,形成框景,营造精致的小空间。在屋顶庭院中,简洁的窗架与繁茂的竹叶相互映衬,窗上字符的投影与婆娑的竹影相得益彰(图22)。


▲ 图20 芳汀园区


▲ 图21 灵泉园区


▲ 图22 室内庭院中的婆娑竹影


3.3 色彩与符号的东方韵味

正红色既是京东集团的标志性颜色,又是体现古典韵味的“中国红”,京东总部的座椅、灯柱、树池等户外家具均使用这种颜色,在郁郁葱葱的植物背景中,显得十分醒目。景观小品的造型也是别具一格,体现东方情趣(图23、24)[4]。


▲ 图23 户外家具     



▲ 图24 简洁灯具设计


3.4 人工与自然元素的互融

人与自然的融合,空间的交互,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文人的内心诉求[4]。设计师将条石铺装与绿地相互交错,完美的融为一体。早园竹被大量运用,以塑造古典而优雅的文人意境,狼尾草和细叶芒等乡土植被为场地带来了几分自然与朴拙之美(图25)。


▲ 图25 乡土植被的朴拙之美


3.5  清新、简约的表现形式

在继承古典园林营造意境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现代人生活的清新、简约的表现形式。设计中大量使用简洁的造型元素,创造出供员工和游客休憩、交流和活动的户外空间。整个区域交通流畅、功能明确。新的造园技术和造园材料得到运用,设计师使用管理简单的乡土地被,在提升景观效果的同时降低了后期管理的成本。

设计在古典园林精髓中寻找寓意、内涵与元素,删繁就简,摒弃程式。在设计语言上进行创新,在造景手法上追求意境,既彰显了当代属性,又保留了文化记忆[4]。


4. 结语

记忆需要被延续,使人们能触摸场地的痕迹,看见历史的背影,感悟文化的内涵。记忆若是被打破重来,个体的特征便会走向趋同,其存在的价值便无据可寻,而这正是我们多年来设计实践的初心与动力所在。

不忘初心,珍视场地的资源,铭刻历史的痕存,汲取文化的精髓,唤醒久违的记忆。

 

参考文献:

[1] 朱蓉.  记忆·场所·城市——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对城市与建筑的再思考[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05):23-25.

[2] 吴吟.  玛莎·施瓦茨作品中环境历史文脉的表现[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3] 唐艳红. 借鉴与原创——易兰新中式现代园林设计的探索[J]. 园林,2014(10):62-66.

[4] 陈跃中. 传承文人情趣,彰显当代精神——探索当代文人园之路[J]. 中国园林,2016,

32(4):40-44.    



微设计 | 中国第一设计微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