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边塞代表诗人资料汇编

 江山携手 2016-12-06
导读:王昌龄(资料),诗人把一片沸腾的民怨,盛唐诗人对边塞战争阴暗面揭露的诗歌较少,诗人没有直接写宫女的怨,悲何如耶!”(《唐诗解》卷三十六)这道出了诗人创作的旨意,”诗人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妻子,王昌龄(资料)盛唐时期,虽国力强盛,但各种社会矛盾也非常尖锐,王昌龄的诗歌,尤其是边塞诗,异常深刻的呈现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上层统治阶层进行了揭露和讽刺。王昌龄在《塞上曲》3中,愤愤不平地揭示出“功多翻下狱
边塞代表诗人资料汇编

王昌龄(资料)

盛唐时期,虽国力强盛,但各种社会矛盾也非常尖锐,王昌龄的诗歌,尤其是边塞诗,异常深刻的呈现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上层统治阶层进行了揭露和讽刺。王昌龄在《塞上曲》3中,愤愤不平地揭示出“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的冷酷事实。在一首《塞下曲》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功勋多被默,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这是义正辞严地指控朝廷残害忠诚将士,大肆削弱守边实力。诗人把一片沸腾的民怨,鲜明地摆到了最高统治者面前,盛唐诗人对边塞战争阴暗面揭露的诗歌较少,且笔力也较柔弱。如李顽的“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的描述、李白有“乌蔫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的描绘和“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的洁问、高适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边兵若当狗,战骨成尘埃”的感叹、岑参有“战士常苦饥,粮粮不相继。胡兵犹不归,空山积年岁”的隐刺等等,平心而论,王昌龄最能以直面人生的大无畏精神深入体察围绕着战争而产生和表现出来的社会矛盾。

王昌龄《代扶风主人答》一诗,借“扶风主人”的泣泪慨叹: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边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出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瘫。乡亲悉零落,家墓亦摧残。仰攀青松枝,拗绝伤心肝。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唐汝询《唐诗解》卷七评此诗曰:“此夜宿扶风述舍主人之辞,以刺明皇之默武也。”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十一评曰:“长诗感事惟少陵(杜甫)独得风刺之妙,此作近之。”他们都指出这首诗描写老兵的悲惨遭遇,意在揭露兵役制度的残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这首诗对鲍照的《代东武吟》有所继承和发展,并影响到杜甫的《无家别》等诗。

王昌龄一些宫怨诗,如《长信秋词))五首:

高殿秋砧响夜阑,银灯青琐裁缝歇,

霜深犹忆御衣寒。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秋殿开,玉颜不及寒鸦色,

且将团扇共徘徊。犹带昭阳日影来。

通过描写宫女的生活和心理间接地讽刺统治者滥征宫人,耽于声色,弄得民间怨声怨道,诗人没有直接写宫女的怨,而是很含蓄的通过宫女们的日常生活细节与心理活动写出来。

与此同时,王昌龄在诗歌中还表达了对广大下层人和弱者的遭遇与苦难的深切同情。王昌龄满怀强烈的主观感情,极写边塞生活中的艰难困苦,表现对广大兵士的关切。如《胡茄曲》:“听临关月苦,清入海风微。三秦高楼晓,胡人掩泪归。”一支小小的金茄,骤然打开了众人感情潮水的闸门,牵动起全体血战者的满腹愁苦。又如《从军行七首》之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汝询释云:“苦战久矣,然不破楼兰,终无还期,悲何如耶!”(《唐诗解》卷三十六)这道出了诗人创作的旨意。王昌龄也借边塞诗表达了征夫思妇的痛苦。如《乌栖曲》:“白马逐朱车,黄昏入狭邪。柳树乌争宿,争枝未得飞上屋。东房少妇婿从军,每听乌啼知夜分。”诗中少妇自夫婿从军,她夜夜孤眠,己够凄清了。

再听着哀怨的乌雀夜鸣,叫她如何能熬到天亮!又如《从军行七首》之一“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诗人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妻子,而是掉转笔锋,反写妻子思念自己,把征夫思妇互忆互念的痛苦心理写得哀婉动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